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 職驗驍
摘? ? 要: 本研究從傳播學相關理論切入, 在分析、整合國內外現有信息傳播基本模式的基礎上, 分析醴陵陶瓷文化翻譯的主要要素,并嘗試構建一個系統、動態、開放的醴陵陶瓷文化國際傳播體系,以更好地促進醴陵陶瓷文化的國際傳播。
關鍵詞: 醴陵陶瓷? ? 傳播學? ? 文化翻譯
1.引言
中國是陶瓷文化的發祥地,作為中國三大瓷都之一的荊楚古邑——湖南株洲醴陵,有兩千余年的制瓷歷史,以生產“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醴陵陶瓷聞名海內外,是世界釉下五彩瓷的原產地,中國“國瓷”“紅官窯”的所在地。醴陵瓷業的發展揭開了中國陶瓷文化嶄新的一頁,也顯示了醴陵陶瓷文化翻譯的重要性與急迫性。
在中國文化語境內,陶瓷文化翻譯并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學者們結合不同理論探討了陶瓷文化翻譯。如翻譯目的論[1](53-55)、文化建構理論[2](152-154)、接受美學理論[3](91-94)、符號學視角[4](82-84)、生態翻譯學視角[5](92-93);還有研究者討論陶瓷文化翻譯中翻譯策略的應用,如異化翻譯[6](39-40)。但這些文獻中大都是關于景德鎮陶瓷的,有關醴陵陶瓷文化翻譯的研究乏陳可善。此外,這些研究并未從宏觀方面考察醴陵陶瓷作為文化傳播的動態特征。因此,本文擬從傳播學的七要素視角構建醴陵陶瓷文化翻譯傳播模式,全面而動態地審視這一特殊領域的翻譯。
2.陶瓷文化翻譯的傳播學理論基礎
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的規律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關系的學問,是研究人類如何運用符號進行社會信息交流的學科[7](65)。美國政治家、傳播學先驅拉斯韋爾(1963)指出傳播有三種社會功能:守望環境、協調社會以適應環境及使社會遺產代代相傳。他提出了著名的信息傳播5W模式,即誰(Who)通過何種渠道(In Which Channel)對誰說(To Whom)說了什么(Say What) 并產生何種效果(With What Effect), 這五方面構成了傳播的五要素,即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途徑、傳播對象、傳播效果[8]。鑒于信息傳播的實際情況,研究者們添加了傳播環境和傳播目的,構成了全面而動態的傳播模式。
3.傳播學視角下的醴陵陶瓷文化翻譯模式分析
翻譯本身就是一種跨文化傳播活動,陶瓷文化傳播中的翻譯更強調實際效果,更注重信息的雙向流動。因此,我們嘗試從傳播學視角分析醴陵陶瓷文化傳播模式。首先,傳播主體對需要傳播的醴陵陶瓷文化進行編碼,產生傳播客體,即醴陵陶瓷文化原文。其次,傳播主體選擇合適的信息傳播渠道把醴陵陶瓷文化原文傳播給傳播受體。再次,陶瓷文化譯文通過一定渠道傳播到目的語國際傳播受體,完成陶瓷文化國際傳播。此外,通過原文讀者/譯者反饋和譯文讀者反饋審視陶瓷文化在國內外的傳播效果,使整個傳播過程成為循環、動態的整體。
(1)翻譯環境
中國陶瓷文化源遠流長,作為中國八大陶瓷產區之一的醴陵陶瓷自東漢時期就已生產制作。1915年,其代表釉下五彩扁豆雙禽瓶榮獲萬國博覽會金獎,被國外輿論譽為“東方陶瓷藝術的高峰”。清末民初,釉下五彩瓷將醴陵瓷業帶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期,為世界瓷業開辟了一個新的起點。盡管如此,但一些西方國家仍大言不慚地宣稱瓷器是自己創造的,從而為自己一貫的優越性和現代性提供合法性[9](15)。此外,韋努蒂在《譯者的隱身》中描繪的西方民族中心主義和文化霸權,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仍然存在。因此,認真分析醴陵陶瓷文化翻譯的環境十分必要。
(2)翻譯目的
醴陵陶瓷與盛極一時的唐代長沙銅官窯一脈相承,于清光緒年間開始歷史性的跨越和突破性提升。釉下五彩瓷的問世是世界的創舉。1909到1911年間,醴陵釉下五彩瓷分別參加武漢勸業會、南洋勸業會、意大利都朗國際賽會和美國舊金山世博會,均獲金牌獎。從那以后,醴陵瓷器載譽四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醴陵瓷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生活用瓷、國家宴會瓷、國家陳設瓷、國家禮品瓷,被稱之為“當代國瓷”。現今,醴陵瓷器已經成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1年醴陵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授予“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自2015年起舉辦的醴陵瓷博會吸引了國內外成千上萬的參展商前來,盛況空前。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在習近平總書記“一帶一路”倡議的指引下,我們以翻譯為媒介,講好株洲醴陵故事,講好中國陶瓷故事,讓醴陵陶瓷漂洋過海,讓世界了解和接受中華陶瓷文化,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
