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滿遠
【關鍵詞】1.5T磁共振不同序列;乳腺良惡性腫瘤;鑒別診斷
乳腺癌目前已經在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率居首位,而磁共振在臨床多被用于補充性檢查,對于乳腺腫瘤具有一定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價值。本次研究選取2015年7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乳腺腫瘤患者40例為觀察對象,分別采用MRI平掃、DWI、DCE-MRI及病理進行檢查,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本次研究擇取2015年7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乳腺腫瘤患者40例,年齡23~79歲,平均年齡(54.25±15.50)歲。
1.2方法采用飛利浦1.5T磁共振成像儀,檢查方法如下:仰臥位,將乳腺自然置于檢查線圈內,利用墊子填充并固定乳腺后,以頭足位開展掃描,行T1WI,T2WI平掃;DWI采用SE-EPI技術,DCE-MRI經肘靜脈注射Gd-DTPA,通過FLASH-3D序列進行檢查。
1 3觀察指標觀察指標:(1)病理檢查及不同類型分布情況,按照良惡性腫瘤及相應的類型分布情況進行統計。(2)MRI平掃特征數據,依照查毛刺征、分葉、環狀強化、與鄰近組織界限模糊、不均勻強化分析良惡性腫瘤病變。(3)DCE-MRI檢查結果,依照TIC類型I、II、III、Iv型進行評估。(4)DWI檢查結果,分析良惡性腫瘤ADC、MK及MD數據差異。(5)聯合診斷結果,即DCE-MRI及DWI;聯合診斷,其中陽性標準為2項均確診。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9.0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n/%)和計量資料(π±s)分別行卡方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病理檢查分布情況40例患者經病理檢查發現良性腫瘤15例(17個病灶),惡性腫瘤25例(29個病灶)。
2.2 MRI平掃特征數據差異良性、惡性腫瘤經MRI平掃檢查毛刺征、分葉、環狀強化、與鄰近組織界限模糊、不均勻強化病變特征分布情況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3 DWI檢查結果惡性病變29個,ADC值為[0.561-1.281(1.112±0.120)]×10-3mm 2/s,95%CI均值上限為1.217×10-3mm-a/s,且以此為乳腺良惡性腫瘤診斷標準,檢出良性病變15個,惡性腫瘤25個,其中,良性檢出率為88.24%(15/17)、惡性腫瘤檢出率為86.21%(25/29)。
2.4 DCE-MRI檢查結果良、惡性腫瘤TIC類型分布數據均存在統十學意義(P<0.05);以TIC分型I、IV型為良性,II、III型為惡性;良性檢出率為58 82%(10/17)、惡性腫瘤檢出率為93.10%(27/29)。

2.5聯合診斷結果DWI+DCE-MRI聯合診斷結果如下:良性檢出率52 94%(9/17)、惡性檢出率86.21%(25/29),良惡性腫瘤總檢出率73.91%(34/46)。
MRI平掃在乳腺腫瘤診斷方面能夠獲得腫瘤形態學特征,但DWI能夠清晰反映局部病變組織結構、特征。乳腺良性腫瘤成分多簡單,強化多較均勻,而病灶外緣多光滑,而乳腺惡性腫瘤增長到一定程度后,血供有所不足,瘤體內部出現組織液化,鈣化灶,或出現組織壞死,向鄰近組織浸潤,故多顯示為強化不均勻,且多呈現毛刺征,可見分葉或不規則形態。但由于很多腫瘤存在不典型增生情況,故僅利用形態學特征判斷腫瘤良惡性,容易增加其誤診風險。
ADC值與腫瘤、鄰近組織水分子擴散運動關系密切,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良性、惡性腫瘤檢出率分別為88.24%、86.21%,而在TIC分型良性、惡性腫瘤檢出率為58.82%、93.10%;DWI良性檢出率好于DCE-MRI檢查結果,而惡性腫瘤檢出率而言,DCE-MRI檢出率更高;此外,DWI+DCE-MRI聯合診斷結果如下:良性檢出率52.94%(9/17)、惡性檢出率86.21%(25/29),良惡性腫瘤總檢出率73.91%。研究證實,1.5T磁共振DWI、DCE-MRI單獨及聯合應用均對乳腺良惡性腫瘤具有一定的診斷及鑒別價值,而DWI對良性腫瘤檢查率好于DCE-MRI,后者在惡性腫瘤檢出率方面更好,這表明DWI、DCE-MRI等MRI檢查措施,能夠反映局部病灶、與鄰近組織關系等情況,而聯合診斷的難度更大,而相對的準確率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