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貝
(武漢華夏理工學院 生物與制藥工程學院,湖北 武漢 430223)
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成都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表示,當代大學生認為的“大學是玩的、放松的場所”的觀念急需改變。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提升大學生的學業挑戰度,合理增加大學本科課程的難度、擴展課程深度、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及專業興趣,真正把“水課”變成有深度、有難度、有意義的“金課”。 2018年11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在廣州召開的中國大學教學論壇上發表名為《建設中國“金課”》的報告,指出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課程是教育最微觀的問題,但是解決的是教育最根本的問題[1]。所以,要培育高素質有用之才,健全學生人格,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是離不開大學課程的。我們應呼吁課程改革,打造“金課”,淘汰“水課”,真正有效提高本科教學質量,讓每個學生都成為高素質有用之才。
大學課程是什么?課程是大學的靈魂,是大學的核心要素。隨著新時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高校教師應充分利用網絡教育渠道,建設一流課程,持續不間斷地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大學課堂,是大學課程得以發揮的主陣地、是培養人才的主渠道。如何上好一堂課,是高校教師需要一直思考的問題。現如今,大學課堂存在著“手機黨”、“低頭族”、上課無精打采易犯困、學習效率不高等現象,這也反映了部分大學課堂可能存在教學內容偏簡單、教學方法太單一、課堂缺乏參與和互動等問題。所以,課程、課堂改革應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前行,打造“金課”,淘汰“水課”,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1.1.1 學生現狀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大學生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網絡,大學課堂也發生著變化。現如今的大學課堂普遍存在著低頭玩手機,教室前三排沒學生、后三排受熱捧的現象,以及學生課堂參與度不高、不愿意配合等現象存在。對于老師布置的作業,很多同學利用搜索引擎進行復制粘貼,缺少自己的主觀思考。總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普遍不高,對學習缺乏興趣與動力,更多的是在網絡上游戲、聊天、購物[2]。
1.1.2 教師現狀
針對這些課堂現象,大多數教師采取的是放任型管理方式。教師認為大學生應該是自由的、自覺的,而不是靠老師管理出來的,所以在課堂上難免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還有的教師是獨斷型的,不考慮學生的個人意見及建議,命令式地進行教學。這兩種教學方式,師生之間只有課堂上的短暫交流,師生之間缺乏溝通、缺乏理解。
大學是離不開課堂的,只有在課堂里學生才能夠真正學到專業知識與技能。考慮到現如今的課堂教學現狀,大學課堂的質量急需提高,教學改革應擺在首要位置,以真正做到培育高素質的、有用的、應用型技術人才。
大學課堂教學改革刻不容緩,“金課”建設是當代課程建設的新潮流、新方向。何為“金課”?“金課”的課堂效果顯著,學生學習積極主動,興趣高,學習效率高,能夠真正掌握實用的知識點。還有一種課堂被稱為“水課”,“水課”的特征是老師不點名,上課不用心,學生幾乎不聽課甚至逃課;課堂紀律散漫;考試把關不嚴等,學生最終難以學到有價值的知識,無法成長成為實踐應用型人才[3]。判斷一門課是“金課”還是“水課”,應看重學生的學習付出程度和學習收獲。高校應加大“金課”建設力度,淘汰“水課”。
“金課”,是一流課程,具有“兩性一度”的特質,即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其中的高階性,是指知識與能力素質的有機融合,是要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應增加課程的高度;創新性是指,課程內容的創新,應緊跟時代潮流,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教學方式是先進的、互動的、深受學生喜愛的;挑戰度是指課程要有一定的難度,要對備課老師和學生都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總之,高校教師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不斷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打造出越來越多的“金課”。
如何才能打造金課呢?我們需充分利用當今信息時代的特點,有效結合線上和線下的教學,形成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教師教學的觀念需與時俱進,重視課堂教學的創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營造課堂教學的熱烈氛圍,將“水課”向“金課”進行改造,做好一門課的備課、上課、課后三個環節,顯著提升高等教育教學質量[4]。
一門“金課”的建設,首先是要有有效的教學設計,也就是備課環節。所謂“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這句話是很符合教師的講課過程的,短短的一節課,教師需要花多倍的時間來備課,以保證課堂的有效高質量進行。在備課過程中,教師首先應觸動自己的靈魂、享受備課的過程,才能保證在課堂中觸動學生的靈魂,帶動學生主動學習。有效的課堂設計應在符合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參考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合理設置一堂課四十五分鐘的各環節,以學生為主體,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首先,在課程內容上應進行改革創新,注重課程內容的創新性,即使是同一門課程,也不能千篇一律,應順應時代不斷進行更新。所有的課程都應不斷地與時俱進、貼近生活,與企業實際生產相呼應。例如化工原理實驗課程,所涉及的實驗內容,都是實際生產中應用廣泛的基本單元操作,這些基本操作雖然都是固定的,但是企業在實際生產中應用的方式會不斷變化,所涉及到的儀器設備會不斷更新,所以,實驗課程也應增加與企業相聯系的部分,學生除了掌握理論知識,還應該了解到理論知識在企業如何得以使用,充分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實踐檢驗理論,讓學生真正能夠活學活用。
除了注重教學內容的更新,更重要的還有教學模式、教學技巧的更新,使講授過程具體生動。在課堂上,以教師為主的“滿堂灌”、“填鴨式”授課模式已經落伍,當今的課堂應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而不是固定的“老師教,學生學”模式。現如今翻轉課堂、對分課堂、慕課、微課等新型的教學模式層出不窮,教師應合理選擇現有的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特別是將線上與線下有機結合,形成混合式的教學模式[5]。
例如利用手機上、電腦上的超星“學習通”平臺,進行化工原理實驗課的教學改革,充分體現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在實驗預習環節,可以利用超星“學習通”平臺上傳設備介紹視頻,增強實驗預習效果;在課堂上,利用超星“學習通”增設課堂簽到、課堂討論等環節;課后,還可以通過平臺進行課后訓練與鞏固。除了單一教學模式的線上線下結合,還可以根據課程的特點選用多種教學模式,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加師生互動,使課堂真正成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
除了教學方法的改革,其評價方式也應實時更新。傳統的評價方式多為標準化的考試、報告等,現代的評價方式應是多元的,主要考察的是學生對復雜事物處理的綜合能力,而不是單純對知識點的記憶能力。例如,一門實驗課,隨著教學方式的改革,對學生的考核機制也應變化。實驗報告的組成及評分機制應隨課堂的新模式改變,需更加注重學生實驗過程的評分,而不能單一的以實驗結果進行評分。教學評價的原則,即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為核心。
在信息時代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思維方式都在發生著變化,當代大學生的教育方式也應實時變化。許多新型的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其中,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不僅保留了傳統教學的優勢,還順應了時代的變化及學生個性的發展,能有效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打造出新時代的“金課”。總之,高校教師應積極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以及聯用多種教學新模式教學,積極打造“金課”,消滅“水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