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鳳
摘? ? 要: 教育時機存在于實際教學中,稍縱即逝,需要用心捕捉,有時又需要精心創設,因勢利導,靈活運用,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把教育時機和學科內容相結合,讓教育教學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關鍵詞: 教育時機? ? 學科內容? ? 靈活處理
時機理論研究表明,最佳時機蘊含著更大的時間價值,能取得更高的學習工作效率,不僅時率高效能大,而且實現預期目標的可能性大[1]。因此,教育講究時機,時機對了,效果顯著,甚至事半功倍。
教育時機是教師根據孩子們的心理特點,選擇和運用最合適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在最有效、最易發揮作用的時間里進行教育。教育時機有時需要教師精心創設,有時需要教師及時捕捉,因勢利導,靈活運用,以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在教學中我有和教育時機不期而遇的經歷,至今記憶猶新。
一、冷靜面對沖突
鈴響,我踏進教室,眼前卻一片混亂。兩個男孩子扭打在一起,四五個男孩在旁試圖把他們分開。可能是被這一幕嚇壞了,孩子們提議去找班主任。我說:“找老班解決矛盾下了課再說吧。”
我走過去,問他們:“你們怎么了?發生了什么?”小程同學便哭著向我描述了事情的經過。聽完他的描述,我很平靜地看著他們,也許是沒有看到我的怒意,也沒有聽到我對他們的批評,兩位學生從剛才的怒視對方,轉而有些意外地看著我。
其實,我在邊聽邊思考該如何處理這一問題。《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在課程設計思路中指出:“課程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直面他們成長中遇到的問題,滿足他們發展的需要。”[2]看著眼前的一幕,想到今天的教學重點是“情緒的管理”,兩個孩子的矛盾雖是生活瑣事,但卻是關于“情緒”最好的教學素材。運用孩子們的真實情境和真實問題,應該最能引起他們的共鳴,更容易化解他們的矛盾,從而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想到這兒,我決定抓住并利用好這次教育的機會。
二、巧妙化解矛盾
我果斷舍棄預先的設計,在學習《青春的情緒》的基礎上直奔主題進行一連串提問。
1.張同學,在剛才的沖突中,你有什么樣的心情?
張:我很委屈,不就是我考得非常好嗎?不就是說了他幾句嗎?他至于撕我的書嗎?我也很生氣,就跟他打了起來。
看著他一臉無所謂的樣子,知道他絲毫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傷了別人的自尊,還絲毫沒有愧疚,我決定給他一點點教訓,我繼續發問。
2.程同學,在剛才的沖突中,你有什么樣的心情?
程:考不好被同學嘲笑,我很難過,也很生氣,還想到會被家長責備,我很害怕,心情非常糟糕,我忍無可忍,撕了他的書。
3.據同學們了解,程同學在哪方面比張同學有優勢?
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說開了:“短跑”“作文”“畫畫”。
聽到學生提起“畫畫”,而且是簡筆畫,我有了想法,讓兩個孩子到黑板上簡單畫自畫像,限定時間為3分鐘。結果出來了,張同學因為缺少繪畫功底,所以自畫像看起來有些粗糙,完全看不出是他的自畫像,而程同學的就完全不同了,由于擅長簡筆畫,他的自畫像非常逼真,而且特點突出。
看著他們的畫,我突然對著張同學說:“你畫的什么啊?這么難看!你也太笨了吧,連簡筆畫也畫不好嗎?你看程同學畫得多好!”這時,我看到張同學的臉色頓時不好看了,還有了些許的怒意,我走向他,扶著他的肩膀說:“你現在什么感覺?”他氣呼呼地說:“會畫畫有什么了不起啊?干嗎這么說我?”我知道他真的生氣了,于是微笑地對他說:“非常抱歉剛才這么說你,但這并不是老師的本意,只是你一直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老師想讓你體會一下在你嘲笑程同學時他的心情是什么樣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都有自己的短處,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學會顧及別人的感受。”
聽到我的一句“抱歉”,聽完我的解釋,張同學慢慢緩和的臉色出現了一抹紅暈,我知道目的達到了,就沒再說什么。接下來的一幕,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當中。張同學慢慢轉向程同學,對他彎了下腰,說:“對不起,我不該嘲笑你,請你原諒我。”程同學說:“我也有不對的地方,不管怎么說,我都不該撕你的書,這會影響你的學習的,我賠給你一本新書吧。”張同學卻堅持說是自己錯在先,不用他來賠,他家里還有一本。
生生之間有矛盾是常見現象,遇到這種問題,老師不要急于上火,或武斷地批評和指責,也不要急于得出一個誰對誰錯的結果。不僅要會抓住教育時機,還要用好教育時機,因勢利導,慢慢引導,給學生認識自己錯誤的時間和機會,孩子們才能從心里接受和反思自己的問題,而不是在老師的威嚴下承認自己的錯誤,也就是要打開心結。
三、有效處理教材
