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蕊,孫麗平
(1.長春中醫藥大學,長春 130117;2.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長春 130021)
咳嗽是以咳嗽陣作為主癥的肺系疾病。由食積導致的咳嗽稱為食積咳嗽,古時又稱“食咳” “積嗽”等。有關食積咳嗽概念,首見于明朝秦景明的《脈因證治》“食滯中焦,不能運化,成痰成飲,痰火上升,則咳嗽之癥作矣”。歷代醫家亦對其有詳盡論述,《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訣·咳嗽門》中明確提出“食積生痰熱熏蒸,氣促痰壅咳嗽頻”,并注曰:“積嗽者,因小兒食積生痰,熱氣熏蒸肺氣,氣促痰壅,頻頻咳嗽。”食積咳嗽一般起病緩,病程長,正如《素問·咳論篇》所說:“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之狀,咳而腹滿,不欲飲食,此皆聚于胃,關于肺”。 近年來,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部分小兒喜肉食者日漸增多,且自制能力較差、飲食不知節制,故食積咳嗽多有發病。臨床上,小兒以脾常不足,肺常虛為特點,平時乳食雜進,貪食無度,致使肺胃負擔過重,日久傷損[1]。
食積咳嗽相當于現代醫學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 l ux disease,GERD)是指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口腔(包括喉部)或肺所致的癥狀和并發癥[2]。由GERD導致的慢性咳嗽即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 l ux cough,GERC),是胃酸和其他胃內容物反流進入食管,導致以咳嗽為突出表現的臨床綜合征[3]。患者有明顯的進食相關性咳嗽,如餐后咳嗽、進食咳嗽等。患者伴有GER癥狀,如反酸、噯氣、胸骨后燒灼感等。排除CVA、EB、變應性鼻炎/鼻竇炎等疾病,或按這些疾病治療效果不佳。抗反流治療后咳嗽消失或顯著緩解,可以臨床診斷GERC。GERC診斷性治療:服用標準劑量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20 mg,2次/d),治療時間不少于8周。抗反流治療后咳嗽消失或顯著緩解,可以臨床診斷胃食管反流病。
孫麗平教授治療小兒食積咳嗽經驗頗豐,療效顯著。現將導師治療該病經驗總結如下。
食積咳嗽多以咳嗽為主要癥狀,咳吐黃痰或喉間痰鳴,并伴隨積滯癥狀如腹脹、納呆、噯腐、口中異味、手足心熱、便秘等。《丹溪治法心要·咳嗽》曰:“五更嗽多者,此胃中有食積,至此時流入肺經” 。由此可見,食積咳嗽以夜間或黎明咳嗽為主,并伴見食積郁熱的表現。古人云“胃不和則臥不安”,由食積導致的咳嗽臨床亦可見夜眠欠安;食滯中焦,郁而化熱,里熱外蒸,腠理開泄,易感外邪,可見鼻塞、流涕等表證[4]。
孫麗平教授認為,小兒食積咳嗽病因無外乎內外二因。內因責之于偏食挑食或經常食用辛辣炙煿,或濫用各類補品;孕母過食肥甘厚味,患兒出生后胎毒熱盛;外因責之于患兒居住環境溫度過高,衣被過厚有關。《素問·咳論》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肺寒則內外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可見肺與脾胃之間關系密切,發病時相互影響。脾乃肺之母,積熱聚于中焦脾胃,脾氣受損運化失常;母病及子,傷及肺系,肺的防御功能受損,易感外邪而生咳嗽[5]。《癥因脈治·咳嗽總論》載:“膏粱積熱,熱氣聚于中焦,陽明受熱,肺被火刑,則積熱咳嗽。”由于小兒脾常不足這一因素,脾胃運化功能未能健全,加之乳食不能節制,常導致飲食積滯,停留于中焦,郁久而化痰化火,火熱之氣熏蒸,痰熱之邪中阻,導致脾胃之氣阻遏,上干于肺,影響肺之宣發肅降功能,以致肺氣上逆作咳。又因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痰飲內生,阻遏肺氣,以致宣降失調,上逆為咳[6]。
