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娜
【關鍵詞】兒童頜面部;狗咬傷;護理要點
近年來人們被犬類等動物咬傷事件發(fā)生率明顯增漲,其中頜面部為最容易咬傷部位,以狗咬傷最常見;頜面部在人體中屬于充分暴露外界的部位,解剖結構較特殊,若發(fā)生意外事故極大概率出現損傷,損傷嚴重者還將伴有程度不一危急癥狀,常見為窒息、血腫、組織壞死、頜面部骨折、顱腦損傷等。據文獻報道狗咬傷患者中多為兒童,主要由于兒童容易無意識接近狗,且自我保護能力差,但因兒童年齡較小,身體器官發(fā)育程度較低,且器官組織稚嫩,一旦被咬傷,嚴重程度遠高于成人。此次研究針對我中心2018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6例頜面部狗咬傷患兒實施積極有效護理干預,同時對護理要點進行相應分析,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研究對象為我中心2018年1月~2019年2月接收的6例頜面部狗咬傷患兒,男童4例,女童2例,患兒年齡1~8歲;其中4例為自家寵物狗咬傷,2例野狗咬傷;咬傷部位含頰部2例,上唇1例,下唇1例,鼻部、顴骨、下頜聯合部位損傷2例,咬傷部位均為組織撕裂,無組織缺損;就診時間為受傷30~60min。
1.2傷口處置接診后立即按國家衛(wèi)計委印發(fā)的《狂犬病暴露預防處置工作規(guī)范》對患兒傷口進行沖洗機消毒,根據傷口實際情況決定是否縫合。此次研究中6例患兒中2例傷口撕裂程度較嚴重,予以清創(chuàng)縫合,4例切底清創(chuàng)后采取暴露療法。考慮到狗咬傷傷口邊緣不整齊,縫合時還需盡量滿足面部美觀。常規(guī)注射人狂犬免疫蛋白、狂犬疫苗、破傷風抗毒素。
1.3結果患兒急診均留觀1~3d,病情穩(wěn)定后出院。出院后定期接種狂犬疫苗,6例患兒均未見傷口感染及狂犬病發(fā)生。
2.1心理護理面對突然受到的傷害和疼痛,患兒通常表現為哭鬧、極度恐懼,治療及護理配合度差。入院后護士可將患兒及其家屬安排在相對安靜的環(huán)境,避免陌生人打擾,醫(yī)護人員對待患兒態(tài)度和藹、聲音柔和、多與患兒進行情感交流,同時給予患兒年齡段玩具、為其講故事,增加患兒安全感及轉移其自身對傷口疼痛的注意力,讓其減輕陌生感逐漸適應醫(yī)院環(huán)境;告知家屬目前患兒的病情及后續(xù)需要做的事情,請家屬配合,并告訴家屬我們會盡力做好,解除家屬疑慮使其放心。
2.2創(chuàng)面護理先用壓力流動清水對傷口及其周圍進行沖洗,再用20%肥皂水沖洗傷口,二者交替,至少15min;后用生理鹽水清洗傷口,用無菌脫脂棉吸盡傷口處殘留液,避免肥皂水殘留在內。此外,考慮到患兒傷口部位特殊,沖洗時為避免累及眼耳口鼻,需用毛巾覆蓋緊要部位。年齡較小患兒在進行沖洗時為避免配合較差,建議由父母轉移患兒注意力;徹底沖洗后用2%—3%碘酒消毒傷口。
2.3人狂犬疫苗蛋白、狂犬疫苗注射人狂犬疫苗蛋白按20IU/kg計算使用量,藥液浸潤傷口為準,若常規(guī)劑量不滿足浸潤傷口可用生理鹽水適當稀釋(不超過原劑量3倍)。一般情況下人狂犬疫苗蛋白次用浸潤注射方式,但患兒傷口在頜面部,其血管神經極其豐富,所以采用lml注射器將藥液滴入傷口。滴藥時患兒取仰臥位,家屬站于其頭位,雙手保護頭部避免患兒左右轉動,用去除針頭的注射器對準患兒傷口滴入藥液,過程中避免藥液流入口中,每次滴入0.1ml,若藥液流出或未滴入傷口則補滴,直至浸潤傷口,滴完保持此體位10min。狂群疫苗在受傷當天接種兩針。
2.4病情觀察注意患兒接種疫苗后有無不良反應,大腿外側局部皮膚有無紅腫、硬結,患兒有無發(fā)熱、惡心嘔吐、全身乏力、皮疹等現象;密切觀察患兒生命體征,傷口情況,若傷口滲血、滲液需及時處理;口唇傷口影響患兒進食,需關注患兒進食情況,發(fā)現不適情況應予以適當指導。
2.5健康指導(1)健康飲食指導:告知患兒家屬飲食需清淡、營養(yǎng)豐富、刺激性小,減少對傷口的刺激及涎瘺等情況發(fā)生,預防傷口感染。接種狂犬疫苗期間避免接觸或進食可導致過敏性食物。2)傷口健康指導:改制患兒家屬注意傷口的保護,未愈期間盡量轉移患兒注意力,予以患兒更多陪伴,入睡前將患兒雙手套上合適大小的棉襪,避免不自覺抓撓;若傷口出現明顯滲液、腫脹情況應及時到院就診。因傷口在頜面部,影響美觀,拆線后指導家屬進行康復期整形治療,以此淡化瘢痕減輕畸形。
2.6預防接種知道患兒家屬堅持在7、21(28d)天接種狂犬疫苗,對還處于計劃免疫接種期的患兒可與其他預防接種—起進行,但優(yōu)先接種狂犬疫苗。告知家長狂犬病相關知識,注意觀察患兒情況,若患兒出現恐水、恐風、抽搐、高熱等異常情況應及時復查。
頜面部狗咬傷若處理不及時或不合理處理極易導致顱內感染,提升狂犬病發(fā)生率。此次研究中6例患兒傷口均恢復良好,無其他癥狀發(fā)生。筆者認為早期及時有效的治療及護理最為關鍵,病情觀察與健康指導為基礎,護理人員充分掌握狗咬傷處理原則,正確認識傷后并發(fā)癥,才能針對性進行護理工作,以此促進病情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