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育圣
【關鍵詞】腹腔鏡經腹膜前間隙無張力修補術;無張力疝修補術;成人疝氣;價值分析
腹股溝疝屬于臨床上相對常見的腹外疝,其發病機制主要為機體腹股溝區發生缺損狀況,腹腔內臟器經由此區域逐漸向體表靠近,形成突起,演變為疝。如果患者在病癥發展初期未獲得及時有效的診治處理,病癥則極有可能蔓延,腫塊體積不斷擴張,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運動功能均有一定妨礙作用,嚴重干擾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次研究將重點分析在成人疝氣診治過程中采取腹腔鏡經腹膜前間隙無張力修補術與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方式的臨床應用價值。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抽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于我院開展成人疝氣相關診治操作的68例患者為研究樣本,隨機分為參照組與觀察組,兩組例數均為34例。參照組男女例數之比18:16,年齡21~71歲,平均(51.34±2.19)歲,觀察組男女例數之比19:15,年齡20~71歲,平均(52.23±2.54)歲。
1.2治療方法參照組作無張力疝修補術處理,手術操作開始前,應對患者作麻醉處理,方式為硬膜外麻醉,切口定位為腹股溝韌帶外環至內環投影位置,對腹外斜肌腱膜作切開操作隨后促使疝囊處于游離態,并作高位結扎操作,向內環口填充圓錐形補片并作加固處理,在腹橫筋膜與精索間安置平補片,確保內環小孔的松適度,以便精索通過,對恥骨結節、補片作加固處理,將精索放回后對腹外斜肌鍵膜作縫合處理,閉合切口。觀察組作腹腔鏡經腹膜前間隙無張力修補術處理,手術操作開始前,應對患者作麻醉處理,方式為全身麻醉。隨后作穿刺處理,穿刺位置選擇臍孔處,創建人工氣腹,并將氣腹壓維持在13mmHg水平,將腹腔鏡、套針管放入,實施雙側腹股溝檢測,以便判斷疝的種類,同時需注意是否存在隱匿性疝。借助于腹腔鏡實施穿刺處理,穿刺位置為與雙側鎖骨中線平行的臍交叉位置,穿刺孔長度為5mm,放置套針管后于疝囊頸上部位置處借助電剪刀切開腹膜,促使內環部位的腹膜瓣變為游離態,經由腹膜將疝囊打開,對依附于精索血管、輸精管的疝囊作剝離處理,隨后腹壁化精索。充分暴露腹壁下動脈、輸精管、恥骨結節、精索等,通過穿刺孔安置補片,將恥骨肌孔作遮蓋處理,借助蛋白膠加固補片后縫合腹膜,待CO2排盡后對穿刺孔作縫合處理。
1.3觀察指標記錄、對比兩組臨床診治結局。臨床相關表征包含在院診治時長、術中出血量、床下活動時長等。并發癥包含性腺受損、皮下積液、陰囊血腫等。
1.4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采用相對數描述,X2檢驗分析相關數據之間的差異性。
2.1兩組臨床相關表征表現比較

2.2兩組并發癥存在情況比較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腹股溝疝病癥群體的基數也隨之增長,且增長率表現出明顯的擴張趨勢,在所有腹外疝病癥中占比超九成,是一種對人們正常生活及生活質量均有嚴重威脅性的病癥。目前臨床上最為常見的治療措施便是無張力修補術,補片材料選取人工生物材料,實現腹股溝后壁的有效增強,同時盡可能減低術中相關處理對機體解剖結構、正常細胞組中造成的損害,能在一定程度上削減患者術后的痛覺感。無張力修補術在腹股溝疝病癥的緩解方面確實有著不可置疑的療效,但其術后通常伴隨不同程度的并發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患者的預后結局。相關研究表明,對腹股溝疝患者在其手術處理時選用腹腔鏡經腹膜前間隙無張力修補術方式所獲得的臨床結局更讓人滿意,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生活質量均有顯著的改善作用,極大限度上削弱了術后并發癥存在的可能性,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安全保障。
綜上所述,在對成人疝氣病癥患者開展臨床診治措施時,選用腹腔鏡經腹膜前間隙無張力修補術方式獲得的臨床結局更讓人滿意,極大程度上削弱術后并發癥存在的可能性,有助于提升患者病癥的痊愈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