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希
摘? ? 要: 《城南舊事》的原著小說與改編電影都是我國文學藝術史上的精品,在兒童文學視域下發掘其審美價值和兒童情趣,在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探尋不同文本的個性特征和彼此間的轉換路徑,建立文本間的橫向與縱向聯系,為兒童文學經典與兒童影視的結合提供可資借鑒的創新型方法。
關鍵詞: 《城南舊事》? ? 兒童文學視域? ? 跨文本
兒童文學作為二十一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發展最快的文學板塊之一,涌現出一批廣受孩子們歡迎的作家作品,成為兒童戲劇、兒童影視作品創作的核心內容來源。如何打造出更多既符合兒童審美需求,又凸顯時代精神、反映創作者自身風格與情懷的兒童文學佳作,并更好地將其推廣開來,是兒童文學實現美學突破的內在要求。
一、問題的提出
《城南舊事》是女作家林海音以自身童年經歷為原型創作的一部自傳體小說,出版于1960年。全書透過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處處透著淡淡的哀愁與沉沉的思念,是中國當代兒童小說中的精品。1982年,導演吳貽弓將該小說改編為同名電影,繪出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京的風景人情畫卷,以含蓄、悠遠的詩歌韻味和澄澈、樸質的兒童情趣贏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獎”等多項國內國際大獎,成為中國兒童電影史上的一顆明星。
《城南舊事》創作的成功,為經典兒童文學的誕生,以及兒童文學文本改編為優秀兒童電影提供典型范例。數十年后的今天,我們反觀這部名作,從中尋找規律,吸取經驗,將為兒童文學在中國當下文化語境里的跨文本創作提供現實借鑒。
兒童文學視域下《城南舊事》的跨文本研究,是在兒童文學的范疇內,以發現兒童為出發點,以是否及如何表現和表達兒童為關注點,對《城南舊事》的原著小說、劇本、影片進行全方位的審視與比較,通過探尋不同文本的個性特征和彼此間的轉換路徑,建立文本間的橫向與縱向聯系,進而找到互通互滲的文化意義和可供借鑒的創作規律,為尋找兒童文學經典與兒童影視相結合的可操作性模式提供可資借鑒的創新型方法。
二、《城南舊事》研究現狀
對于《城南舊事》的研究總體數量不多,較為集中地出現在1983年(即電影上映年)及2005年之后,一方面說明該電影當時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另一方面說明二十一世紀人們對《城南舊事》有了新的解讀和認識。
1.《城南舊事》小說的研究
其研究的主要關注點為主題、敘事視角,與其他作品的比較研究等,此外還有一些閱讀教學研究和外文推介翻譯。代表性論點有——宋家宏(1998)認為,鄉思、別恨、宿命三層意蘊共同構成了小說深沉含蓄、感傷哀婉的藝術氛圍,產生了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余倩(2016)認為,小說中男性的絕對統治導致女性話語權被剝奪,女性之間理解的缺失及看客心理又加劇了女性的生存困境,故而女性都處于一種無知和無奈的處境當中。李世梅(2016)認為,作品兒童視角敘事下成人世界與兒童世界的交叉、互補、對立組成了復調敘事空間,構成了1+1>2的美學意蘊。
2.《城南舊事》電影的研究
圍繞《城南舊事》電影的主題意蘊、藝術風格、聲像蒙太奇、音樂民俗等,研究者們給出了自己的看法。李宗剛(2009)分析,《城南舊事》的別離主題有三層意蘊,分別是對身邊人事的別離、對童年生活的別離,以及在彼岸臺灣對遙遠的北平生活的別離。王鳳玲(2012)認為,《城南舊事》用孩子的眼睛觀察和透視成人世界難以體察的生存狀態,表現了命運的多災多難和深深的離愁別恨,更揭示出了當時貧、病的社會現實。周曉璇、李煥征(2011)從中國傳統藝術的“留白”出發,通過分析電影的空鏡頭、靜默手法及散文化敘事結構,探討了電影中留白手法在造型、聲音、敘事結構層面的表現形式。
3.二者的比較研究
直接將小說與電影文本作比較的論文有兩篇,高雪的《淺析〈城南舊事〉小說與電影的文本區別》與彭笑遠《〈城南舊事〉——從小說到電影的“同”與“異”》。兩篇論文的結構相似,均從不同角度探討了改編電影與原著的相同點和不同處,并對相關處理的緣由做出了猜想。前者對電影改編的質疑較多,后者更多表達了肯定的態度。前者的分析基本停留在表層,后者的解釋更加合理化。
4.林海音與吳貽弓的研究
知網可查和林海音相關的碩博士論文有12部,其中南京大學劉曉華(2017)的博士論文便為《林海音研究》,集中研究了林海音文化人格的形成、其文學創作的價值追求、其創作思想與文學風格、文學化的編輯理念等,其他碩士論文則關注了林海音的創作主題與藝術手法、林海音的文學活動、林海音作品的女性形象、林海音作品的語文教學等,其他散見的論文研究方向大致與上述一致。它們為我們更好地研究《城南舊事》的小說文本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與導演吳貽弓相關的碩士論文有三篇,都以研究吳導的導演藝術為中心,如朱旭輝(2008)著重從吳貽弓電影的思想內涵、影像風格這兩個方面進行論述,在同其他第四代導演的對比中,分析總結吳貽弓導演電影的藝術風格,并力圖探尋其藝術風格形成的原因。其他零散的論文不多,包含幾篇吳導的個人訪談和創作談。它們為我們從中國電影史角度更加客觀地看待《城南舊事》提供了參考。