(3)翻譯主體
醴陵作為一座千年陶瓷古都,有著不可復制的陶瓷文化。醴陵陶瓷文化廣義的翻譯主體既包括政府機關、新聞媒體、旅游管理部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及各種民間團體等。從狹義上看,醴陵陶瓷文化翻譯的主體是譯者。譯者不僅要具有扎實的語言基本功、豐富的文化知識,還要熟悉翻譯理論,善于靈活運用翻譯技巧。譯者還要具有強烈的責任心和認真負責的精神。因此,譯者要從思想上意識到自己是文化中介者,認識陶瓷文化翻譯不僅僅是一種語言轉換,更是一種不同文化間的轉換。
(4)翻譯內容
醴陵陶瓷歷史悠久,其文化翻譯在內容的選擇上應注重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一方面,可選取傳統陶瓷文化如醴陵制瓷歷史、醴陵瓷業古窯古跡(如群力等當代瓷業舊址,湖南瓷業學堂等近代瓷業舊址,溈山等宋元窯址,楠竹山等東漢陶瓷窯址,王仙、七里山瓷泥礦舊址,江灣瓷業碼頭和貨棧遺址,小橫江碗柴之路遺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樊公祖師祭祀儀式,傳統制瓷工藝、陶瓷裝飾、陶瓷民俗、陶瓷傳說、陶瓷歷史名人、館藏陶瓷器物、陶瓷典籍等。另一方面,可以選取當代醴陵陶瓷文化,如醴陵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館、醴陵瓷谷、醴陵陶瓷學院、中國醴陵國際陶瓷產業博覽會等。只有傳統與現代結合,才能更好地展現醴陵陶瓷文化的精髓。
(5)翻譯對象
我們在從事醴陵陶瓷文化翻譯時,要特別注重翻譯對象的差異。醴陵陶瓷旅游文化翻譯的對象是外國人,翻譯陶瓷文化旅游文本時,譯者應以醴陵陶瓷文化為取向,參考國外旅游文本的行文風格,語言盡量客觀平實。如果是舉辦醴陵瓷博會、醴陵陶藝展或是陶瓷國際學術會議進行的翻譯,其翻譯文本就應當遵從國際慣例,符合學術規范,達到與國外陶瓷專家或陶瓷藝術家進行良好文化交流的目的。
(6)翻譯途徑
醴陵陶瓷文化翻譯途徑主要指翻譯的具體策略。在語言層面可以采用歸化策略,即遵循目的語讀者的文化傳統和語言習慣,參考國外平行文本必要時進行增、減、編、述、并、改等策略;在文化層面,綜合運用直譯、音譯、譯釋結合等異化的翻譯策略,讀者忠實傳達原文內容,盡量多地宣傳中國陶瓷文化。
在具體的醴陵陶瓷文化翻譯過程中,一些獨特語言結構形式在譯語中找不到對應的表達方式,如在進行“樊公祖師祭祀儀式”的翻譯時,涉及火神祝融。制瓷藝人們修建祝融宮專門祭祀火神祝融,感謝他創造神奇的火焰以使他們可以借此制造瓷器。如果將其對應為西方的“Hephaestus”(赫準斯托斯,火神和冶鍛之神),則會出現信息扭曲的現象。赫準斯托斯是希臘神話中的十二主神之一,相貌丑陋,身有殘疾,擅長制作武器和工藝品。祝融是中國民間信仰中的火神,能昭顯天地之光明,生柔五谷材木,以火施化,為民造福,也有人稱祝融是古時“三皇五帝”中的“三皇”之一。由此可見,“祝融”和“Hephaestus”并不等同,不能作為等同語輕易替換。譯者在翻譯時可以將“祝融”音譯為“Zhu Rong”,然后以腳注的形式對祝融作介紹,即:“Zhu Rong was one of the emperors in ancient China. He taught people how to use fire, therefore, he was honored as the god of fire by later generations.”這樣不僅忠實于原文,還有助于提高外國讀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
