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景
摘? ? 要: 伴隨著社會轉型,家庭結構發生較大變化,傳統倫理文化的影響力下降。由于代際倫理失序和家庭倫理教育缺位,種種社會亂象對大學生形成健康的家庭觀和婚戀觀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有必要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家庭倫理教育資源,進一步加強家校聯系,開展“家風尋根”等活動,對大學生進行家庭倫理再啟蒙。
關鍵詞: 傳統倫理文化? ? 家庭倫理? ?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最基本的社會組織形式。以儒家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對于家庭倫理極其重視。以三綱五常為基礎,儒家形成父子、夫妻、兄弟等一系列行為規范,構建較穩固的家庭人倫秩序。在中國歷史上,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傳統家庭倫理思想曾經深刻地影響中國社會。近年來,隨著國人生產生活方式的快速變遷,家庭結構、家庭關系不斷變化,傳統家庭倫理觀念受到沖擊,引發了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當前中國社會需要樹立文化信心,遵從文化傳統,堅信無論中國社會如何變遷,家庭的原始性地位是不應改變的,這不僅是家庭自身存在的需要,更是中國社會和文化發展的基本立場”[1](59)。大學階段是人生的關鍵階段,有針對性地開展大學生家庭倫理教育,引導他們持守合適的家庭立場,樹立健康的人生觀和家庭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現代社會轉型與家庭結構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以來,從傳統農耕社會到大規模工業化建設,再到改革開放以后現代化進程的突飛猛進,社會形態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家庭結構隨之發生巨大的改變。
首先是家族的式微。家族曾經是傳統宗法社會的根基。錢穆先生說:“家族是中國文化一個最主要的柱石,我們幾乎可以說,中國文化,全部都從家族觀念上筑起,先有家族觀念乃有人道觀念,先有人道觀念乃有其他一切。”[2](51)盡管實施“科舉取士”后,士族壟斷國家政治生活的局面改變,但是家族仍然是古代基層社會治理的中堅力量。傳統中國社會有“皇權不下鄉”的說法,尤其是鄉村社會治理主要依靠大家族和鄉紳的自治。宗族勢力在鄉村發揮了組織社會和教化社會的作用。新中國成立以后,普遍建立了鄉村基層人民政權,原有宗族勢力在土改和農業合作化運動以后,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并失去了對鄉村社會的支配權。1950年《婚姻法》頒布實施以后,以法律的形式重新規定了家庭關系。“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等新制度的出臺改變了傳統的家庭倫理。原來維系鄉村社會的傳統倫理力量逐漸為法律和政策所替代。傳統家庭倫理更多地作為一種道德和文化存在影響普通人的生活。
其次是單位制的沖擊。從城市來說,隨著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政府開辦了大量國營和集體企業。勞動年齡范圍內城市居民的身份多數成為“單位人”。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資源的分配都要經由單位完成。企事業單位紛紛在內部建立對員工衣食住行等方面福利統包統攬的制度,在相對集中的空間內形成一整套的社會服務體系,于是單位就成為左右個人及其家庭的主宰力量。封閉自足的單位成為事實上的大家庭,原有家庭的功能反而弱化,家庭倫理關系相應出現變化。由于人們的經濟來源主要來自單位工資和福利,特別相當部分人的住房來自單位的分配,原有幾代共居的大家庭模式慢慢瓦解。大家庭內的代際關系遠不如單位內的人際關系重要,甚至擇偶標準也要看對方單位的情況,這樣的狀況一直持續到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國有企業改革進程的加快,單位辦社會的模式逐漸退出。家庭重新成為人們與社會發生關聯的重要組織形式。
另外,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計劃生育政策開始實施,獨生子女成為普遍現象。普通家庭規模進一步縮小,兩代以內的核心家庭成為主流,家庭倫理關系進一步簡化。代際關系和婚姻關系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在市場經濟深入人心后,契約精神被更多地引入家庭關系的處理。人們越來越多地尋求法律手段解決家庭糾紛,傳統家庭倫理的影響力進一步弱化。
二、大學生家庭倫理教育面臨的制約因素
對于大學生來說,大學階段正是其走出原有家庭,離開父母懷抱,開始獨立成長、戀愛并逐步建立自己小家庭的過渡期和成長期。雖然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度過,但是原生家庭的環境氛圍、親子關系和父母的認知與道德水平一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影響著他們對未來新家庭的選擇與建構。在城市化快節奏生活方式下,家庭正越來越失去原有溫情,“群眾聚居在形如兵營的房子里。本該是一個家的地方,已變成單純的棲身之巢或睡覺的地方;日常生活則日益技術化”[3](27)。顯然,經濟社會急劇轉型引發的傳統家庭功能的蛻化,以及市場經濟環境下人們過度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弊端,在當代大學生形成自身家庭倫理觀念的過程中造成的負面影響顯而易見。
1.代際倫理的失序。在代際關系上,儒家倫理提倡“父慈子孝”。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為一種平衡的交換關系。父母在子女未成年時盡心撫養教育其成人,子女在成年后恪守贍養義務,對父母履行孝道。但是這種交換關系并非平等的,在血緣親情的基礎上,儒家更強調家長的權威,傳統家庭中的家長或家族的族長擁有最重要的資源分配權力和管理權力。所以,儒家家庭倫理的核心觀念是“孝”。但是在傳統的家族或大家庭逐漸消失后,兩代以內的小家庭往往將孩子作為關注的重中之重,尤其是獨生子女政策嚴格實行后,這樣的關注甚至演變為過度寵溺。有些父母對孩子百般遷就,導致孩子不知感恩,將自己得到的一切視為理所應當。有些家庭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且教育手段簡單粗暴,導致親子關系緊張。進入大學以后,大學生對父母的依賴性逐漸減弱,盡管父母對他們的生活仍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已不再擁有絕對權威。值得注意的是,傳統代際關系中的父權制度失效,并不能理解為大學生家庭倫理責任的減輕。當他們步入社會,開始職業生涯后,伴隨著父母逐漸老去,“4-2-1”家庭結構中的關注方向發生逆轉,照料父母的生活壓力巨大,而一些大學生并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