對于食積咳嗽的治法方藥,古代醫家早有論述。《醫學入門》載有:“食咳,因食積生痰,痰氣沖胸、腹滿者,二陳湯加厚樸、山楂、麥芽。”《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訣·咳嗽門》有“積嗽者,因小兒食積生痰……便溏者,以曲麥二陳湯消導之”之論。導師在繼承國醫大師王烈教授“熱毒理論”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在清熱消積止咳的同時,兼以顧護脾胃。選用保和丸合瀉黃散加減治療。藥用黃芩、生石膏、陳皮、茯苓、梔子、神曲、山楂、萊菔子、甘草。以黃芩、生石膏為君藥,清熱消積治其本。以陳皮、茯苓、梔子為臣藥,配合君藥健脾化痰、利肺止咳。佐以神曲、山楂、萊菔子健脾和胃、消積化食。使藥甘草清熱解毒、祛痰止咳、調和諸藥。中醫認為“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脾土為肺金之母,母病及子,瀉母補子”。孫麗平教授以消食導滯、化痰止咳為大法。既清母臟脾胃郁熱消食積,使熱痰化生無源治其本;又利子臟肺氣化痰止咳治其標,從而達到標本兼治。注重消導以清除內熱,使臟腑陰陽平衡,外邪不易來犯。同時重視患兒飲食調護,少食肥甘厚味、辛辣油膩之物,多以蔬菜軟爛易消化食物為主;母乳喂養的嬰兒,起初按需喂養,隨后建立定時定量哺乳規律,切不可飲奶無度。衣著適當,小兒為純陽之體,切記過分保暖。正如萬全所云: “小兒諸疾,調理之法,不專在醫,唯調乳母,節飲食,慎醫藥,使脾胃無妨,則根本常固矣”。
于某,男,19個月,2017年11月26日初診。患兒間斷咳嗽20 d,就診時咳嗽、咳后嘔吐黃色黏痰,以晨起夜間為重;患兒體態偏胖,平素嗜食肉類,伴有口臭,手足心熱;納尚可,寐欠安,大便干結,4日1行,小便黃。查體:體溫 36. 8 ℃,扁桃體無腫大,肺部聽診雙肺呼吸音粗,可聞及散在痰鳴音,其余未聞及異常。舌紅,苔黃厚膩,脈滑數。實驗室檢查:血常規正常,肺炎支原體、衣原體抗體陰性。中醫診斷:咳嗽,食積咳嗽。治法:消食導滯、化痰止咳。方藥:黃芩10 g,石膏10 g,陳皮10 g,茯苓10 g,梔子3 g,神曲10 g,山楂10 g,萊菔子10 g,甘草5 g。煎服法:上藥水煎取汁300 mL為1劑,共4劑服用8 d,早中晚3次分服。2017年12月3日2診,前癥好轉,咳嗽、口臭明顯減輕,納可、寐安;大便干,2日1行,小便稍黃。心肺正常,舌紅、苔薄黃稍膩。前方去生石膏,加火麻仁、郁李仁繼服3劑,煎服法同前。2017年12月10日3診,前癥明顯好轉,白天偶有咳嗽、少痰;納可、寐安、大便稍干,1日1行,小便可;心肺正常,舌淡紅、苔薄黃。前方去郁李仁,加蘆根繼服2劑,煎服法同前。2017年12月15日4診,前癥大愈,納可、寐安、二便可,舌淡紅、苔薄白、心肺正常。囑患兒家長注意日常飲食護理,多食蔬菜水果、軟爛易消化食物;忌食肥甘厚味、辛辣炙煿之品。
按:孫麗平教授認為小兒脾常不足,過食肥甘厚味,則克伐脾運,運化無力。該患兒平素嗜食肥甘厚味,積久難化,故而生積;積久化熱,肺被火刑,則積熱咳嗽;胃熱上沖,故口中異味;積熱搏結,氣機不暢,則見腹脹、便秘。導師用方以保和丸合瀉黃散加減治療,消食導滯、化痰止咳。2診患兒病情減輕,主證未變,故在原方基礎上去生石膏,以免清熱苦寒之品克伐脾胃;加火麻仁、郁李仁以潤腸通便。肺和大腸相表里,大便通暢,腑氣通降,有利于肺的肅降。3診患兒偶有咳嗽少痰、大便仍稍干,前方去郁李仁加蘆根,以潤肺生津,潤腸通便。4診時病情已愈,囑家長重視日常護理,合理膳食,養成良好飲食習慣,科學育兒。食積咳嗽是咳嗽的一種特殊分型。食積屬消化不良范疇,常以腹脹、反酸為主要癥狀,胃酸及內容物逆向流動,形成氣液性返流物(細微顆粒或霧狀物),可對食管上端鄰近器官鼻、咽、喉、氣管及肺組織的侵蝕刺激而引發咳嗽、喘息等呼吸道癥狀[7]。朱富華創建了食積動物模型,提出“食積可使巨噬細胞吞噬指數和百分比顯著降低,從而影響到非特異性免疫,誘發感染而發生咳喘”,這可能是食積誘發小兒咳喘的機制[8]。由于小兒脾常不足的生理特點,加之飲食不節,故易患此病。孫麗平教授認為此類咳嗽不同于外感引起的咳嗽,單純宣肺止咳治療效果欠佳。其發病前患兒多有過食肉類、少食蔬菜、飲乳較多、素食甘甜、零食等習慣,臨床表現多為先有食積后發咳嗽。同時導師指出,食積咳嗽發病多與家長喂養不當有關,故治療本病應重在養護預防,遵《醫宗金鑒》所言“食貴有節,乳貴有時”,“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忌飲食偏嗜“食肥生痰、食辣傷肺”。囑咐其勿使患兒過食膏粱厚味,少吃零食飲料,以五谷雜糧為主食。防止食積內生,脾病及肺,母子同病。此正如明代萬全所說:“調理脾胃者,醫中之王道也,節戒飲食者,卻病之良方也”[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