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穎琳 楊昉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統籌國內經濟發展與深化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東盟則是“一帶一路”倡議推進的重點區域和優先方向。《2018年度東亞區域經濟展望報告》指出,未來5年中國將繼續增加“一帶一路”相關投資,將使東盟地區經濟體在能源供給、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地區融合等方面受益[1]。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及在東盟地區的影響力迅速提升,中國與東盟關系也在不斷深化和拓展。這一變化引起了東盟另一重要合作國日本的警惕。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日本一直在苦心經營東盟地區,尤其在2012年安倍晉三擔任首相后,通過把握東亞地區經濟運行的關鍵環節,推動區域經濟技術和文化交流,擬形成以日本為中心的“東亞經濟圈”。縱觀近年來國內學界對“日本—東盟”的綜述性研究,不難發現相關研究不僅數量少,且缺乏系統性的梳理和整體性地把握。相關研究的焦點集中在日本對東盟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分析[2]和投資份額及其變化趨勢[3],中日與東盟間經濟的發展態勢、國別結構、貢獻度的三方比較分析[4]等經貿領域。此外,也有少量研究涉及20世紀60年代后日本對東盟外交戰略的演變過程[5]、戰后70年日本對東南亞的經濟外交戰略的歸納總結[6]。
圖 2008~2017中日關于“日本—東盟”研究的總體趨勢
本研究通過梳理近10年來日本國內與東盟的相關研究及我國對“日本—東盟”相關研究的發展軌跡與現狀,從研究的總體發展趨勢、研究主題著手進行對比分析,旨在把握日本關于東盟的研究現狀的基礎上為今后我國國內的東盟研究提供參考借鑒。
本研究綜合運用詞頻統計法、內容分析法對2008~2017年國內外關于“日本—東盟”的研究進行了系統的文獻計量分析。中國國內數據以中國知網(CNKI)為數據來源,以“日本東盟”“日本東南亞”為檢索關鍵詞,將考察范圍設置為“2008年至2017年”,采集到作為原始數據的論文共計1158篇。日本國內數據以日本最大文獻檢索網站“CiNii Articles”[7]為數據來源,以“日本ASEAN”“日本 アセアン”為檢索關鍵詞,考察范圍同樣設置為“2008年至2017年”,采集到作為原始數據的論文共計1081篇。基于本研究目的對原始數據進行兩輪篩選,剔除學位論文、篇幅過短文章及非研究類資訊[8],補入國別研究,共篩選出中國國內相關論文134篇,日本相關論文345篇。以此為樣本數據,從論文數量分布和研究主題兩方面進行分析梳理。
中日關于日本對東盟研究的總體趨勢。由下圖可知,2008~2017年中國國內關于“日本—東盟”研究的數量相對較平穩,而日本相關研究的數量則有較大變化,且在2013年出現了高峰期。之后年份論文數量雖有小范圍回落,但也整體高于前5年。通過對中日各年代相關論文數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我們可以明確日本國內對東盟的相關研究多于中國國內的相關研究(t[10]=3.68, p=0.005)。接著,以2013年為節點,通過對2013年前后日本國內的論文數量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分析,我們發現日本的2013~2017年的論文數量多于2008~2013年的論文數量(t[5]=8.60, p<0.001)。日本早在20世紀60年代東盟成立初期便開始與東盟開展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的合作,其合作覆蓋面之廣、投入之深都為日本在東盟地區保持強大影響力提供了保障。而日本國內學界的相關研究也為日本政府在調整東盟政策上提供了有力參考。2012年年底安倍政府上臺后,推行新東盟政策,全面升級與東盟在各領域的合作。2013年之后,日本國內學界對東盟的關注程度大幅提升,論文產量激增。
中日關于“日本—東盟”研究的主題分布。本研究將搜集到的論文主題分為五類[9]。(1)政治外交和軍事:外交政策、軍事合作、國際組織合作、國際法、人權問題類論文。(2)經濟建設:國際貿易、經合組織、國際投資、基礎建設、國際經濟稅務法律法規、政府經濟援助類論文。(3)科學技術:農業科技、技術轉移、科研成果、基建技術、知識產權類論文。(4)文化教育:語言文化交流、大學教育、國際人才培養、文化輸出類論文。(5)人社其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體系、社會福利制度、跨國勞工關系、環境保護、災后重建類論文。
