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瑩
【關鍵詞】鼻竇炎;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多層螺旋CT
下鼻甲肥大也被稱為慢性肥厚性鼻炎,是因各種慢性炎癥長期刺激鼻甲黏膜引起鼻黏膜水腫、黏膜下組織增生和導致鼻腔阻塞所致的鼻內病變。目前針對鼻竇炎、鼻甲肥大的治療方案較多,包括藥物治療、激光射頻治療治療、手術治療等,手術方案也經歷了幾次主流觀的變化。本文通過對鼻竇炎與鼻中隔偏曲及下鼻甲肥大患者的鼻竇CT分析,探討鼻竇炎與鼻中隔偏曲及下鼻甲肥大的相關性,為臨床醫師選擇治療方案手術方式提供一定的幫助。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118例在2018年1~12月進行鼻竇CT檢查的患者,對檢查結進行兩次分組比對:①有鼻竇炎CT表現的70例為實驗A組,其中,無鼻竇炎CT表現的48例為對照A組;②有鼻中隔偏曲的44例為實驗B組,無鼻中隔偏曲的74例為對照B組。其中,患者有女性59例,男性59例,年齡575歲,平均為(38.9±15.8)歲。排除伴有頜面部外傷、良惡性鼻腔鼻竇腫瘤、既往有鼻一鼻竇手術史的患者,除外鼻中隔“s”型偏曲病例。
1.2檢查方法設備為德國西門子SMATOM DfinitionASl28層螺旋CT,患者采用平臥位,掃描范圍為上頜竇下緣到額竇頂平面,掃描條件為120KV,120mA,螺旋容積掃描,視野150~180mm。原始數據采集層厚為0.625mm,螺距0.5mm,先做軸位薄層圖像重建,在此基礎上行MPR冠、矢狀位重建,MPR.重組軸位及冠狀位圖像的層厚及間隔為3mm。骨算法重建:窗寬2000Hu,窗位200Hu;軟組織算法重建:窗寬350Hu,窗位50Hu。
1.3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23.0軟件分析統計本文中出現的數據,其中計量資料,實行t檢驗;計數資料,實行卡方進行檢測。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解剖變異與鼻竇炎的聯系分析70例實驗A組鼻竇炎(額竇炎23例,篩竇炎55例,上頜竇炎66例,蝶竇炎18例)患者中,鼻中隔偏曲29例,下鼻甲肥大62例;48例對比A組無鼻竇炎患者中,鼻中隔偏曲14例,下鼻甲肥大28例。實驗組鼻中隔偏曲發生率略高于對照組,但差別無統計學差異(P>0.05);實驗組下鼻甲肥大發生率高于對照組,差別有統計學差異(P<0.01)(表1)。

2.2下鼻甲肥大與鼻中隔偏曲聯系分析44例實驗B組鼻中隔偏曲(高位偏曲14例,低位偏曲30例)患者中,下鼻甲肥大38例(單側13例,雙側25例);74例對比B組無鼻中隔偏曲患者中,下鼻甲肥52例(單側14例,雙側38例)。實驗組下鼻甲肥大發生率高于對照組,差別有統計學差異(P<0.05)(表2)。

鼻竇炎是一種發生在多個鼻竇上的膿性病變,在發病后患者會出現呼吸道感染的癥狀,病情嚴重的患者會引起肺部并發癥,顱內并發癥,還會改變視力,加重感染,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張愛軍Ⅲ、孔勇剛等研究表明鼻竇炎與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有相關性,與本研究并非完全相符,在本研究中的結果為鼻竇炎僅與下鼻甲肥大相關,但與鼻中隔偏曲并無相關性。邱小雯等研究表明鼻中隔偏曲會引起對側下鼻甲的代償性肥大,結果與本研究相似,本研究不僅表明單側鼻甲肥大與鼻中隔偏曲相關,還表明雙側鼻甲肥大與鼻中隔偏曲無相關相性。曲秋懿等提供了判定鼻甲肥大的標準,提示了代償性鼻甲肥大的機制,其研究表明竇狀隙及血管間平滑肌纖維可能與粘膜性下鼻甲肥大的發生有關。
本次通過118例病例研究結果顯示,鼻竇炎與下鼻甲肥大的發生率呈現相關性,雖然與鼻中隔偏發生率并無相關性,而鼻中隔偏曲卻又與鼻甲肥大呈現相關性,鼻中隔偏引起的代償性下鼻甲肥大,可以影響鼻腔道的通暢,堵塞鼻腔通道越嚴重,發生鼻竇炎的概率就越高。因此,在鼻竇炎的治療中,耳鼻咽喉科的醫師應該重視鼻中隔偏曲及下鼻甲肥大的的患者,分析鼻竇炎的主要成因,確定解剖結構等信息,做好治療方案及術前的手術計,并進行針對性治療,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可以提升治愈率,而矯正鼻中隔偏曲應對于改善鼻腔通氣,也對防止鼻竇炎復發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