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梨淙 韓晶晶
摘? ? 要: 本文結合時下高校最新黨建精神,對黨建與專業融合發展理念的制度基礎、產生背景進行梳理,闡釋融合發展的現實需要和重要意義。指出當前高校基層黨支部建設存在的“欠缺頂層設計、欠缺廣泛參與、欠缺橫向拓展”三項短板,在此基礎上,基于浙江理工大學“全國研究生樣板黨支部”的典型建設經驗進行剖析,提出可供推廣借鑒的踐行高校基層黨支部融合發展理念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 高校基層黨支部建設? ? 專業融合
一、高校基層黨支部黨建與專業融合發展的現實要求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加強高校基層黨建工作,建立健全高校基層黨組織,充分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1]。2017年8月,教育部印發《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加強新形勢下高校教師黨支部建設的意見》,提出要牢固樹立黨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鮮明導向,把黨支部建設作為學校黨建工作最重要的基本建設。同時指出,高校教師黨支部設置一般應按照院(系)內設的教學、科研機構設置教師黨支部[2]。2018年,教育部接連出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高校黨組織“對標爭先”建設計劃的實施意見》《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高校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工程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文件,不斷釋放加強高校基層黨支部建設的明確信號。
各省根據中央和省委有關精神,就加強新形勢下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提出若干指導意見。浙江省委組織部、省委教育工委印發《關于加強新形勢下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意見》等多項文件,從切實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建設等十二個方面對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提出指導意見。其中和黨支部建設聯系最為密切的第四條在健全基層黨支部參與重大事項決策機制方面指出,教工黨支部負責人參與所在單位(部門)發展規劃、經費使用、津貼分配等重要事項決策制度,并由黨支部對所在單位(部門)教職工參與崗位聘任、職稱評定、評優評先、干部推薦等方面做出思想政治鑒定。第六條優化基層黨組織設置方面,教工黨支部應設置在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一線實體單位;大學生黨支部一般按專業縱向設置;研究生黨支部設置應與專業方向、學科團隊等相結合,合理調整基層黨組織建設。第九條在加強黨務工作者隊伍建設方面,明確要求教工黨支部書記原則上應由部門(單位)行政副職以上人員擔任,學生黨支部書記一般由輔導員或黨員教師擔任[3]。《關于加強新形勢下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意見》在強調黨對高校工作全面領導的同時,表明了推動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與學科融合發展的鮮明導向。
當前高校內各院系學科眾多,專業優勢各有所長。以專業劃分的系、所為各二級學院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的基本單元,是聯系教師與學生、落實教育教學、做好教研教改等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建設和管理水平直接關系到學校的發展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在中央、省委、學校大力加強高校基層黨支部建設的背景下,結合高校基層黨支部建設在專業、系、所的縱向設置方式,在高校樹立“寓專業于黨建,以黨建促專業”的融合發展理念,探索高校基層黨支部建設與專業融合發展的可行路徑,對高校完善基層管理體制、強化教學科研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貫徹全面從嚴治黨具有重要意義。
二、高校基層黨支部建設的現狀研究