近10年來中國國內關于日本對東盟研究的主題集中在“政治外交和軍事”“經濟建設”“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這四個方面,且每一年份均有1~2類論文缺失。從數量上來看,四類研究主題中“政治外交和軍事”與“經濟建設”類研究占據絕對優勢。前者自2008年開始逐年增多,雖然在2011~2013年有小幅下降,但整體呈上升趨勢。后者在2011~2013年出現大幅增長后近幾年又開始小范圍回落。但兩者總數的每年占比都保持在90%以上,這說明近十年來中國國內關于日本對東盟的研究中,政治外交和軍事、經濟建設類研究一直是研究重點。究其原因,一是日本積極插手南海問題,二是日本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TPP)談判。日本借助美日同盟以及其他域外力量,同時聯手南海周邊國家,使南海問題久拖不決,以達到牽制中國發展,同時擴大日本在東亞地區影響力的戰略目標[10]。2011年日本加入美國主導的TPP談判后,大力深化加強與東盟的經濟合作,更有計劃地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意在保持東南亞地區經濟制度構建中的主動地位,同時推動其國內改革,為日本國內經濟注入活力[11]。應實時變化,中國國內對日本的東盟政治策略保持高度關注的同時,也密切關注日本加入TPP談判后與東盟的經濟往來動態,雖然2011~2013年間出現小范圍的“政冷經熱”的現象,但日本在南海問題上的態度、對東盟的經濟外交政策,以及其與東盟各國之間經貿合作的發展趨勢無疑是我國相關研究的重中之重。
此外,10年間科學技術與文化教育類研究僅各為1例,這說明我國在這兩方面的研究還亟待挖掘。日本早在20世紀60年代東盟成立初期便開始與東盟開展合作,在文化、教育、科技、制度建設等輸出方面較之中國更為全面、深入。現今中國提出加強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目標,勢必要求在文化、社會方面與東盟全面深化合作,而相對成熟的日本與東盟的合作方式也將為我國在對東盟的相關政策制定和完善方面提供借鑒和參考。
近10年來日本對東盟研究的主題涵蓋“政治外交和軍事”“經濟建設”“科學技術”“文化教育”和“人社其他”五個方面。2008~2011年,日本對東盟的研究焦點集中在“政治外交和軍事”“經濟建設”與“科學技術”上。2012~2017年出版數量穩步上升,研究視域拓寬至“文化教育”和“人社其他”,且始終維持一定的比例。從各項主題的分布來看,經濟建設類研究一直保持超過半數以上的占比,遠遠超過其他分類。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經濟建設類研究都是過去10年間日本關于東盟研究中最為關注的內容。排在第二位的是政治外交和軍事類。該類研究自2008年開始逐年遞增,在2011年和2014年出現兩個高峰,之后都有較大幅度的回落。科學技術相關研究的波動則更為明顯。該類研究早在2009年就已展開,占比基本維持在5%左右。但2011年、2013年和2015年出現缺失,于2017年出現爆發式增長(26.8%)。文化教育類研究和人社其他類研究均始現于2012年。前者的峰值出現在2012年(21.7%)后逐漸回落,后者則一直維持在5%以下。
綜上所述,不論從各年份中經濟建設類研究的占比還是從10年來的變化趨勢來看,經濟建設類研究在日本對東盟的各類研究中都具有不可比擬的重要性。從1967年東盟創建之初,日本便將東盟視作具有巨大潛力的市場,尤其以資源貿易為主。截至2016年4月,投資東盟(ASEAN)的日本企業已達11328家,東盟已成為日本企業海外經營的“大本營”[12]。如何在東盟開辟新市場和新據點,為日本企業的高效率、高質量的發展出謀劃策,一直是日本經濟學界關注的熱點。日本積極參與東盟各國的基礎建設,通過援建交通設施促進日本國內物流企業與越南等國的合作,加速物流系統的改革與升級,為日本經濟的進一步滲透提供了條件[13]。除此之外,對國際稅法等關于國際經濟法律的相關研究也為日本企業和投資者擴大在東盟的投入提供了法律支持。東 茂樹將中國—東盟自貿區與日本—泰國自貿區的關稅方案作出對比,為當時新展開的自貿區的關稅方案的制定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14]。日本對東盟政策的調整和加強既為適應東盟一體化進程帶來的新需求,也為應對中國與東盟關系的發展和變化帶來的新挑戰。安倍二次政權成立以來,積極配合奧巴馬政府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并借南海島礁爭端之機,在海上安全合作方面加大了對東南亞有關國家人力、物力與資金的投入[15]。在此背景之下,2011年和2014年日本學界對東南亞地區的政治格局的關注更為密切,論文數量激增。隨著日本政府重新定位東盟的戰略地位,全方位深化與東盟各國在各領域的合作,科學技術的滲透和文化教育方面的投入也在不斷擴大。同時,日本企業在當地融合過程中的醫療保障、勞動保障相關問題也日益顯現,故此,2013年后“科學技術”“文化教育”和“人社其他”方面的研究也積極地開展了起來。
