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娟娟
摘? ? 要: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遵循習近平主席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構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是對高校思政工作的基本要求。大思政格局下不思考科研育人與大思政的關系,就不能回答培養什么樣的人、怎么培養人這個問題,導致思政理論和實踐視域窄化。科創育人,培養學生開拓創新的進取意識和嚴謹求實的科創風尚是大思政的重要組成部分。科研育人的全過程要以問題為導向、以能力為核心、以社會為平臺,不僅要傳遞知識,更要以立德樹人為目標,滿足人的自身發展需求,為高校培養創新型應用型人才服務,實現社會和國家的期待。
關鍵詞: 大思政? ? 科研育人
一、大思政與科研育人的辯證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深刻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在于做人的工作,中心環節在于立德樹人,核心在于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判斷深刻回答了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及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構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是對高校如何培養人的基本要求[1]。然而,高校大思政格局在很多人看來似乎仍然等同于思想政治學科教學,從目前研究成果看,普遍是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經驗性描述,或者對大思政格局下思政教學的純理論性探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教育系統中使用的“三育人”的概念,包括“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而在目前大思政格局下的高校育人體系則必須涵蓋科研育人的內容。基于高校育人體系,不思考科研與大思政的關系,就不能回答培養什么樣的人,怎么培養人這個問題,導致思政理論和實踐視域窄化。
科研是高校教學的底蘊,沒有科研的支撐,高校教學就失去靈魂。科研水平較高的教師,因為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深刻,能更準確地把握所教授的內容,教學時可以做到深入淺出,給人醍醐灌頂的學習享受,有利于學生接受新知識。目前高校課程設置的教學內容普遍滯后于學術研究的前沿,甚至滯后于社會上的最新應用,有科研習慣的教師可以將科研中的新知識充實到自己的教學中,彌補這個不足,對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習興趣有很好的示范效果。同時,學生在科研型教師的帶動下,會培養更好的思考習慣、學習精神。培養學生的科研自主性,驅動學生科研能力建構和自主探索的主動性,本質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形態及體制、生態和運行機制的實踐要求。
二、科研中思政教育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領導干部要具有系統思維”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在高校內部,分工越是細化,越需要更強的社會關聯度和系統性。高校大思政格局在靜態的、量的層面,基本實踐特性是全面性,即通常所說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全員性,是指高校內的各單位或者部門的成員要全員參與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政工作不僅僅是專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的工作,還是所有成員合理分工、密切聯系、協調一致完成的全員性工作。全過程,是指在學校教學、科研、實踐活動中全程貫徹思政教育的目標,在科研中,體現為科研項目的選題,啟動,人員選擇,項目管理,對標比較,子項目之間階段性、漸進性的知識建構等全過程體現以問題為導向、以能力為核心、以社會為平臺,不僅要傳遞知識,更要以立德樹人為目標,滿足人的自身發展需求,還要實現社會和國家的期待。
科研是高校的一項中心工作,科研需要嚴謹的科學態度、刻苦的探索精神和強烈的好奇心。蔡元培說:“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可見科研精神是大學生的一項重要素質。高校教學具備學術活動的基本特點,呈現研究性、創造性和可交流性的特征[2]。因此科研育人大體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起到積極意義:
(一)研究精神是立德樹人的一項重要內容
立德樹人,要求我們充分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于學校思政和德育工作的重要意義和價值。要做好這一工作,最核心的是在學校培養“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高水平師資和管理隊伍,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眾、以德領才、以德潤才、德才兼備的用人導向。
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不能僅僅通過課本知識的傳授達成。只有通過常規性的實驗課程的學習和實踐,經常性地參加科創活動、學術會議、社會實踐等,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科學研究氛圍和平臺,鼓勵學生將課堂上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分析、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才能培養出創造性思維。這些方式無一不和科研緊密相關,都屬于科研過程或者科研成果展現的一部分。
(二)研究內容是提升學生“四個自信”的重要素材
科研能力較強的教師會把科研內容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將科研中接觸到的學術前沿知識、最新應用成果充實到課堂教學中,避免學生因教材知識點的老化、僵化而難以接觸到行業最新理論和咨詢,使學生可以了解所學知識在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和最新研究方向、成果,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所學課程的愛好、熱情,提高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的能力和創新意識。科研充實教學內容,使課程更貼近社會發展需要,形成理論新、更實用、特色更鮮明的課堂教學。而且課程內容的豐富和完善,為新教材的編寫提供源源不斷的素材和啟發,使新教材更新穎、更科學,提升實用性,對今后教學工作起到更好的促進作用。
