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玲,王智宇,賀 君
(煙臺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 山東 煙臺 264005)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可促進學生就業思路的更新;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可為其畢業后順利融入社會、成長成才打好基石。傳統的教育模式往往無法充分體現出創新創業教育內涵,而且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1],“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為導向的本科人才教育模式改革,是順應新時代人才培養目標的迫切需要。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2]。深切體現了國家加大了對創新創業教育層面的投入和對“創新創業”教學改革的重視。傳統的教育模式需要作出調整來適合新時代對人才的要求。
近年來,高校都積極響應政策,多途徑加強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并獲一定成效。但探索階段中難免會存在平臺短缺、課程體系不完善、創新創業師資匱乏等問題,因此,結合現狀,繼續進行適合學生發展的創新創業教學模式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國際上對創新創業教育亦早有重視,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創新創業教育理念,1995年,《關于高等教育的變革與發展的政策性文件》發表。許多國家已進行改革,如: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在“創業教育”中開展了:創業家養成、新企業創立和創新、創新活動管理等系列課程;還通過模仿讓學生獲得感性體驗,從實踐中學習。國際上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視,使得創新創業型教育融入到課堂之中,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途徑去驗證課堂上的理論知識,甚至有的高校明確規定學生在校期間的社會實踐時間最少為9個月,從而保證了實踐教育的落實,提升了學生融入社會的能力,最終培養和提升了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我國也早已重視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黨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3-4];黨的十八大報告對大學生創業實踐提出了明確要求,積極組織開展大學生創業實踐[5]。我國在80年代設立有國家級高新區,政府一再推動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在90年代興起了互聯網創業風潮,極大的激勵了大學生獨立自主的創業活動,于2002年正式啟動創業教育,清華等九所大學被教育部指定為創業教育首批試點高校,這些都對我國的新式教育具有開創性的指導意義[6]。
近年來,我國的科技水平逐漸走在世界前列,社會對文化和科技的依賴增強了,新興的創新創業開始基于文化起點高、技術含量強的人才,高校學生創新創業成為新常態。為契合這一特點,我國多所高校相繼出臺各種措施,如清華大學,開設了創新創業方向課,設創新管理、創業管理、創業投資、項目管理、組織變革、研發管理等八門課程;安徽工業大學,開辦了“創新能力試點班”;山東大學、廈門大學、中科院研究生院等一百多所院校設立了創業者協會。創新創業教育逐漸在高校教育中被重視,其教育環境較以前明顯得以改善[5]。
許多院校與地方企業合作,通過產學研有效結合,為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提供平臺[5]。與公司的親密走訪調研,可使企業與院校在原有合作基礎上尋找到新的思路,并帶動學院創新創業工作進展,建設更多產學研結合的新平臺,為學生培養提供更多空間。
一些應用性、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及院系,如計算機信息控制與管理學院、法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等,創新創業教育應當完美的與專業契合,拓寬創新實踐教學空間。
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服務者和陪伴者。有經驗的老師能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從而綜合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培養了他們的創業技能[7],目前高校中創新創業教育的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僅有較少的老師受過專門的創新創業教育培訓,相對而言,創新教育質量不高,針對性和實用性要差一些。
一些高校特別是應用性大學逐漸開始重視師資隊伍的組成,加強對新式教育的認知、避免師資結構單一化,對雙師型教師和有一定實踐經驗的教師委以重任。
本學院一方面整合教師中有行業企業工作經歷的相應老師,鼓勵這些老師輔導學生參與創業創新項目和競賽;另一方面也從專業相關企業中聘請有經驗的高級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指導學生的實習等實踐課程,這兩種方式都能很好的促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
在整合現有教學資源的前體下,結合生命科學學院實踐課程較多的實際情況,提出創新創業的教學模式,具有專業特色和優勢。
科學合理的規劃教學體系,誘導學生產生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探求,為學生的實踐探索提供支持[8]。
本學院以專業基礎課程為主線,附以不同方向的選修課程,并加大實踐課程比重,使必修課與選修課相互補充;素質拓展課與專業課相互補充;理論課與實踐課相互補充。同時,在學生的修讀課程設置上,開設“創新創業”相關課程,加深學生的理解。
課程建設上講究梯隊培養。針對一年級同學,開設專業導論課,讓學生初步了解到自己專業能學什么,能干什么,從而尋找專業與行業的契合點,進入二年級后,開設科研技能課程,學生課余時間可自主選擇,針對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進入專業實驗室,跟從高年級的學長進行實踐能力培養;三年級以上的學生,可以獨立完成自己感興趣的實踐項目,培養自己綜合素質的同時也為參與校內外的相關競賽打下基礎;同時還在不同年級中舉辦各種“創新創業”型基金立項,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增強動手操作能力。
高校在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時,應從多方面協調發展,不僅要重視平臺的搭建,還應注重校園文化氛圍建設[7],綜合而系統的實現大學生群體創新創業能力提升。
生命科學學院本身就是以科研為主導的理工學院,研究范圍廣泛,各類實驗設備齊全、適宜本院學生根據自己興趣進入實驗室開展自主學習,為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提升創造了良好的氛圍。同時,專業特點決定了學科體系對實踐能力培養的注重,學生操作實踐的機會多。
除操作性強的課程外,本校還專門設置了科技創新基金立項和開放實驗室項目,在老師指導下,學生可自擬項目,自己組建團隊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興趣項目研究,學生的角色由被動變為主動,很大程度上激勵了學生的積極性;大學生科技節、挑戰杯以及創青春等各類實踐及創新創業賽事,也為生物專業的優秀學生團隊提供了實踐平臺,以2018年度為例,本院累計參加各類技能大賽的學生達到120多人次,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對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有極大幫助。
創新創業教育不能脫離專業,應與專業教學良好整合,應立足于專業背景、立足于學校所處的區域經濟[9]。
生命科學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結合專業優勢,尋找與地方企業的契合點,可以為學生創業創新教育開辟新思路。
本學院以現代海洋中的優勢產業:海洋食品產業和現代漁業產業為主要導向,結合海洋產業較多的地域特色,積極融入到服務企業的創新體系中,通過共建實驗室、實習基地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得到深入調查和實踐的機會。學生在走進公司、工廠的過程中,強有力的提高了創新創業能力。同時,結合專業不同的研究方向,與食品廠、酒廠、制藥廠等生物相關企業進行合作關系的建立,進行深入交流,拓展學生的應用性思維,培養創新理念,活躍創業氛圍,定期舉行交流、訪談、講座,讓學生以多種形式參與和了解行業,從而增強創新創業理念,開辟新的創新創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