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江濤,張迎慶,馬 卓,糜志遠,尤祥宇
(湖北工業大學 生物工程與食品學院 制藥工程系,武漢 湖北 430068)
高等學校教師承擔著人才培養、科研創新與服務社會的三大核心職能。研究生培養是極為重要的人才培養環節,特別是工科專業全日制研究生,將是未來制造行業的高級人才。在高校,研究生又是高校教師科研團隊的重要組成力量,支撐著高校科研水平。我們很多年輕的碩士生導師雖然科研水平很高,但實踐能力明顯不足,很多工科院校也長期以發表學術論文作為高校研究生畢業的唯一標準,掩蓋了工科專業研究生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如何保證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尤其是提高工科專業全日制研究生實踐能力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組織高校青年教師深入企業進行實踐活動,以更好地培養創新人才和服務社會,推進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湖北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關于組織實施高校青年教師深入企業行動計劃的通知》進一步指示高校青年教師全職赴企業基層一線進行鍛煉。本人是制藥工程專業高校青年教師,主要從事藥品研發的相關科研工作,作為湖北省高校青年教師深入企業行動計劃實施的成員,有機會帶領研究生團隊在企業平臺從事橫向課題,在這期間研究生們與企業員工住在一起,參與項目實施、培訓和討論,并與生產和質量部門的人員交流,知識結構發生了巨大改變。在與研究生交流收獲的過程中,通過研究生自己的親身表述,發現高校研究生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的建議。
企業現階段仍是大部分工科專業應屆研究生的主要接收單位,企業將研究生作為高級人才引進,是期望能夠在企業內部形成人才梯隊,希望畢業的研究生既具有解決復雜技術問題的能力又具有一定學術水平。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對研究生的畢業要求就是英語水平考試和發表學術論文,導師和研究生都忽略了解決技術問題的能力培養。導致很多應屆畢業生具備了基本的學術水平,卻無法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具體復雜技術問題,甚至根本不知道到什么是“具體復雜技術問題”。以制藥企業為例,我們的研究生在本科期間學習了大量制藥工程專業的基礎課程,可以說相關專業知識點都有覆蓋,但是由于并不了解制藥企業某些崗位(研發、生產和質量等)具體工作內容,所以剛開始感覺無從下手,似乎與企業的用人標準有一定差距。由于有機會進入企業實踐,隨著對實際工作內容的不斷了解,和與企業工作人員的生活交流,他們逐漸找到了知識積累和學習方向。
目前,國內高校研究生培養模式中普遍采用以培養科研型人才為主的“學術碩士”,和以培養應用性人才為主的“專業碩士”,雖然這在形式上區分了研究生的培養方向,但實際并未有培養過程和標準的區別,僅僅是“學碩”感覺更接近“直博”。碩士生導師們由于承接了各種基金課題,需要大量研究生成為課題的實際完成者,面對大量的基礎理論研究性課題,很多以就業和實踐為目的的"專碩"研究生,不得不被動接受一些對他未來工作相關性不大的實驗室訓練。此外,在很多學校研究生階段開設的理論課也基本都是開設基礎理論課程,缺乏偏重應用知識的課程。還有很多導師自己都忽視知識的傳授,讓學生少上甚至不上理論課,而強調早進實驗室和多出實驗結果。雖然在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方面能得到一定提高,但當畢業時候面對企業找工作時,卻無法表現出他們的自信。應屆研究生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認為自己不符合高端人才標準,這也間接導致企業對研究生高聘低用。在我的研究生們進入制藥企業接觸實際工作后,他們發現在本科階段開設的《藥物分析》、《制藥工藝學》、《藥品生產與質量管理規范》、《藥品注冊申報法規》等課程內容在實際工作中用到的非常多,但從本科階段這些課程學習結束到研究生畢業時,很少再有機會去繼續深入學習這些具有實際應用的課程。導致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有種知識脫節的感覺。
學生進入研究生階段后,接觸的知識更加專業,但是知識結構并不一定合理。這既與學校研究生培養模式有關,也與導師的科研背景和關注度有關。一個長期在實驗室發表高水平文章,而沒有任何企業工作經歷的導師,培養出來的研究生職業生涯也難有太多選擇。研究生教育正走入一個瓶頸,研究生到底是更專業的人才,還是逐漸貶值的就業門票,這引起學生、家長、學校、企業和社會對研究生階層的擔憂。高校作為培養研究生的主陣地,面對這些現實問題,如何利用高校人才和資源優勢,開辟一些培養研究生的新途徑和模式,是教育界急需探討的問題。在此我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設性想法,希望促成一些教育改革的探索。
第一.高校碩士生導師的選拔歷來只看重基金、文章這些單一科研能力指標,教育部已經提出新的高校教師職稱評定標準,反對這種唯文章論的單一選拔模式。如果很難做到兼具論研究和工程實踐的能力的碩士生導師,那么至少在認定碩士生導師資格的時候,可以分類評定,發揮每個高校教師的強項,鼓勵多方位培養研究生。
第二,現在高校導師和研究生都采用雙選制。這個雙選制并沒有實際標準,僅僅是在導師有空缺名額下的“眼緣”雙選。特別是導師在選擇研究生的時候,除了關心他的英語水平和知識基礎,幾乎不會考慮研究生的職業規劃和對社會的貢獻,選研究生的標準說白了就是“能為導師做什么事情”,而不是“能為社會做什么事情”,完全背離了人才培養這一基本職能。導師要培養的不是自己科研方向的接班人,而是為社會提供高端人才。學生自我價值的體現和社會的認可度才是判定研究生培養成功的唯一標準。因此,可以嘗試采用研究生分類培養模式,導師分類培養模式,甚至團隊多導師培養模式,為具有不同培養目標的研究生設定不同的培養方式,制訂不同的課程體系和畢業要求。
第三,高校導師承接的課題很多都是來自企業。導師應該利用承接企業橫向課題的機會,為研究生提供實踐機會。導師在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的時候,應該向企業提出接納自己的研究生到合作企業進行相關項目開展工作,借機了解企業生產或研發的運作流程,真正鍛煉和培養研究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對于期待就業的研究生才能提高自信心,找準自己的發展定位,為自己走向社會形成無縫連接。
國家教育部已經提出了“以本為本”的高校本科教育改革新方向,陸續提出了本科專業建設標準。此外,全國高校很多工科專業都在進行工程教育認證,涉及的主要內容包括必須為本科專業提出明確的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然而,針對研究生培養機制仍然是空白,學校和專業均沒有提出過具體的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這是值得警惕和思考的。希望本文觀點的提出,能成為研究生培養體制改革的問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