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麗 趙林 徐西通 朱清芳 見芳瓊 周潔 李永莉 麻祥
【關鍵詞】神經刺激儀;臂叢;神經阻滯;上肢手術
臂叢神經阻滯主要適用于上肢、鎖骨及部分肩關節手術的麻醉,以往實施臂叢神經阻滯多以解剖定位為標準,進行盲探找異感為標準,受到麻醉醫師操作水平與經驗、患者個體化解剖和機體狀況等的影響,容易出現阻滯不全及并發癥發生。隨著現代醫療設備與儀器的臨床推廣,神經刺激儀被廣泛的應用于臨床麻醉神經阻滯過程中。
神經刺激儀應用于臂叢神經阻滯過程,通過對混合神經實施電流刺激,麻醉醫師可觀察擬定刺激神經相對應肌肉的運動情況,從而判斷穿刺針部位,提高神經阻滯準確性。本研究主要總結近年來本院應用神經刺激儀進行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經驗,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于臂叢神經阻滯下完成的上肢相關手術治療者80例,所有入組者術前均簽署手術、麻醉及人組同意書,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年齡18~50歲,文化程度為小學或以上,排除精神障礙者、語言溝通能力降低者、多發生者、各種類型的休克者、既往實施臂叢神經相關手術治療者、合并多部位骨折者、嚴重心肺與肝腎功能不全者、意識障礙者以及簽字拒絕入組者。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兩組,各40例。觀察組:男29例,女兒例,年齡18~50歲,平均(39.1±1.7)歲,急診者21例,擇期者19例,手術持續時間:30min~180rain,平均(91.1±1.9)min;對照組:男30例,女10例,年齡18~50歲,平均(39.0±1.8)歲,急診者20例,擇期者20例,手術持續時間:30min~180min,平均(91.0±2.0)min,兩組性別、年齡、手術時間和手術持續時間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麻醉方法對照組患者實施盲探臂叢神經阻滯,選擇肌間溝穿刺麻醉,使用劑量為0.5%羅哌卡因23ml,明確定位后給與單次肌間溝注射,觀察組則使用神經刺激儀定位下實施臂叢神經阻滯術,具體為仰臥位,調整神經刺激器頻率開始為2Hz,刺激電流范圍為0.2~1.OmA,依據解剖定位進行穿刺,在穿刺過程中注意觀察神經刺激器刺激其對應神經所支配范圍內肌肉的運動情況,并定位目標神經,一旦出現0.3mA電流刺激以內的肌肉運動,即可在局部注射局麻藥物至目標神經。
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神經阻滯過程中感覺、運動消退時間,分析兩組麻醉操作時間及術后出現疼痛時間,統計兩組圍麻醉并發癥發生情況。
1.4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20.0進行,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π±s)表示,兩組間均數的比較使用t檢驗,組間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神經阻滯過程中感覺、運動消退時間比較觀察組感覺和運動消退時間均顯著快于對照組(P<0.05)。

2.2兩組麻醉操作時間及術后出現疼痛時間比較觀察組麻醉操作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術后出現疼痛時間長于對照組(P<0.05)。

2.3兩組圍麻醉并發癥比較觀察組發生氣胸、術后麻木、呼吸抑制及高血壓的總比例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臂叢神經阻滯是目前針對上肢手術首選的麻醉方式,具有操作簡單、術后恢復快,鎮痛作用理想等優點,且能保持術中患者意識清楚,顯著減少全身麻醉對患者的影響。但傳統臂叢神經阻滯主要以盲探操作為主,需麻醉醫師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并做好患者的詳細解釋,確保操作過程中患者的主動配合,對于年齡較大與較小、意識障礙、體態肥胖等患者,其操作難度顯著增高,進而影響阻滯成功率,甚至導致阻滯失敗和(或)需通過增加局麻藥液劑量導致毒副作用發生等。
針對臂叢神經阻滯,本研究觀察組則在對照組傳統盲探操作基礎上應用神經刺激儀進行,比較兩組神經阻滯過程中感覺、運動消退時間發現,觀察組感覺和運動消退時間均顯著快于對照組。證明應用神經刺激儀引導實施臂叢神經阻滯,患者感覺和運動神經阻滯時間顯著提前,可能與通過神經刺激儀更精準的定位神經,促進局麻藥與神經的結合有關。同時那比較兩組麻醉操作時間及術后出現疼痛時間發現,觀察組麻醉操作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出現疼痛時間長于對照組。證實應用神經刺激儀引導實施臂叢神經阻滯,能顯著縮短麻醉操作是時間,提高術后鎮痛效果,可能與實施神經刺激儀定位下臂叢神經阻滯,定位更準確,顯著減少了盲探尋找異感時間,同時麻醉藥與神經結合更理想,進而作用時間更長,提高術后鎮痛效果。最后比較兩組圍麻醉并發癥發現,觀察組發生氣胸、術后麻木、呼吸抑制及高血壓的總比例顯著低于對照組。進一步證實應用神經刺激儀引導實施臂叢神經阻滯,可顯著降低盲探臂叢神經阻滯的并發癥,提高麻醉安全性。
綜上所述:應用神經刺激儀引導實施臂叢神經阻滯,能有效的提高麻醉效率,促進早期起效,延長作用時間,且并發癥少,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