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峰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共同體是歷史唯物主義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明確歷史唯物主義中共同體、生產主體概念的內涵,厘清人類命運共同體與歷史唯物主義之間的學理關系,無論是對歷史唯物主義還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認識的深化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詞源學看,“主體”的本原含義指動作的發出者,支配者,控制者等含義,而社會主體則指是社會實踐的承擔者、發動者、支配者。
主體一詞與人的概念有聯系也有區別,二者并不同一。一方面,自然人并非都是法律意義上的主體,法律意義上的主體或人必須具備行為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如精神病患者和幼童就不是法律意義的主體;另一方面,無生物學意義生命的團體也可以具有人格,成為獨立的權利主體,如企業法人。
共同體是指社會共同體,是人們在社會共同生活和共同活動過程中由特定關系和紐帶聯系起來的人群集合體,或社會團體,或社會組織。共同體有不同類型,如生產共同體,政治共同體,科學共同體,學習共同體,階級共同體等等;共同體有不同規模,如人類共同體,民族國家共同體,社區共同體,區域共同體,等等。共同體是由生物學意義的自然人組成的,共同體可以看作是集體的人或整體的人,共同體可以是法律意義的主體。
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從多重意義上使用過主體和人的概念,如“勞動的主體是自然的個人”,“每一個主體都是交換者”,“資本作為主體”,“主體,它是流動資本”,“主體,即社會”,“社會既是這一巨大的總過程的主體,也是這一總過程的結果”等[1]P165。雖然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從多重意義上使用過主體和人的概念,由于歷史唯物主義中的主體或人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的,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從不同意義上使用的主體是指社會生產主體。
馬克思在自己著作中從多重意義上使用過共同體一詞。例如,“自然形成的共同體”,“原始的共產主義共同體”,“古典共同體”,“封建的共同體”,“君主專制的共同體”,“中世紀宗教共同體”,“中世紀的共同體”,“革命無產者的共同體”,“血緣共同體”,“政治共同體”,“獨立的自治的共同體” ,“每個村落通常都是一個……共同體”,“把自己的城市共同體稱為‘公社’”,“把整個歐洲變成一個共同體”等[2]P227-229。由于馬克思是通過分析社會生產主體內在矛盾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結合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語境,馬克思在構建自己理論時所用的共同體一詞的基本含義應該是指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公共團體或生產主體。
歷史唯物主義是基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構建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范疇又是基于什么建立的呢?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說:“從上述一切可以看出,某一階級的各個人所結成的、受他們的與另一階級相對立的那種共同利益所制約的共同關系,總是這樣一種共同體,這些個人只是作為普通的個人隸屬于這種共同體,只是由于他們還處在本階級的生存條件下才隸屬于這種共同體……這些生存條件當然只是現存的生產力和交往形式。”[3]P121-12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就是與某種共同體相聯系的生存條件,“共同體形式就應當按照生產力來改變”[3]P126。聯系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說“機器只是一種生產力。以應用機器為基礎的現代工廠才是社會生產關系,才是經濟范疇”[3]P161。顯然,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對范疇建立在作為社會基本經濟單位的生產主體的共同體基礎上,在資本主義社會就是工廠或企業這些社會經濟基本組織,就是現代社會通常所說的微觀生產主體。
馬克思認為,在作為社會基本經濟單位的生產主體或共同體內,“生產力好像具有一種物的形式”[3]P128,生產關系是把生產力的物的要素結合起來的形式,“這些不同的形式同時也是勞動組織的形式,從而也是所有制的形式。在每一個時期都發生現存的生產力相結合的現象,因為需求使這種結合成為必要的”[3]P115。生產力是物質內容,生產關系是生產力這一物質內容借以實現的社會形式,是一種勞動組織的形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內容和形式兩方面統一于一種生產勞動的組織,或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公共團體”或“共同體”。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概念的最終形成有賴于社會微觀生產主體的社會形式——生產關系概念的最終形成。馬克思在1859年《〈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對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作了經典的表述:“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4]P412。