(三)科研素養的培養是既授業又傳道的基本要求
在突出科學探究內容的同時,重視研究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在科學探究知識過程中逐漸拓寬視野,初步領悟到科學研究方法的真諦。科研是教學的源頭活水,科研豐富了教學靈魂和內涵。只有以較好的科研做支撐,教學才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鮮素材,教學過程才能得心應手,出神入化。保持不斷的科研探索勁頭,不滿足知識邊界的現狀,通過不斷解決問題、獲取新知、擴展知識邊界和外延,將教學內容融會貫通,增強授課效果,提高教學水平。
正如諾貝爾獎獲得者費恩曼所說:“我們的責任是給未來的人們一雙沒有鐐銬的雙手。”傳授科研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讓學生掌握研究的方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探索新的知識。只有對這些方法不斷了解、積累和熟練,才能盡快獲取知識,并通過一定的網絡結構深刻地體會和掌握知識,從而幫助學生逐步樹立起科學的世界觀和科學態度及研究方法,使科學思想扎根于頭腦之中。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創造性理解科研中思政教育的意義,靈活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引導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三、科研育人體系的構建
從科研選題優化、科研開展方式多樣化、科研效果評價等方面構建大學生科研育人體系。
(一)科研選題優化
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在研究生教育中較普遍,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作用不言而喻,但是本科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的機會較少。可鼓勵學生以適當的方式,有步驟地參與科研項目,既讓學生得到鍛煉,又協助教師更好地完成科研項目,揚長補短,發揮本科生參與科研的正面效益。可將科研項目平臺提供給學生做實驗,也可結合科研內容設置新的有挑戰性的實驗課程給學生鍛煉,甚至邀請水平較高、有科研參與意愿的學生成為教師科研工作的助手,協助完成科研項目。
科研選題的意義是確立選題的重要依據,制約選題的根本方向。選擇的研究課題要符合社會發展需要,有利于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即強調課題的應用價值。同時選題根據科學本身發展需要,檢驗、修正、創新和發展理論,建立科學的理論體系。實際所選的課題,有的具有應用價值,有的具有學術價值,有的兼而有之。在大思政格局下,既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又要堅持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提高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認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科研開展方式多樣化
畢業設計是每個學生畢業前最好的進行研究型、應用型鍛煉的機會。畢業設計的課題選擇更具科學性、實用性,指導老師可將自己在科研工作中接觸到的內容細化為具體的畢業設計題目。可以將預設的理論、方法技巧教授給學生,在畢業設計過程中消化吸收,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解決難題、進行科研的自信心。也可以經常性地舉辦學術交流活動,邀請本校科研能手、學科帶頭人,甚至校外行業領軍人才進行學術講座和交流,或者由本校主持召開學術會議等,這是接觸行業前沿研究成果,了解研究進展,擴展知識面,掌握科研動態,更新教學內容的好機會,應要求相關專業的教師和學生參與一定數量和級別的學術講座、交流活動。通過參與這些平臺,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拓寬教師和學生的視野。
為了提高學生科研自主性,可以采取將科研項目模塊化、分包式、項目化等目標管理式的子課題,以專題化的科研子課題為依托,驅動學生科研能力建構和自主探索的主動性。強化課題子項目的目標導向和模塊化,子項目之間的知識要分階段性、漸進性地促進學生科研知識建構。
(三)科研效果評價
從注重終結性評價轉向注重過程性評價,可以基于大數據技術對高校科研管理效率進行評估,對科研管理流程進行整理優化和對科研績效評價數字化,實現科研決策的智能化[3]。在將傳統的科研管理方式大數據化的同時,對傳統科研管理模式進行改變,以大數據化理念進行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基于大數據評估的高校科研管理效率提高在實現管理工具改變的同時,實現管理流程和理念的轉變。
面對新形勢、新特點,高校要遵循中央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要求,努力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科研育人對增強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四、結論與展望
科創育人,培養學生開拓創新的進取意識和嚴謹求實的科創風尚是大思政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創育人是教師的職責,要將正確的價值追求與敢為人先的科學精神在科創活動中帶給學生。科研育人的全過程要體現以問題為導向、以能力為核心、以社會為平臺,不僅要傳遞知識,而且要以立德樹人為目標,滿足人的自身發展需求,更要實現社會和國家的期待。從思考大思政與科研育人的辯證關系入手,在理論上豐富高校育人體系的內涵,從科研選題優化、科研開展方式多樣化、科研效果評價等幾個方面,構建并完善大學生科研育人體系。高校育人體系的內涵不只科研育人,還包括“思想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網絡育人”等內容。以習近平主席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遵循,調動各個不同崗位上的教育工作者思考培養什么的人、如何培養人等問題,是高校大思政未來要深入探討的課題。
參考文獻:
[1]劉興平.高校“大思政”格局的理論定位與實踐建構[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4-108.
[2]李恒川.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85-88.
[3]陳剛,王海軍,張可勇,叢明宇,王敬春,盧長方,李靜平.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專家論壇,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