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瓊
(武夷學院 生態與資源工程學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黨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1]。李克強總理在201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以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導向,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加快“雙一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制造大國,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培養適應新時代需要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既是高等教育的重大戰略任務,也是新時代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保障。中國科學院院士錢鋒表示:當前,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驅動的新經濟發展對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亟待通過體制機制的改革打破固有學科之間、校企之間的藩籬,促進學生跨學科綜合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的提高,通過改革工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培養機制,造就符合新時代和未來需求的工程科技人才[2]。
武夷學院是福建省乃至全國的一所縣級市地方高校,作為閩北地區的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因為升本較晚,在招生上有相對“量”的優勢,但是卻缺乏"質"的優勢,這對學校的人才教育提出了很大的挑戰,嚴重制約著學校人才的教育與培養質量。這也意味著高分子專業的學生普遍存在基礎知識薄弱、運用知識的能力差、創新思維窄等問題,因此,對原有常規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是很有必要且急需的。
材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見證者,而高分子材料在現今社會的應用也是遍及各個領域:生產、生活、農業、醫藥衛生、電子信息、能源材料、航空航天等,即作為材料未來的研究人員,不僅需要懂得材料本身的性能,對于材料在未來領域的應用知識也應有所涉及,使材料在應用上能夠更加完美。為此,急需加強培養具有多學科交叉融合專業素養的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的應用型人才。
多學科交叉融合不是對高分子專業現有專業課程和其它專業課程的簡單拼湊或疊加,整合過程既要避免將原有不同學科專業的課程簡單地添加到高分子課程體系中,又要避免通過減少高分子本身課程的課時數來增加其它專業的課程門數的現象,而是需要按照專業培養方案中既定的課程目標,設置相應的專業模塊,通過專業模塊確定專業方向,從而讓學生根據個人興趣和社會需求,自主選擇專業方向的側重點。本專業所在的生態與資源工程學院組建了生物資源利用產業專業群,該專業群包含生物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環境工程四個專業,其中生物工程和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是專業群的重點專業。該專業群的建立為多學科交叉融合模式的實踐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渠道。針對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根據閩北竹產業特點及職業崗位及學生就業創業需要,重點開設材料成型工藝學、竹纖維加工工藝學、聚合物共混改性等專業核心課程,并在掌握扎實的專業理論及核心技能的基礎上,在四個專業開設可供交叉互選的專業群拓展課程平臺,實現“專業交叉互選”。例如,專業群之間開設了生物產品分析、材料工藝學、精細化工工藝學、環境保護與安全等專業群拓展課程及生產實踐活動,鞏固和強化學生的專業知識及職業技能,同時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及跨專業、跨崗位的能力。另外,對于高分子材料專業的學生,還可以增加一些與社會大環境聯系更緊密的課程供學生選修,如塑料的回收再利用、塑料的友好可生物降解等。多學科交叉的專業群課程體系體現了以學生為本,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職業愿望選擇專業,而且還兼顧學生選擇第二就業方向學習的需要,堅持“寬基礎、強技能”的原則,把培養能廣泛適應就業需要的一專多能的復合應用型人才作為高分子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目標定位。
武夷學院作為地方高校,非常重視產教融合,服務地方,全力推進學校與企業、科研院所等開展產學研合作,大力提升本科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以高分子專業為例,為加強與地方特色(南平地區竹資源豐富)相結合,創立了竹工程服務平臺,并與廈門大學合作,設立了院士工作站,專門為地方竹產業的科技難題排憂解難。此平臺和工作站的設立為本專業的學生參加科研提供了不少機會,提升了學生實踐能力。另外,高分子專業還與廈門欣航化工有限公司共建實驗室,共同研發;與福建華塑新材料有限公司合作,為其訂單式培養專業人才;與世竹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校內竹纖維復合材料實驗室,與南平科技局和建甌市人民政府校地共建閩北科技研究院竹產業研究分院,與建甌科技局共建閩北竹產業技術公共服務平臺。不管是工作站、服務平臺還是產學合作,都為教師和學生的實踐學習及頂崗實習創建了大量機會,并且增加了企業與高校在教師實踐經驗和學生實踐技能培養方面的深度合作。在此過程中,教師實踐經驗可充分有效的提高,解決自身“從學校到學校”的“非工化”問題,將實驗室模擬轉化為工程實踐,提高自身的工程實踐訓練。同時,學生實踐能力也可有效提高,有效運用專業知識,將專業知識盡早、盡快轉化成科學研究和企業生產,為將來的就業和擇業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有必要繼續積極開展與相關企業進行產學研合作,構筑產學研合作平臺,形成產學研緊密結合的高分子材料的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
科技創新是培養應用型人才關鍵及核心[4-5]。為滿足高分子技術產業發展的需求,配合產學研等合作平臺的運行,對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的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是非常有必要且緊急的。通過對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能夠提供學生自主思考、自主學習、自主設計、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培養應用型人才提供了很有利的幫助。首先是增加學生參與任課教師科研項目的研究機會,特別是產學研應用性較強的課題,根據課題研究方向,讓學生自主選題并且立項,該方式可以激發學生自主創新、勇于探索的熱情,努力實現面向高分子材料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科研與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三位一體化的創新創業教學模式[3]。有研究表明[3],參與研究課題有利于學生更好的學習專業課理論知識,提高處理各種問題的邏輯條理性。其次是借助多功能、開放性實驗平臺,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各項與專業相關的創新創業大賽。例如本學院每年都會開展科技節活動,學生借助該活動可以進行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科學研究,并付諸實踐。通過活動可激發學生的實驗熱情,進而提高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同時激發學生了解最新的科學前言并積極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和“挑戰杯”等大學生實踐競賽項目。
依靠合作共建實踐基地及產學研等合作平臺的資源優勢,制定完整的企業高層次科技人才到本校任職的政策與制度,為老師和高分子專業學生到企業實踐提供支持和條件保障,并且在學校設立:“企業導師”、“高級工程師實踐精講”等項目。通過這一類操作將一批具有豐富工程實踐經驗的專家請到學校任教,并為行業專家到校“短期任教”提供制度保障,為他們加入高校工科教師隊伍創造條件;讓這些經驗豐富的工程人才與校內專任老師“雙師”共同承擔核心骨干專業課程或實踐技能課程的教學任務,“雙師”共同指導學生的畢業論文,建設“雙師結構”的師資隊伍。另外,通過教師到企業進行科學研究、任職等方式,實質性的提高高分子專業教師的專業性和實踐性,促進學校和企業在技術和文化上的共同進步及交流與溝通,以解決本專業教師“非工化”的問題。
在高分子材料的跨學科、跨領域應用及應用型教育的普及背景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的培養模式改革是必然趨勢。本系通過學科交叉融合模式的引入、產學研合作平臺的搭建、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輔助及應用型教師隊伍的完善,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跨專業意識、拓寬學生的創新思維、增加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為培養具有應用型的新工科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人才提供了很好一種可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