經濟基礎即指同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社會微觀生產主體——社會經濟基本單位的總和,上層建筑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思想上層建筑與政治上層建筑(思想、觀點,以及相應的制度、設施和組織)。如果把一個民族國家看作宏觀生產主體的話,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就是以民族國家為單位的社會宏觀生產主體的物質內容和社會形式。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是微觀和作為民族國家的宏觀生產主體或生產共同體的物質內容和社會形式,歷史唯物主義是關于社會微宏觀生產主體內在的以及之間的矛盾和發展趨勢的學說,《資本論》是關于資本主義微宏觀生產主體內在的以及之間的矛盾和發展趨勢的理論,《資本論》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運用與證明[5]P23-24。
人類命運共同體歸屬于社會主體——人的概念,既涉及整個人類的主體——人的概念,又把整個人類社會看作一個命運相關的社會生產主體或共同體,各成員國是其所屬的經濟體或生產主體。習近平正是在把整個人類社會看作一個命運相關的生產主體或共同體基礎上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這與馬克思基于生產主體構建的歷史唯物主義一脈相承。
人類對社會主體,對人自身的認識經歷了漫長而艱苦的探索。由于科學技術不發達,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或潛在于人自身中的主體力量還沒有充分顯現出來,古希臘時期主體與自然實體沒有區分開來,主體以實體形式表現出來。主體這一范疇定位在人上,是近代以來的事。文藝復興將人的目光從神轉向人,喚醒了人們的主體意識。但是馬克思學說產生以前,近代西方無論是哲學、經濟學,還是法學,在主體觀上歸根結底都是個體主體論,而且這種個體是生物學意義上的自然人。哲學中,經驗論或唯理論所說的主體都是指認識主體,而且認識的主體是作為個體的自然人。德國古典哲學家們所說的主體指不同的實踐主體,康德的道德實踐,黑格爾的精神實踐,費爾巴哈的日常生活實踐,其主體都是指自然人主體。近代西方古典政治經濟學認為構成社會經濟活動唯一真實的基礎是作為個體的自然人主體。近代法律中的主體基本上是指個體自然人,在立法中明確企業作為法人主體,則是在馬克思學說產生近五十多年之后的1896年頒布的《德國民法典》中。從古代到近代“其標志乃是獨立的、自由的和自決的個人作為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而出現”[6]P98。
從15世紀末開始,西歐封建制度開始瓦解,商品貨幣關系日益發展,城市和農村出現了手工業者和農民的急劇分化,資本主義關系在封建社會內部開始萌芽和成長。16世紀—17世紀集中的資本主義手工工場在英國得到了廣泛的發展,17世紀英國又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這些都為產業革命奠定了基礎。18世紀后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工業革命在英國發生。工業革命中工具機器與新的動力和能源在生產中的應用,突破了人的自然能力的限制,擴大了社會生產的規模,提高了社會生產的速度,大大提高了社會勞動生產率。生產力的變革帶來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主體社會形式隨著其物質內容也發生了變化。通過工業革命,社會生產主體變為工廠或企業。
工廠或企業作為一種新的生產形式,其本質就在于實現了勞動要素(資本、技術和勞動力)的集中,生產中個體自然人的聯合,即生產主體的變化。馬克思敏銳地洞察到歷史主體的變革,并在此基礎上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從“現實的個人”出發構建自己的理論,“現實的個人”不是像費爾巴哈舊唯物主義設想的感性的、直觀的、肉體形式去理解的人,而是與生產條件一致,出發點是“社會人”。馬克思基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展開歷史唯物主義體系,“生產力和社會關系——這二者是社會的個人發展的不同方面”[4]P101,“機器只是一種生產力。以應用機器為基礎的現代工廠才是社會生產關系”[3]P161,生產關系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豎立經濟基礎之上的是上層建筑。馬克思是基于“現代工廠”這種資本主義微觀生產主體構建自己理論的,微觀生產主體總和構成民族國家為單位的宏觀生產主體,微宏觀生產主體矛盾運動的趨勢是實現共產主義。
馬克思主義產生一百多年來,世界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百多年來全球化的進程一直在進行中,特別是 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信息革命的發生,加速了全球化的進程,即加速了商品、技術、信息、服務、貨幣、人員等生產要素的全球流動 , 實現了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優化配置,生產、貿易、金融等呈現國際化的狀態。世界各國經濟聯系日益緊密,客觀上形成了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相互補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客觀上形成了命運相聯系的人類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在人類生產和生活交往已推展到全球范圍,全球的整體相關性日益密切,客觀上形成了命運相聯系的人類共同體的當代社會背景下,對生產主體或共同體發展形式的概括和總結。