本研究通過梳理2008~2017年這10年來中日兩國關于“日本—東盟”研究的發展軌跡及現狀,從研究的總體趨勢、主題兩個維度進行總結與對比后發現:中、日兩國的相關研究總體上都呈現穩步向前發展的態勢。中國國內的相關研究中“政治外交和軍事”與“經濟建設”類研究占據了絕對優勢,而日本國內的相關研究則將焦點放在了“經濟建設”類研究上。在當今國際形勢下,如要準確把握日本對東盟的經濟、外交政策,評估日本在東盟地區的影響力,就必須從科學技術、文化教育、人社醫衛等領域擴大研究視角的維度,創新研究范式,借鑒日本對東盟相關研究的成果,更好地為“一帶一路”倡議服務。
(本文系2018年度湖南省智庫專項課題“東盟地區湘籍華人分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僑力資源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8ZWA12)
[1]東盟與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AMRO):《2018東亞區域經濟展望報告》,https://www.amro-asia.org/wp-content/uploads/2018/06/2018%e4%b8%9c%e4%ba%9a%e5%8c%ba%e5%9f%9f%e7%bb%8f%e6%b5%8e%e6%8a%a5%e5%91%8a6.25-AREO-2018-Chinese-version.pdf,2018年5月3日,登錄時間:2018年12月6日。
[2]李迎旭:《日本對東盟直接投資的擠入擠出效應及對中國的啟示——基于1995~2010年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對外經貿》,2013年第7期,第37~39頁。
[3]王麗琴、朱美琳:《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中中國擠占東盟FDI問題研究——基于日本2001~2012年FDI基礎上的考察》,《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4期,第44~50頁。
[4]張彥:《經濟相互依賴視角下中日與東盟經貿關系比較研究(1990~2011)——基于貿易和FDI數據的實證分析》,《經濟問題探索》,2013第10期,第118~124頁。
[5]丁兆中:《日本對東盟的文化外交戰略》,《東南亞縱橫》,2008年第10期,第8~12頁。
[6]白如純:《戰后70年日本的東南亞外交——經濟外交的開啟與發展》,《現代日本經濟》,2015年第6期,第13~20頁。
[7]“CiNii”是日本國立情報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cs,簡稱NII)運營的日本最大的學術論文數據庫,收錄了日本各學術機構及團體的期刊論文和大學學報論文。
[8]本研究所指的非研究類咨詢包括書評、訪談、會議綜述、新聞報道等。篇幅過短的文章是指篇幅小于2頁的文章(包含2頁)。
[9]本研究中的“人社”是“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的簡稱。國別研究按其主題關鍵詞歸類至5類中去,不再單獨統計。
[10]楊繼龍.:《論南海爭端中的日本因素》,《太平洋學報》,2013年第12期,第92~101頁。
[11][12]張玉來:《日本如何在東南亞構建“強大影響力”》,《世界知識》,2017年第8期,第30~32頁。
[13]島崎順二:「ASLF2017 ハイライツ(10)ASEAN連攜セッション/佐川急便ベトナム 成長著しいベトナムでワンストップ物流提供,保稅倉庫活用で日本企業を支援:全土に広がる宅配便網,現地大手流通業の物流受託も (特集 食品コールドチェーンとアジア越境EC)」,『マテリアルフロー』,2017年第58卷第11期,第42~45頁。
[14]東 茂樹:「ASEAN中國FTA (ACFTA)と日本タイEPA (JTEPA)の関稅削減効果」,『西南學院大學経済學論集』,2013年第48卷,第45~65頁。
[15]白如純:《安倍政權強化對東盟外交的臺前幕后》,《當代世界》,2014年第3期,21~24頁。
責 編/趙鑫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