《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中有這么一段話:“優秀教師所具有的一個共同特點是有意性,即出于某個原因而有目的地做事的能力。有意識的教師也常常思考究竟應該讓學生達到什么樣的學習結果。”[3](7)矛盾雖然在兩個孩子的互相道歉中慢慢消散了,但是我今天利用這個生活實例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讓他們在處理身邊的矛盾時,在實際生活中不留痕跡地學會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而非簡單地告知他們有哪些調控情緒的方法,于是我向全班學生繼續發問:“剛才的插曲都是‘憤怒、難過、委屈惹的禍,我們大家給他們點建議,怎么才能避免這種事情的發生?請大家討論一下”。
在親眼看見因憤怒而產生的“撕書”和“撕扯”的驚險后,學生表示心有余悸,很快、很認真地進行討論,還不時有學生翻開課本,在書上找依據,也許是因為關系到身邊的矛盾和問題,他們的積極性特別高。五分鐘后,他們給出了討論結果。
“管理自己的情緒,我們首先應該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來自于課本知識)張同學可能是因為自己考得比較好,高興,就會比較得意,容易說一些不恰當的話,會有意或無意地傷害到其他同學。”
“我們開心也好,傷心也好,都需要表達出來,但是表達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式和方法,我們需要顧及別人的感受。”
“如果我們不注意這個問題,可能會影響我們跟同學的相處,比如像剛才,他們兩個人就因為這個發生了矛盾。”
“剛才程同學生氣的時候不應該撕書,他應該學習一些調節情緒的方法,比如剛才他可以離開自己的座位,遠離張同學,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轉移一下自己的憤怒情緒,就不會發生沖突。”
“他還可以到操場上散散心。”
“他也可以找同學聊聊天。”
“老師,我剛才聽到張同學在說程同學了,我也看到程同學非常生氣,這時候我應該主動幫助程同學,跟他聊聊天,或者開導一下,也許就不會發生今天的沖突了。”
“老師,我平時脾氣就比較暴躁,遇到事情容易沖動,聽了同學們的建議,我知道應該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我也學會了調控情緒的方法,以后不會這么沖動了。”
……
根據學生的敘述,我對今天的重點進行了歸納和總結。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既要學會用恰當的方式表達情緒,又要掌握一些調控情緒的方法,比如改變認知評價、轉移注意、合理宣泄等,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同時,學會運用這些方法幫助身邊的人改善情緒,讓自己和身邊的人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情。
其實,在聽學生敘述時,我感到很欣慰。他們通過自己的討論和學習,不僅解決了今天的主要問題,而且利用所學知識解決了身邊的矛盾和沖突,讓他們感覺到學有所用,更提高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教學預設一般都很精美,但是教學生成更有魅力。在這種意外面前,教師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冷靜的思考力,善于捕捉教育時機,巧妙運用教育時機,達到水到渠成的教育教學效果。
四、用心關注后續
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知識需要內化為學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增強學生行為的內驅力。這是一個循序漸又漫長的過程,需要隨時關注后續的效果,所以,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我特意關注這兩個學生的狀況,了解這次的現實情境和教學內容相結合的方式產生的影響,發現程同學有兩次也是因為和同學之間的矛盾有過強烈的情緒反應,但是他都隨即進行了一些調整,沒有出現像上次那樣過激的行為。事后我問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說想到老師跟他講過的知識,也運用同學們在課堂上給他提過的一些好的建議。雖然性格很難改變,但是我相信,他在慢慢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學會和同學友好相處。事實證明,這兩位學生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并沒有因為這次沖突產生嫌隙,反而關系不錯,用張同學自己的話說:“不打不相識。”這也許就是教育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胡志剛.論教育時機[J].哈濱學院學報,2002(9).
[2]思想品德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美]羅伯特·斯萊文.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