馬克思認為,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微觀、宏觀生產主體內活動著的是自然人主體,微宏觀生產主體都是通過自然人主體的活動推進的。作為自然人主體都有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在任何情況下,個人總是“始終從自己出發”[3]P135。但是,“人總是生活在社會中的”[3]P82,自然人個體總是隸屬于一定群體,在階級社會中還隸屬于一定階級。自然人個體的特殊利益能否實現,要受到作為群體的人——社會經濟基本單位中物質內容——生產力的限制。在階級社會中,作為社會經濟基本單位的微觀生產主體是獨立核算的經濟主體,有自身的利益。微觀生產主體與其中的自然人個體之間的關系就是共同利益與特殊利益的關系。微觀生產主體與其中的自然人個體之間的關系涉及共同利益與特殊利益的關系;微觀生產主體又隸屬于民族國家整體,微觀生產主體與民族國家宏觀生產主體之間關系也是特殊利益與共同利益之間的關系;以民族國家為單位的生產主體與整個人社會之間的關系也是特殊利益與共同利益之間的關系。
歷史唯物主義通過分析不同層次主體,不同層次主體內人們之間關系分析,說明在階級社會里無論是作為生產單位的微觀生產主體,還是作為以民族國家為單位的宏觀生產主體都存在著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間的矛盾。馬克思說:“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間的這種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國家這種與實際的單個利益和全體利益相脫離的獨立形式,同時采取虛幻的共同體的形式”[3]P84。而且,每一個統治階級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都把自己的利益說成是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只要階級的統治完全不再是社會制度的形式,也就是說,只要不再有必要把特殊利益說成是普遍利益,或者把‘普遍的東西’說成是占統治地位的東西,那么,一定階級的統治似乎只是某種思想的統治這整個假象當然就會自行消失。”[3]P101共產主義社會建立在“共同生產”、“社會勞動”基礎上,生產資料共同占有,沒有也不需要維護任何特殊的階級或個人利益,共產主義社會人們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才能達到一致。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正是通過對資本主義基本經濟單位的微觀生產主體和民族國家為單位的國家宏觀生產主體——兩個層次共同體內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間矛盾的分析,說明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只追求自己的個人利益,其個體與群體、微觀與宏觀生產主體——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間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內部不可能得到解決,資本主義再生產實現的條件不斷遭到破壞,只能通過經濟危機這種外在的強制形式暫時緩解這些矛盾,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
同歷史唯物主義著眼于基本經濟單位的微觀生產主體和民族國家為單位的國家宏觀生產主體——兩個層次共同體內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間關系一樣,習近平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是著眼于共同體內特殊利益與共同利益之間的關系。
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人類社會生產、生活聯系日益密切,全球的整體相關性日益密切,各國之間利益互相關聯不可分割。另一方面,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問題日益增多,如地區沖突、恐怖主義、氣候變化、網絡安全、傳染性疾病、經濟失衡及不確定性等問題。
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問題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單獨應對解決,需要人類共同應對,各成員國協調解決。但是,在當代,每一個民族國家都是一個獨立的經濟體,有其自身的特殊利益。這就使得整個人類的共同利益與各民族國家的特殊利益凸顯出來。
整個人類的共同利益與各民族國家的特殊利益之間矛盾成為當今全球范圍的主要矛盾,正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習近平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著眼于處理好各民族國家特殊利益和人類共同利益之間的關系,著眼于處理好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生產主體內人們之間的關系。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兼顧人類的共同利益與各民族國家經濟體的特殊利益,兼顧作為整個人類的人們的利益與各經濟體的人們的特殊利益之間的關系。習近平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處理各成員國之間關系的原則是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贏,并提出通過共識、共建、共治的路徑,達到共享的目的。
