曹和平
2015年前后,中國政府把經濟增長定在6.5%-8.5%這樣一個中高速增長區間,其原因主要是人口紅利中的體力部分已不存在。但人口紅利中的智力部分,尤其是因歷史文化積淀以及新中國近70年來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積累起世界級規模的中高等智力資源,在人力資源的規模和質量上,為中國經濟的新一輪發展奠定了基礎。這在輿論界一般被稱為中國的“工程師紅利”。問題是,這份紅利能保持多久,怎樣充分發揮好它?
其實,紅利不是正常的投資報酬率,而是企業正常分報酬分完之后的額外利潤,有意外之喜的意思。這些年我們說的人口紅利,是由于我國當時人口總體的結構年齡偏低,雖然勞動技能和教育水平不太高,但卻具備進入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資質,工資又比發達經濟體的勞動力低,在市場上,尤其在出口市場上就會得到一份超額回報,這才是紅利。當年輕人口比例逐漸縮小后,收入上升、接受過高等教育人口的增加又帶來國家整體智力能力的進步,推動了體力比較優勢向智力比較優勢的過渡。這就是智力紅利,也是一種“意外之喜”。
1953年“土改”完成后,為建設現代化新中國施行的院系合并高等教育戰略,在世界范圍內,事實上偏向了理工科院系的整合規模收益。這一長達1/4個世紀的鋪墊,為改革開放后人口紅利的體力優勢動員向智力優勢動員過渡奠定了基礎。
2018年,中國高校理工科畢業人數是美國理工科高校畢業人數的6.5倍以上。這不僅使得中國的工程師年均增速超過同等收入階段的發展中國家,也超過了處于高收入階段的美國。這一意外之喜可稱為是中國的理工科絕對比較優勢,比同等人口規模,處于更高收入階段的美國還高。
但是,人口的智力紅利與體力紅利有一個不同,就是結構差異。雖然中國的“工程師紅利”,因為亞洲人口的自然基因、上世紀50年代院系調整偏向理工科的制度預設,以及改革開放后理工科高校的超常規拓展,導致中等管理類人力資源培養到位,但創新和頂層設計類人力資源依然不足。
近年來,人們都稱中國是“基建狂魔”,一個橋梁或者一段高速公路,中國一個星期可以完成,西方往往要數個季度或者數年才能完成,這是中國的絕對優勢。但是,一塊芯片或者一個瀏覽器創新,中國往往是集聚舉國之力,仍然會出現聯想和紫光這樣的“滑鐵盧”現象,這又是絕對劣勢。
換句話說,因為有幾十年的制度鋪墊以及幾千年的自然歷史基因,中國的“工程師紅利”在數十年內,起碼在一二十年內沒有國家可出其右。但是,由于“工程師紅利”屬于人力資源紅利中的較高部分,不可能呈現過去40年體力人口紅利資源那樣摧枯拉朽般的外觀效果。大體上可稱為是相對比較優勢。這也是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而不是超高速增長的原因所在。
克服這種劣勢不能著急,除了保持上述比較優勢之外,還應該在產業政策方面和創新方面下死力氣。我們對此應有充分的覺悟。▲
(作者是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環球時報2019-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