在進行陶瓷相關翻譯時,有些專業術語具有顯著中國特色,在翻譯時應恰當運用音譯和增譯的翻譯方法。例如,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精華制作工藝之一——汾水,即匠人們用毛筆把不同的顏色填在泥胚模型上面,讓泥胚把顏色吸入其中,這樣燒制好的瓷器,其圖案仿佛天然生長在瓷器之中,與瓷器融為一體。英文中并沒有“汾水”的對等語,若簡單將其直譯為“Fen water”或者“Fen river”則顯然背離了本意,讓讀者摸不著頭腦。如果對于陶瓷民俗詞匯采取“譯+釋”變譯策略,即翻譯為:“Fenshui, a kind of painting technique applied in Liling Five Colorful Under Glaze making, means that craftsmen use a brush to fill different colors on the clay model they have drawn at the beginning and let the clay model absorb the colors.”那么既向讀者傳達了文本原意,又做到了源語文本內在文化的保留和傳播。
(7)翻譯效果
醴陵文化翻譯作為一種對外傳播,其成功與否取決于傳播效果的優劣。翻譯效果的增強對促進中西方陶瓷文化的交流,促進我國陶瓷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因此,應當建立陶瓷文化翻譯效果評價機制,既要注重翻譯策略的正確使用,又要在譯文完成后注意翻譯錯誤的修訂及開展譯文傳播效果的問卷調查、個人訪談等,并及時彌補不足,達到最佳傳播效果。
4.結語
傳播學在理論上的最大貢獻是借用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的理論模式,把系統、信息和反饋的概念引入對傳播活動的研究,試圖建立起關于人類傳播規律的理論體系[10](70)。從傳播學視角構建醴陵陶瓷文化翻譯,體現了各傳播要素之間的有機聯系及傳播過程的有機整體性。系統中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要素都不是簡單地相加或者排列組合,而是能動有機的結合,他們彼此影響、相互協調,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的變都會引起其他要素、其他環節相應變化,整個系統始終處于一種開放、能動狀態[11](96-100)。從傳播學相關理論出發構建醴陵陶瓷文化翻譯傳播體系,可以為陶瓷文化國際傳播相關研究提供系統、全面的理論支持和新的研究視角。
參考文獻:
[1]歐飛兵.翻譯目的論視域下的陶瓷文化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2011(5).
[2]鄒愛麗.從文化構建理論角度淺析陶瓷文化的英譯[J].教育教學論壇,2014(10).
[3]金文麗.接受美學視域下的陶瓷英譯研究[J].上海翻譯,2015(4).
[4]孫靜藝,杜雪媛,王倫.符號學視角下陶瓷文化景觀漢英翻譯研究[J].語言藝術與體育研究,2012(3).
[5]汪大樂,楊豐.生態翻譯學視角下陶瓷文化翻譯研究[J].上海翻譯,2018(21).
[6]孫靜藝,王倫.異化翻譯在陶瓷文化傳播中的應用[J].理論導報,2010(12).
[7]Gerhard? Maletzke.? Psychologie? der Massen Kommunikation[M]. Hamburg: Verl. Hans-Bredow-Inst,1963.
[8]Lydia H,Liu. Robinson Crusoes Earthenware Pot [J]. Critical Inquiry, 1999(25).
[9]董璐.傳播學核心理論與概念[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10]李彬.傳播學引論:增補版[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11]韓曉.傳播學視角下民俗文化國際傳播體系建構及譯者主體性[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8(9).
本文是2018年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基于翻譯能力培養的醴陵陶瓷文化外宣翻譯研究”(湘教通〔2018〕255號:655),2019年株洲市社科聯課題(ZZSK19157),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課題(XJK016BGD023),2017年湖南工業大學校級教改重點項目(2017A02),2018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湘教通〔2018〕436號:460),2018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外語科研聯合項目(18WLH11),2019年度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課題(XSP19YBZ127)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