在從嚴治黨背景下,各級黨委屢次釋放了樹立黨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鮮明導向,全國各地高校積極開展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活動及各項爭先創優舉措。通過多項措施,高校基層黨支部在組織建設、制度規范、黨員素質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積極推動了高校各項事業發展。然而應看到,高校基層黨支部依然存在專業特色不明顯、方式系列化不夠、社會意識不強等現狀。結合當下高校專業的建設要求、教師的發展需求、學生的興趣行為等,剖析高校黨支部與專業融合發展動力不足的深層原因,為積極探尋黨建與專業融合發展的有效方法提供現實支撐[4]。
1.黨支部建設欠缺“頂層設計”,圍繞中心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
在全面從嚴治黨的重壓下,在每月黨日活動指導書的規范要求下,在上級督查和留痕管理的把關下,各基層黨支部基本能夠完成理論學習、傳達文件和專題討論,活動形式多樣化的支部還定期集合支部成員們參觀紅色革命舊址、赴革命紀念館進行學習實踐。這樣的組織生活方式總體方式單一、創新不足,缺少結合支部實際特點的頂層設計,久而久之形成了黨支部活動方式特色不明顯、內容不深入、系列化不夠的現狀[5]。出現黨建工作與學校學院建設發展大局、教學科研中心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等主線工作相脫離的問題,“雙促”“雙贏”的良好局面還停留在喊口號層面。
2.黨支部建設欠缺“廣泛參與”,業務與黨建兩張皮現象依然存在。
互聯網通訊、手機APP終端等課程學習方式的不斷發展更新,對高校人際關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弱化了教師共同的工作關系和師生的共生關系,系所、師生之間人際關系的疏離對支部整體凝聚力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同時當前高校黨支部的師生擔負著繁重的科研任務或者面臨著工作、學習壓力,在教學、科研、行政方面都有著清晰明確的考核體系,成績有著考試關卡把關等背景下,支部層面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重科研、輕黨建”“重專業、輕思政”的現象[6]。教工黨支部書記有著科研、教學等考核要求,在支部建設時除強調理論基礎學習外,難以有時間策劃緊密圍繞社會和師生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難以調動全員積極主動參與到支部建設中,在支部建設中真正融入對成員的引導、關心,肩負起黨支部服務師生、凝聚人心、實現和諧的工作目標還有很遠距離。
3.黨支部建設欠缺“橫向拓展”,支部影響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指出,黨支部擔負著教育黨員、管理黨員、監督黨員和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職責[7]。黨支部建設領域和活動層面絕不應只停留在支部少數黨員身上。在從嚴治黨的背景下,黨支部的“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組織生活會等必修環節有了很好的鞏固加強,而深入群眾、連接群眾、團結群眾的職責遠遠沒有落實到位。如何立足支部所在系、所,拓展黨組織活動輻射范圍、渠道到普通教師、學生中,使支部黨建工作由個人拓寬輻射,觸角向師生延伸,真正在日常工作中樹立黨員的先鋒形象。此外,高校除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以外,還有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兩大職能,結合支部學習、研究領域,拓展黨建工作領域還有著很大挖掘空間[8]。
三、踐行黨建與專業融合發展的現實路徑及體系研究
浙江理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研究生土建類第三學生黨支部立足學科專業特點,緊跟熱點時事,將制作建筑模型的專業特長融入傳承紅色文化的實踐,打造了“捧在手心的紅色模型”育人品牌,支部建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獲評高校首批“百個研究生樣板黨支部”。支部的“捧在手心的紅色模型”品牌活動是典型的集教學、科研、黨組織活動于一體的品牌化、特色化活動,從形式到內容、從成效到影響得到學校乃至社會的廣泛認可,獲得了CCTV《新聞聯播》、人民網、中國新聞網等幾十家媒體的關注報道。支部在“捧在手心的紅色模型”成功推廣背后的謀劃、舉措、內涵值得深入挖掘,有著良好的經驗推廣作用和模范示范作用。
1.注重資源轉換,深耕細挖融合切入點。
