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關鍵詞】硬膜外注藥;腰麻聯合硬膜外麻醉;阻滯平面;升高機制;效果
隨社會進步以及醫療水平發展,使越來越多的病患可通過手術而達到痊愈的目的。而對于手術來說,麻醉是重要的一個環節,傳統麻醉的效果并不盡如人意,術中患者需承受較大的痛苦,因此,臨床逐漸開展腰麻聯合硬膜外麻醉。本次研究主要探討在腰麻聯合硬膜外麻醉中硬膜外注藥升高阻滯平面的機制以及效果,具體為:
1.1資料選2017年8月~2018年7月在我院進行下肢手術的患者(80例)進行研究,隨機數表法分成甲組與乙組,甲組40例,乙組40例。40例是男性,40例是女性;患者年齡在21-69歲之間,其平均是(41.19+3.69)歲。兩組資料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可做對比。
1.2方法乙組硬膜外麻醉:L2-3做硬膜外穿刺,患者穿刺成功后在硬膜外置入導管(置入導管深度約為2cm),方向是朝向頭部,硬膜外給藥麻醉,第一次推注3~5ml的利多卡因(2%),觀察5min,未發現異常后推注5ml的利多卡因(2%),5min后再推注5ml的利多卡因(2%)。在此基礎上甲組加腰麻:L2-3做腰麻+硬膜外麻醉穿刺,經腰椎間隙把局部麻醉藥注入到蛛網膜下腔,拔出腰穿針,經Touhv針把導管置入到硬膜外,插入深度同乙組一致。手術開始前的腰麻用藥為:布比卡因重比重液2.5ml,在5min后,觀察患者是否腰麻,之后少量多次(通過硬膜外導管)注射麻醉藥物,同時觀察麻醉情況,在藥物起效后開始手術。患者在麻醉中保持平臥位,經刺針方法明確完全無痛阻滯平面,同時在體表做出標記。
1.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的麻醉情況(麻醉藥物劑量、麻醉所用時間)。
1.4評價標準阻滯平面范圍,無阻滯:患者骶神經支配區的感覺正常;部分阻滯:患者會陰處麻木,但是針刺存在痛感;完全阻滯:患者會陰處麻木,且針刺沒有痛感。經Bromage評分相關規則以及針刺法確定運動阻滯情況,O分:患者運動完全自由,不存在運動阻滯;1分:踝關節、膝關節無法伸直但能彎曲;2分:踝關節可彎曲但膝關節無法彎曲;3分:踝關節、膝關節均無法彎曲。
1.5統計學分析經SPSS22.0軟件分析數據,經(π±s)表示麻醉情況、運動阻滯評分,行t檢驗,經(%)表示阻滯平面范圍變化情況,行X2檢驗,P低于0.05時,組間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1總結麻醉情況甲組的麻醉藥物劑量、麻醉所用時間都少于乙組,差異顯著(t=13.499、16.683,P=0.000)。詳見表1。

2.2總結阻滯平面的范圍變化情況甲組的阻滯平面范圍大于乙組,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2。

2.3總結運動阻滯情況甲組的運動阻滯評分低于乙組,差異顯著(t=16.362,P=0.000)。詳見表3。


腰麻聯合硬膜外麻醉屬于下肢手術最先進的一種麻醉方法,其簡單、易控,醫生可及時控制藥物使用的情況。腰麻聯合硬膜外麻醉可提高阻滯平面的機制是:注入局麻藥后,藥物通過硬膜上小孔而逐漸滲入到蛛網膜下腔,而升高阻滯平面;硬膜外注射藥物可出現容量效應,而擠壓硬膜囊,使腦中局麻進一步向頭側面移動。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硬膜外腔注等量麻醉藥物時,甲組患者的麻醉效果大都能滿足下肢手術的需要,乙組患者恰恰相反。通過研究總結:在硬膜外注麻醉藥物后,藥物經外腔擴散而擴大麻醉范圍的同時,還有少量藥物可通過小孔而進入到蛛網腔,從而引起機體蛛網膜下腔阻滯,而且藥物作用范圍的擴大而加深藥物阻滯效應,可在更下段胸腰骶段出現阻滯效應。所以說:在下肢手術中腰麻聯合硬膜外麻醉可通過雙重阻滯作用使阻滯平面升高,而節約麻醉時間,提高麻醉效果。
總之,同腰麻相比,腰麻聯合硬膜外麻醉可明顯縮短患者治療時間、減少麻醉藥物使用劑量,并有效提高阻滯平面,而且術后患者的運動阻滯情況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