歷史唯物主義是對于共產主義進行論證的一種社會歷史哲學,是關于共產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共產主義是歷史唯物主義整個理論的最終旨歸,對共產主義的邏輯論證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內容,這一論證離不開人的本質問題。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思想家們是從人的本質是有等級的出發論證其制度的合理性,如柏拉圖的《理想國》,孔子的“與命與仁”等。近代以來資產階級思想家們從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出發論證資本主義制度的合理性,并建立了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如康德提出“人是目的”,黑格爾認為“人唯有在所有權中才是作為理性而存在的”[7]P50,并為資本主義制度進行哲學論證,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鳩、盧梭等資產階級思想家們從人性的善惡出發為資本主義政治制度進行論證,亞當·斯密從經濟活動的動機是“利己心”出發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進行論證。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P56筆者理解馬克思所說的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是說人的本質是一種社會形態中占主導地位的生產主體中社會關系的總和,這基于馬克思的一系列論述以及社會生產主體中人們之間的關系反映生產主體——人的本質。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說:“每個個人和每一代所遇到的現成的東西:生產力、資金和社會交往形式的總和,是哲學家們想象為‘實體’和‘人的本質’的東西的現實基礎,是他們神化了的并與之斗爭的東西的現實基礎”[3]P92-93。聯系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說“機器只是一種生產力。以應用機器為基礎的現代工廠才是社會生產關系”,在《資本論》手稿中說“生產力和社會關系——這二者是社會的個人發展的不同方面”,可以說“生產力、資金和社會交往形式的總和”是“人的本質”的現實基礎,就是說一個社會生產主體內各種要素的總和是“人的本質”的現實基礎。
每一時代“生產力、資金和社會交往形式的總和”——最終是生產力發展狀況決定人的本質,不同時代人的形態或社會形態反映相應時代人的本質或本質關系。馬克思劃分人的三種發展形式的依據就是生產主體內人們之間關系,這種關系是人的本質或本質特征。前資本主義社會,作為社會生產主體內部人與人之間關系由等級、血緣這些“人的依賴關系”決定,這種形態人的本質特征或本質就是“人的依賴關系”。資本主義社會生產主體建立在貨幣、財產或資本這些物的基礎上,生產主體內部人與人之間關系由人們對貨幣、財產或資本這些物的關系決定,這種形態人的本質特征或本質就是 “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人的第三種發展形態即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社會生產主體建立在“共同生產”、“社會勞動”基礎上,社會生產主體內部人與人之間關系是“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這種形態人的本質特征或本質關系就是“個人全面發展”。
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家從自然人本性出發論證社會制度的合理性,把社會制度的基礎看作基于自然人的本性或本質。馬克思從物質資料生產基礎闡述人的本質與其社會制度基礎的關系,不僅說明最終某一時代生產力發展狀況決定生產主體內人門之間關系——決定人的本質和人的形態,而且說明了一種社會形態物質資料生產主體內部人們之間關系決定的人的本質是其社會形態的基礎,決定一個時代的核心價值,實現了從學理上對共產主義基礎的論證。
“權威原理出現在11世紀,個人主義原理出現在18世紀。”[3]P146“在貴族統治時期占統治地位的概念是榮譽、忠誠,等等,而在資產階級統治時期占統治地位的概念則是自由、平等,等等。”[3]P100馬克思認為封建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由特定的社會地位、特定的社會職能等等的個體化的個體關系決定,是建立在“人的依賴關系”基礎上,所以,等級或權威就成為封建社會的基本原則或學理基礎,也是其核心價值。資本主義是商品經濟社會,等價交換是商品經濟的基本原則,資本主義社會劃分“等級和社會地位”的依據不再是人的政治等級和地位,而是“消費和消費能力”,是物質財富,是金錢,所以“實際需要,利己主義是市民社會的原則……實際需要和自私自利的神就是金錢”[8]P194。個人主義或利己主義是資本主義社會基本原則,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學理基礎,也是其核心價值。
共產主義建立在生產資料共同占有基礎上,消滅了私有制,其生產主體是“自由人聯合體”,每個人都是生產資料的主人,這決定了共產主義社會生產主體中人們之間的關系是“聯合”或“協作”的關系,是平等互利的關系。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共產主義是“以每一個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9]P683。《共產黨宣言》概括的“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反映了共產主義生產主體內部人與人之間平等互利,個體與群體利益一致不可分的本質關系,也反映了共產主義的基本原則或學理基礎和核心價值。
人類命運共同體建立在生產國際化,世界經濟成為緊密聯系的整體基礎上,建立在世界各國各民族間的現實共同利益基礎上。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成員之間的共同利益,人類命運共同體各成員國之間是平等互利,聯合協作,互惠互利的關系,強調各成員國之間平等、共生、共通、共識、共建、共享。人類命運共同體與歷史唯物主義“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反映的平等互利的價值理念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