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東 楊凡 張新昌 馬曉平 阿米楠木·吾守
【關鍵詞】后腹鏡;泌尿外科;上尿路疾病
1.1一般資料將2018年07月~2019年07月于該院就診的118例上尿路疾病患者相關基礎資料進行收集整合并納入本次研究中,遵從隨機抽樣原則等分分為兩個組別,兩組各分為59例,參照組中,男女性別之比為7:3,本組患者最大年齡為79歲,最小年齡為47歲,平均年齡(51.68±3.82)歲;研究組中,男女性別之比為9:4,最大年齡為80歲,最小年齡為48歲,平均年齡(52.70±4.70)歲。經組間對比均運用統計學軟件包發現參照區基礎資料并無統計學差異值,即P>0.05,可進行統計學處理。
1.2治療方法參照組給予傳統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具體手術方式需根據病癥確定。研究組給予后腹鏡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具體操作方法如下:所有患者均置于健康側位,在腋窩后線下12肋處做2cm大小切口,游離患者腹膜后間隙,在切口內插入氣囊,注入600毫升氣。在患者腋窩前線下方處置于5毫米的穿刺套管,另將10毫米穿刺套管放置在患者的腋后線,切口閉合。建立人工腹膜后腔,并給予C02,腹膜后腔壓力需保持在12~15mmHg的范圍值之中,之后將腹腔鏡器械置于患者后腹腔內。在此手術過程當中,腔內壓力應保持在這個范圍內。
1.3評價指標(1)分析組間手術相關性指標;(2)分析組間并發癥發生情況。
1.4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中,組間對比均運用統計學軟件包(版本:SPSS21.0)對組間統計數值加以輔助分析,對應執行t檢驗、X2檢驗用以開展計量、計數資料的檢驗,對應以(π±s)、(n)%表示計量、計數資料數據,當P<0.05即表明數值比對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1分析組間手術相關性指標由表1得知,研究組手術相關指標數值明顯優于參照組,P<0.05。
2.2分析組間并發癥發生情況研究組59例患者,切口滲血1(1.69%)例,切口感染1(1.69%)例,下肢靜脈血栓0(0%)例,氣胸1(1.69%)例,呼吸道感染0(0%)例,尿路感染1(1.69%)例,總發生幾率為6.77%;參照組59例患者,切口滲血3(5.08%)例,切口感染3(5.08%)例,下肢靜脈血栓1(1.69%)例,氣胸2(3.38%)例,呼吸道感染1(1.69%)例,尿路感染2(3.38%)例,總發生幾率為20.33%。參照組并發癥總發生幾率為20.33%明顯高于研究的6.77%,P<0.05。
泌尿外科上尿路疾病的發病率近幾年呈上升趨勢。開放式切除術是臨床上常用的手術方法,如果采用此手術方式,會增加手術難度并且手術風險大,并且因為手術切口位置較高,極易對患者的胸膜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傷,但如果將手術切口位置降低,將會影響手術效果,并且會將辨認難度提升,影響手術操作。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我國醫療行業也隨之發展,腹腔鏡技術逐漸應用于臨床治療,且應用范圍較廣,此類手術有著以下優點:并發癥發生幾率低、疤痕小、術后恢復較陜、術中出血量低、疼痛程度低等,其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
后腹腔鏡手術是泌尿外科治療上尿路疾病的一種方法。通過建立腹膜后腹腔鏡,可能好的游離腎門。不僅如此后腹腔鏡可將醫生的手術視野擴大,并維持清晰度,從而能夠避免誤傷情況的發生。同時,放大儀還可以直接有效地觀察轉移灶的發生,通過放大儀器的觀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手術效果。與傳統的開腹手術相比,后腹腔鏡手術更直接,不需要后腹腔切口,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患者腹部器官的損傷,從而能夠避免并發癥的發生,關鍵是準確識別腹膜后的解剖結構,充分暴露手術視野,盡可能準備大的腹膜后間隙。
綜上所述,研究組手術相關指標數值明顯優于參照組,P<0.05;參照組并發癥發生幾率明顯高于研究組,P<0.05。泌尿外科上尿路疾病采取后腹鏡進行治療,可有效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且可減少并發癥發生幾率,臨床價值較高,值得進一步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