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豐娟
【關鍵詞】血細胞分析檢驗;末梢血采集;靜脈血采集
血液主要由血細胞和血漿組成。血細胞分析檢查是臨床醫生判斷疾病狀態和療效觀察常規的檢查項目,可通過血細胞分析檢驗結果,觀察其血液中細胞數量和細胞的形態變化情況,對于某些疾病的診斷有重要意義,如造血功能異常,貧血,感染等。血細胞分析檢查內容主要有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血紅蛋白水平等血液相關參數。臨床上常用的血常規采集法為靜脈采集法和末梢采集法。末梢采集法因為疼痛感較輕的優點,被廣泛患者所接受,在臨床上應用較為普遍,但其采集的血液標本在血常規檢驗中卻與真實情況存在一定的差異,對患者進行靜脈采集,雖其具有一定的疼痛感,但所采集的血液標本與實際情況相比較為接近。為進一步探討靜脈采血法與末梢采血法對血常規檢測結果的影響,此次研究中,選取了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接受血細胞分析檢查的66例患者作為此次的研究對象,對其使用不同采血方式的檢驗結果進行分析比較,對比其臨床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臨床資料選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接受血常規檢查的66例患者作為此次的研究對象,66例患者中,男33例,女33例,年齡21~62歲,平均(43.6±11.8)歲。
1.2方法所選患者均于凌晨空腹狀態對患者進行采血,使用我院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對所采集的標本進行檢測,稀釋液與清洗液均為儀器配套試劑,抗凝管為儀器配套真空抗凝管。
先對患者進行末梢血采集法,選取患者左手無名指內側,使用酒精對其進行消毒處理,酒精干后用一次性采血針進行針刺取血,第一滴血不作標本血液,應擦拭后再采取血液,將采取的血液放入預先加有稀釋液的抗凝管內,輕輕搖勻放置。
再對患者進行靜脈血采集法,選取患者的肘部深靜脈,使用碘伏棉簽進行消毒處理,采血前,叮囑患者握緊拳頭,使用雙向針頭,一頭采集患者血液,另一頭與真空抗凝管連接,遂進行采血操作,采取量一般為2ml左右,采集結束后,叮囑患者使用無菌棉簽,按壓采血部120s左右,為避免凝集的狀況出現,應輕輕晃動抗凝管,使其均勻混合。
兩種方法采集完成后,將其標本放人至血液分析儀中,進行血常規檢驗,全部標本應在采集后2h內全部結束檢查。
1.3觀察指標(1)觀察RBC,WBC、HCT、PLT、Hb、MCHC、MCV、MCH等血常規各項指標檢查結果,比較檢查結果的差異性。
1.4統計學分析用SPSS20.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π±s)、計數資料行t檢驗、X2檢驗對比。P<0.05為差異顯著。
2.1兩種方法血細胞分析各項指標檢查結果比較兩種方法血常規檢查結果顯示,紅細胞計數(RBC),白細胞計數(WBC)、紅細胞比容(HCT)、血小板計數(PLT)、血紅蛋白(Hb)等各項檢查結果存在差異,(P<0.05),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平均紅細胞體積(MCV),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檢查結果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血液中血細胞,血漿等異常改變可直接反映患者機體內組織器官發生的病理變化。對患者進行紅細胞,白細胞等血常規檢查,能直觀的看出患者血液中細胞數量的變化和細胞形態的變化,能更好的診斷出患者是否患有感染,貧血,造血功能異常等疾病。因此,進行血常規檢查意義重大,而血常規檢查結果,在臨床診斷中又直接影響其診斷的準確性。
此次研究中,對進行血常規檢查的患者,實施了不同的采血法,即末梢采血法和靜脈采血法,對比兩種采血法的檢驗結果,靜脈采集的血常規相關指標檢驗結果跟末梢采集法檢驗結果相比,存在顯著差異,尤其是在紅細胞計數(RBC),白細胞計數(WBC)、紅細胞比容(HCT)、血小板計數(PLT)、血紅蛋白(Hb)等各項指標上差異較為明顯,靜脈采血法檢驗結果更為準確,證明末梢采血法雖具有疼痛小等優點,但其檢查結果在診斷準確性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易造成對患者的病情誤診的情況出現。
綜上所述,對進行血常規檢驗的患者,實施靜脈采血法,有助于提高檢查結果的準確性,提升其檢查價值,有助于更準確的診斷出患者的病情,值得推廣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