2.家庭倫理教育的缺位。中國的家庭歷來重視孩子的教育,特別是獨生子女,父母更是傾其所有,報名參加各類培訓班、輔導班,唯恐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市場經濟時代背景下,一些父母對孩子未來的考慮更加功利,試圖通過刻苦學習進入名校,提前擁有進入優勢行業的敲門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相比較而言,父母對孩子的倫理教育往往重視不夠,對孩子的教育都是就事論事,即興式、零碎化。在言傳身教方面,很多家庭更多以經濟利益為價值取向,對一些家庭糾紛的處理簡單露骨,對孩子的成長產生負面影響。尤其是進入大學以后,不少家長認為,孩子已經成年,家庭教育可以退出。部分家長因為擔心孩子在未來競爭日益激烈的職場難以立足,“太老實會吃虧”,因此對孩子的個別不良行為采取視而不見的態度,認為只要不影響學習就行。價值觀的迷失很容易導致大學生出現人際交往方面的缺陷。在相對寬松的大學學習環境里,在缺乏外在壓力和明確學習目的的情況下,一些人沉溺網游,難以自拔,難免經常掛科。
3.婚戀觀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社會風俗和人們的道德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各種各樣社會思潮的興起影響著人們對于愛情和婚姻的看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大膽追求自己的幸福,社會禁忌越來越少。另外,人們在擇偶標準上表現出更加功利的傾向,經濟利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一些新的觀念與傳統的家庭倫理發生沖突。離婚率逐漸上升,家庭的穩定性有所下降。就大學生而言,生理心理逐漸成熟,談戀愛現象較為普遍,隨之而來的問題層出不窮。很多大學生往往“跟著感覺走”,在戀愛動機上盲目性很強。對愛情、婚姻、家庭的問題思考不多,看問題比較理想化,對可能的后果缺乏足夠的思想準備。“閃婚”“閃離”現象增多,甚至“試婚”現象屢有發生。因此,適度加強對大學生的家庭倫理教育,幫助其樹立健康的婚戀觀,已經刻不容緩。
三、傳統倫理文化的揚棄與復歸
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現代社會,家庭倫理教育不能缺席。“中國社會需要進行一場家庭倫理實體意識的再啟蒙,以健康的社會風尚引導和培育年輕一代的婚姻能力,恪守家庭的實體性,保障婚姻的穩定性;喚醒父母對于子女普遍性教養的教化和引導,培養子女的健康人格。捍衛家庭的倫理實體性,回歸實體性的家庭倫理方式是我們面對社會秩序巨大變遷造成挑戰的應有回應”[1](59)。作為未來社會建設的中間力量,大學生尤其需要家庭倫理的再啟蒙。
1.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家庭倫理教育資源。面對當代一系列的家庭倫理問題,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雖然沒有現成具體的解決方案。但是,對當今社會的影響猶在,其中的合理成分可以為問題的解決提供借鑒。儒家文化是典型的倫理文化,針對不同家庭角色分別提出“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等不同的道德要求。在接人待物方面,強調講禮貌、懂禮節、會禮讓。同時鼓勵提倡家庭和睦、勤儉持家、艱苦樸素等。這些傳統文化的精髓理應作為大學生家庭倫理教育的重要資源,予以傳承并發揚光大。但是,毋庸諱言,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要去蕪存真,用現代社會的理性精神合理揚棄,去其糟粕,堅決摒棄所謂“三從四德”“男尊女卑”等陳腐觀念。尤其要杜絕大學校園內出現類似“女德班”之類打著“復興國學”旗號販賣愚昧的“反文化”現象。
2.創新家校互動機制。家庭教育具有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無法替代的情感優勢。家庭仍然是大學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大學生主要生活于校園,但是原生家庭依然有責任進行倫理道德、思想修養等方面教育和影響。從實際看,目前不少家長誤以為大學生已經成年,所以很少像中小學時期那樣主動與學校聯系。高校缺乏聯系家長的主動性,有時只是出現重大問題時才想起聯系家長。家庭、高校和大學生之間不同程度地存在有效溝通的問題。高校作為大學生教育的主陣地,理應放下身段主動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充分利用全媒體時代的便利條件,引導家長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及時全面地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能力素質,特別是道德品質方面的成長情況,共同摸索大學生思想變化規律,更有效地配合高校開展家庭教育,構建和諧家校關系,共同促進大學生成人成才。
3.融入家風建設。家風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強的倫理教化功能。歷史地看,《誡子書》《顏氏家訓》《朱柏廬治家格言》《曾國藩家書》等優秀的家規家訓,最能體現古人的治家智慧,我們應該將他們納入大學生的學習內容并有選擇地加以吸收和繼承。同時,開展“家風尋根”活動,構建有溫度的家庭教育方式。充分發揮高校大學生來自五湖四海的特點,組織他們利用假期,重新認識原生家庭并進一步溯源,回顧家族歷史,找尋祖輩的家庭生活中那些或隱或顯的事跡,樹立家風傳承意識,延續來自祖輩的文化根脈。這樣的個性化實踐方式不僅是一次優秀文化傳統的洗禮,而且是引導大學生重建家庭情感,重新調節與祖父輩關系,進而感受家庭責任,形成良好生活態度的有益嘗試。
參考文獻:
[1]許敏.現代中國家庭倫理方式的蛻變[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
[2]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3]雅斯貝斯.時代的精神狀況[M].王德峰,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