目前研究一方面確認了《城南舊事》的兒童文學經典性,另一方面少有對其兒童文學特質進行深入的探討,未能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分析的高度。同時,在有限的電影與小說的比較研究里,單純的對比忽視了電影作品的藝術獨立性,并且“就本言本”,難以建立起跨文本之間的勾連、互滲和轉換路徑。從小說到電影之間的過渡文本“劇本”,更是基本沒有研究者涉及過。故而在以上角度還有進一步深挖的空間和意義。
三、兒童文學視域下《城南舊事》的跨文本研究
《城南舊事》多次被列入中小學生必讀篇目,部分篇章被選入各個版本中小學《語文》教材,是適合兒童接受且具備較高思想性藝術性的兒童文學佳作。以往關于《城南舊事》的研究基本鎖定在成人文學的范疇,忽視該作品最大的受眾群兒童。從兒童文學視角對該作品進行再讀,品味其審美情趣,發現具有普適性的兒童文學創作規律。
此外,以往的比較研究都是拿小說(文字文本)與電影(聲像文本)直接作對比,媒介的差異會降低對比的自恰性和效能度。從小說到電影必然會有一個中間文本來過渡,即熟知的影視文學——劇本。從小說到劇本,人物、情節、環境這三要素的呈現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何取舍?如何生成?這是編劇對于原作的創造性表達。而從劇本到電影,則是導演通過對一系列不同領域如表演、美術、音樂、剪輯等的調度完成的,反映的是導演的創作思想與創作藝術。所以,進行比較研究,不能拋開“劇本”這個過渡文本。只有充分重視“劇本”的功能,摸清創作的根基和規律,才能在其他兒童文學作品的影視化改編中有的放矢,高效實現既定目標。
故而,從以下幾個角度,兒童文學視域下《城南舊事》的跨文本研究具有深入探討之價值——
1.《城南舊事》的審美特質及作者的兒童觀
以往對《城南舊事》的分析,主要從思鄉、離別、命運悲劇等角度進行,較少從兒童文學審美特質這個層面對它進行把握。事實上,原著小說從頭至尾洋溢著純真、質樸的兒童氣息,兒童情趣濃郁。在由林海音和伊明二十多年后合作完成的改編劇本里,透過影視化再創作時的取舍,再結合作者的其他創作和生平經歷,窺見作家林海音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兒童觀。
2.《城南舊事》的兒童形象及兒童敘事視角
《城南舊事》的主人公是6歲到12歲的英子,她既是故事的講述者,又是故事的參與者。原著中的英子形象豐滿而多彩,是一個典型的成長式;電影文本中的英子則更多地承擔著串聯故事的功能。倘若將其與妞兒這個同齡兒童形象作比較,我們可以更好地領會作品的主題。同時,我們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對作品兒童敘事視角進行進一步剖析,討論不同文本敘事視角的細微轉換,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故事講述策略和魅力。
3.《城南舊事》電影對于原著小說的改編及歸因
《城南舊事》的電影總體來說還是忠實于原著的。但編劇與導演仍舊在一些大大小小的層面對原作品進行了調整。比如對于小說“蘭姨娘”這一章節的全盤舍棄,比如對于妞兒父親身份的設置,比如電影中諸多對北平風景與風俗的展現等。這些改編哪些源于原著天然的電影化元素?哪些囿于時代或者文本形式的局限?哪些是導演的創造性發揮與升華?哪些突出反映了編劇與導演的創作理念?這些細部的進一步探究有助于我們找到一條相對清晰的改編路徑。
4.基于《城南舊事》改編經驗的兒童文學與影視相結合的基礎、方向與路徑
當今兒童文學市場熱度不減,暢銷作品作者不少躋身作家富豪榜。影視市場同樣作品層出不窮,票房價值大為可觀。然而二者結合、美譽度傳播度高的兒童文化作品卻非常鮮見。以《城南舊事》的成功為經驗,我們可以探討,具備哪種特質的兒童文學適合影視化改編?劇本創作中的文體轉換要素有哪些?兒童電影怎樣找到藝術性與商業性的平衡,同時如何開發自己的兒童受眾市場?只有找到基礎、方向與路徑,才能真正生產出能強化兒童審美的優秀兒童影視作品。
綜上所述,《城南舊事》的原著小說與改編電影都是中國兒童文學、兒童文藝發展史上的精品,在兒童文學視域下發掘其審美價值和兒童情趣,探究編導改編的意圖并做出評價,找到影視化的基礎、方向和路徑,是我們為豐富兒童文化市場,為兒童創造美、展現美而做出的努力。兒童文學視域下《城南舊事》的跨文本研究從新的角度對文本展開解讀,加深我們對《城南舊事》文學內涵的認識,加強理論研究深度。通過探尋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的轉換規律,幫助我們更加辯證地看待影視改編與原著的關系,為文學及劇本、影視創作提供可資借鑒的創新型方法。加之引入兒童文學的視角,促進兒童文學研究界對該作品的再次關注,令其煥發新的藝術生命力,同時給兒童電影的創作構建一個全新的藝術支點,通過與文學精品的融合,糾正當下文藝作品過度娛樂的傾向,消除藝術指向輕、淺、俗的弊端。
參考文獻:
[1]陳林俠.敘事的智慧:當代小說的影視改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5.
[2]邱璇.文藝傳播視域下小說文本到電影文本的轉換[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12.
[3]彭笑遠.《城南舊事》:從小說到電影的“同”與“異”[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0(4):38-42.
[4]袁成亮.淡淡的哀愁? ? 沉沉的相思[J].老同志之友(下半月),2012(11):10-11.
[5]周曉璇,李煥征.論“留白”在電影《城南舊事》中的應用[J].電影文學,2011(17)37-39.
2018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校校合作的小學語文課本劇開發與應用研究》(XJK18BJC00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