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秀兵
【關鍵詞】植入式靜脈輸液港;維護;并發癥;護理
(一)適應癥需長期或輸液治療患者;需反復輸血或血制品或采血的患者;化療藥物及需從中心靜脈給藥的特殊藥物的輸注;造影劑的推注。
(二)禁忌癥任何疑似或確診感染,菌血癥或敗血癥的患者;患者的體質外形與植入式輸液港的尺寸不匹配;患者對輸液港的材料有過敏反應;有嚴重肺栓塞疾病患者;凝血功能障礙者。
(三)IVAP的植入方法醫生在導管室通過局麻的方式進行植入。選擇頸內靜脈或鎖骨下靜脈,并在導絲的指引下,將導管放入靜脈血管,導管頭端的最佳位置為上腔靜脈與右心房交界處。將輸液座植入皮下0.5~1.5cm,部位一般選擇胸壁或鎖骨下窩,建立皮下隧道和皮袋固定輸液座。最后將導管與輸液座連接,完成操作。
(一)IVAP的使用方法IVAP植入后,需使用專用的無損傷針穿刺注射座進行注射或連接輸液裝置進行靜脈治療。護士操作前備齊所需物品在無菌托盤內,評估輸液港位置,檢查植入側上肢活動情況,有無紅腫、疼痛等癥狀。無菌穿刺,穿刺后抽回血,確認針頭在輸液港內及導管是否通暢,用20ml生理鹽水脈沖方式沖管,然后接肝素帽,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若抽不到回血,應檢查穿刺部位,調整針頭位置或重新插入。
(二)IVAP的維護由于手術部位可能發生出血、水腫等情況,輸液港植入后需24h后觀察無相關并發癥方可使用。為預防藥液滲漏,每次使用IVAP前必須抽回血確認針頭和導管的位置。輸注后均需使用肝素或生理鹽水進行脈沖式正壓封管,當封管液余下約0.5ml時,注意邊推注邊退出針頭或夾閉輸液管,避免血塊形成和導管堵塞。每周更換無損傷針1次。出院或長期不使用IVAP時每4~6周維護一次,告知患者避免胸肩部劇烈活動以防導管移位,若局部出現紅腫、疼痛或積膿等癥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一)術前護理使用前要做好病人及家屬的心理護理,講解置管的目的、費用、優點、使用注意事項、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預防措施,幫助患者掌握輸液港的自我護理技巧,在征得同意后讓已接受過此項技術的患者現場展示,解除患者的顧慮。術前常規檢查血常規、出凝血時間、肝腎功能、心電圖、胸部x線片。病人及家屬簽手術同意書、自費協議書。
(二)術中護理在植入過程中,護士應指導患者進行穿刺時的配合。避免說話、咳嗽、上肢活動,以免影響穿刺位置的確定。同時注意觀察患者呼吸情況,詢問患者的感覺,了解有無胸悶、疼痛等不適。
(三)術后護理操作完畢,觀察患者生命體征。仔細檢查穿刺部位,行放射檢查確認導管位置,了解導管位置及器材有無扭轉或損耗。切口按照標準程序進行消毒和包蓋。應保持穿刺點的無菌,輸液時注意觀察局部有無滲漏。術后兩周內,可產生疼痛及患側肢體腫脹等不適。術后3天內切口及注射座周圍感覺疼痛屬正常現象。若出現頸部及患側肢體腫脹,臥床時將患肢抬高。若出現切口出血、滲液及傷口愈合不良,應及時更換敷料,出現切口疼痛、敷料滲血、松脫等情況,應立即告知護理人員。對切口愈合不良者,應延長拆線時間,每3天換藥1次。
(一)感染皮膚消毒或導管沖洗不徹底是導致感染發生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現為輸液港局部皮膚出現紅腫熱痛及功能障礙。因此嚴格皮膚消毒,在進行無損碟翼針穿刺時,通常采用酒精棉球由內向外環形消毒局部皮膚,范圍大于10cm×12cm,再用聚維酮碘溶液反復消毒3次,可減少感染的發生。局部感染后,予碘伏消毒,無菌碘伏紗布覆蓋穿點,持續換藥3天。全身感染時應另全身抗感染,提高免疫力治療。
(二)管道堵塞管道堵塞是最常見的并發癥。由藥物濃度過高、胃腸外營養液或沖管封管不徹底而導致。合理安排輸液順序,在輸注高粘滯性或者刺激性藥物前后,均應及時用生理鹽水進行脈沖式沖管。在封管時采用正確的正壓沖管技術。出現堵塞時,可指導患者深呼吸,改變體位,協助平臥位,予20ml生理鹽水脈沖沖管后,查看管道是否恢復通暢。若仍然堵塞,經血管造影確定導管走向及頭端位置正確后,予5ml肝素生理鹽水(50U/m1)注入注射座內,保留1小時使藥槽的藥物或血凝塊溶解,然后再用20ml注射器回抽。
(三)血栓形成植入的導管造成一定程度的血管創傷;某些化療藥物可破壞血管內皮;導管在靜脈內的摩擦等都是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現為輸液速度明顯減慢,穿刺部位出現紅腫和肩部、胸骨后的疼痛,有的病人會發熱。預防血栓的主要措施為遵醫囑進行溶栓治療,做好心理護理。如果溶栓效果不良、血栓癥狀不斷加重,必須拔除輸液港。
綜上所述,植入式靜脈輸液港克服了普通留置針不能長期留置的缺點,較好地解決了傳統外周靜脈輸液對患者日常活動的限制,減輕了反復穿刺的痛苦,并能彌補PICC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