黨建與專業發展有機結合的最大優勢,就是同步推進教學設施與人力資源共享,找到一個可以將兩者結合的實踐活動作為切入點。結合學科的專業特點和新時期黨建具體任務要求,挖掘黨建與專業建設的良好結合點,切入點要力求“務實”“謀時”“造事”。研究生土建類第三黨支部就依據土建類學生設計、制作建筑模型的專業特長,選取了紅色模型的實踐載體作為支部開展活動的切入點,賦予了支部黨建工作鮮明的專業特色。2017年10月,為更好地迎接黨的十九大,支部黨員們結合專業特點,精心制作了中共歷次會議會址模型。從典型上海石庫門式建筑的中共一大會址、兩排東西走向的石庫門里弄住宅式建筑的中共二大會址、兩層磚木結構金字瓦頂的中共三大會址……到九大以后一直延續至今的人民大會堂……模型制作過程是繁復與不易的,從資料查找、建模排版,到雕刻輪廓、砂紙打磨、調色試色,成員們不斷利用專業知識,主動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在紅色模型的制作過程中,支部成員們發揮所學所長,獲得了很強的參與感和認同感,實現了大學生“青春之我奮斗之我”的認同需要。
2.持續縱向延伸,緊密圍繞發展主脈絡。
找準一個融合專業特色的結合點之后,要順著結合點向縱深發展,形成實踐活動發展的主脈絡。從縱向上延伸黨建工作內涵,使結合點更具生命力,形成黨支部獨特的黨建工作體系[9]。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延伸:一是同一主題,不同系列拓展。二是同一系列,不同主題拓展。三是不同主題,不同系列拓展。在成功制作了中共歷次會議會址模型之后,研究生土建類第三學生黨支部成員們繼續探索,時逢習近平總書記在光明日報發表《弘揚紅船精神走在時代前列》文章13周年之際,2018年5月支部成員精心制作了系列比例大小的紅船模型。這些紅船在學校紅色文化節開幕式上展出,并得到浙江紅船干部學院的收藏認可。會址模型、紅船模型之后,支部黨員們結合改革開放40周年、學校第三次黨代會等時事熱點,精心制作了改革開放典型建筑、學校沙盤等建筑模型,均得到校內外的廣泛贊譽。支部緊抓“紅色模型”一個點,圍繞“系列主題”一條線,開展實踐探索,以創新促發展、以品牌強特色,不斷豐富支部建設活動的實踐內容。
3.堅持橫向拓展,豐富參與及影響群體。
支部品牌活動是需要不斷延伸拓展的,通過外延帶動學院、學校、社會更多人的參與,發揮支部的示范、導向和輻射帶動作用,增加支部工作實效性。一是從橫向上拓展黨建工作領域,延伸到社區、家庭、學生公寓、實習基地等新的領域。二是拓展服務平臺,擴大黨建工作影響覆蓋面,使黨建工作向網絡延伸。三是拓展服務范圍、力量與渠道,使黨建工作參與人員向黨員個體延伸,服務觸角向廣大師生延伸。研究生土建類第三黨支部除模型制作活動以外,積極探索創新方式,擴大“捧在手心的紅色模型”的影響力,吸引更多人參與到紅色文化的傳播中。在支部成員的影響帶動下,黨員學生們創立了紅色筑夢館,面向社會開放,館內體驗者紛紛“學革命歷史、做紅色模型、揚愛國精神”,紅色基因在手把手指導中得到了傳承。學生還利用社會實踐等方式帶著親手制作的紅色模型深入鄉村、走入社區、融入學校,讓越來越多的人零距離地接觸和感受紅色文化。溫州樂清、景寧大祭、杭州寶龍等幾十余處所都留下了學院黨員們捧著紅色模型的身影,展示了新時代大學生以實際行動傳承與弘揚愛國愛黨的時代擔當。
參考文獻:
[1]黃東明,張璇,李珍.高校教師黨支部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研究[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18,39(2):29-31.
[2]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加強新形勢下高校教師黨支部建設的意見[Z].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7-08-02.
[3]關于加強新形勢下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意見[Z].教育之江,2016-07-11.
[4]唐明貴,沈曉夏.高校黨建與專業建設互動發展機制研究[J].機械職業教育,2016(1):32-34.
[5]傅坤.全面從嚴治黨視域下高校“標桿黨支部”建設研究——以南京郵電大學為例[J].領導科學論壇,2017,13(5):105-109.
[6]蔣毓新.全面從嚴治黨背景下高校基層黨支部建設問題及對策——基于陜西部分高校的調查研究[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2017,13(5):105-109.
[7]中共中央印發《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J/OL].人民網,2018.11.25.
[8]傅贏.立足學科專業特色發展,創新高校基層黨組織活動方式[J].科教文匯,2016(1):123-124.
[9]孫杰,張軍.黨建與專業教學協同創新的機制研究與實踐[J].高教學刊,2016(24):61-62.
基金項目:2019年浙江理工大學黨建與思政課題(DS201906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