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
【關鍵詞】優質護理;肺癌;護理
肺癌疾病為臨床常見腫瘤疾病,好見于中老年患者,臨床預后較差,需輔以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逆轉疾病對機體的繼發性損傷,促使疾病轉歸。隨著臨床護理模式不斷優化,優質護理干預得以推廣應用,本研究旨在分析優質護理于肺癌護理中的應用效果,于筆者醫院開展前瞻性平行比對。
1.1一般資料本課題收集76例肺癌患者作為平行比對對象,所選患者均為2017年6月到2019年6月胂瘤內科收治的住院部患者,將76例肺癌患者依據隨機數字均分2組,對照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齡44歲~79歲,中位年齡(55.36±2.07)歲,研究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齡41歲~78歲,中位年齡(53.27±1.99)歲,就2組患者基線資料行統計學客觀比對,提示差異均衡,可于后續開展數據分析(P>0.05)。
納入標準:(1)76例客觀對象均滿足腫瘤學科對肺癌的診斷依據,患者經術中病理確診;(2)本研究的實施經由患者、家屬、倫理會授權實施。排除標準:(1)預計生存時間不滿1個月的患者;(2)不同意參與研究分析的患者;(3)精神狀況異常。
1.2方法本課題對照組患者沿用常規護理干預,依據腫瘤內科護理規章實施護理指導,包括病房監管、藥物指導、病情監護、基礎教育等常規干預舉措;研究組患者開展優質護理干預,結合患者具體病情,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指導舉措:(1)入院評估:患者入院時,護理人員借助病情監護量表對患者既往史、現病史、藥物過敏史、家族史、受教育程度等相關情況開展系統化的問詢,加強對患者基礎病情的了解;(2)開展分階段健康宣教:護理人員由患者入院時開展環境教育及病房教育,告知患者治療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針對典型成功案例進行分享,提高診治依從健;于治療期間,針對疾病轉歸情況對患者進行講解,幫助患者樹立健康信心;加強出院健康指導,提高患者自護能力;(3)心肺功能訓練干預:考慮患者疾病因素,針對性開展心肺功能訓練,指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及深呼吸,改善診治舒適度;(4)并發癥預防干預:針對臨床的心血管并發癥及呼吸系統并發癥,給予患者膳食干預,提高患者機體抵抗力;開展預見性護理干預,確保患者呼吸道通暢;加強對患者血糖指標的把控,控制機體生命體征。
1.3評價標準(1)研究借助生活質量評估量表作為研究評價依據,針對患者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及物質功能開展比對。(2)統計比對兩組患者不同護理引導下常見不良反應情況。
1.4統計學分析統計學軟件SPSS23.0版本進行所得數據客觀分析,P<0.05作為統計學差異基礎表達。
2.1不同護理方案對患者生活質量影響分析研究組通過優質護理干預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評分,提示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兩種護理方案干預下不良反應情況比對研究組通過優質護理干預繼發肺感染1例,心律失常1例,發生率5.26%,對照組通過常規護理干預繼發呼吸衰竭1例,鉀肺感染4例,繼發心律失常1例,繼發其他1例,發生率23.68%,提示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肺癌病情較為危重,臨床于肺癌治療繼發不良反應的幾率較高,臨床常見肺癌并發癥包括肺部感染、呼吸功能衰竭、支氣管胸膜簍、心律失常等,增加臨床治療難度。
隨著臨床醫療要求不斷提高,臨床護理通過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充分考慮患者的個人護理需求,體現護理體系的全面性、連續性及系統性,引入新型的護理理念,堅持護理模式全面可持續性發展,滿足患者多方位的需求,旨在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構建良好的醫患關系。優質護理模式作為臨床新型的護理干預措施,堅持人文關懷護理理念,積極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將被動護理轉為主動護理干預,主動詢司患者護理需求;在專科護理的基礎上聯動對患者心理及生活護理干預,擴張護理維度,全面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同時,優質護理干預利于促進病情轉歸,確保診治順利實施,降低診治期間不良反應,提高臨床診治安全性及有效性,臨床開展應用價值較高。
本研究表明,研究組通過優質護理干預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評分,提示差異顯著(P<0.05);研究組通過優質護理干預繼發肺感染1例,心律失常1例,發生率5.26%,對照組通過常規護理干預繼發呼吸衰竭1例,鉀肺感染4例,繼發心律失常1例,繼發其他1例,發生率23.68%,提示差異顯著(P<0.05)。
綜上,于肺癌患者護理中開展優質護理,于患者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生理功能及物質功能等生活質量維度有益,降低不良反應,臨床應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