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婷
【關鍵詞】骨科護理;預見性護理干預;臨床應用效果
骨科是我國醫療機構中最常見的科室之一,骨科患者需要針對性護理才能保證護理效果,優化患者診療活動后的生活質量,為骨科患者盡快康復打好基礎,骨科護理工作需要針對患者具體情況進行各種護理問題預估,并在護理服務中有針對性地對這些護理風險進行防控,以便優化護理服務對患者的作用。
1.1研究資料本次研究選用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之間在我院骨科就診的100例患者,將其隨機平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各50例患者,其中觀察組男性患者為3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31~78歲,平均年齡(57.2±2.0)歲;常規組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齡30~76歲,平均年齡(57.0±2.3)歲。不同組患者一般資料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試驗方法針對對照組骨科患者采取常規護理措施,而預見組骨科患者則在開展常規護理的前提下做好如下預見性護理措施:其一是強化巡視工作力度,骨科護理人員首先要對骨科患者具體情況以及可能在護理與康復活動中發生的不安全風險有所了解,并能夠根據相應安全風險采取措施進行預防,提升護理工作的預見性。骨科護理人員還應強化巡視效力,增加骨科病房巡視次數,針對骨科各名患者的病情進行針對性問題觀察,以便早起發現風險問題。其二針對骨科患者采取對癥預見性護理模式。骨科護理人員應積極關注骨科患者在診療活動中是否出現泌尿系統感染以及褥瘡等情況,并對這些并發癥進行有效的預見護理工作,在與骨科患者及家屬交流時對其飲食需求進行交代,盡量要求骨科患者采取高維生素及高纖維飲食模式,以防長期臥床導致骨科患者出現便秘,同時還應提醒骨科患者多飲水。骨科手術后還應協助患者翻身,減少褥瘡發生幾率,同時還要協助骨科患者下床活動,防止骨科患者發生靜脈血栓等并發癥。其三要幫助骨科患者進行早期運動練習,因為骨科患者在受傷后部分肢體無法正?;顒?,在運動中容易出現痙攣,骨科護理人員要根據骨科患者情況對其進行早期運動練習指導,協助骨科病患進行患側肢體功能康復訓練,從而提升患者患側肢體上的血液循環效果。其四,根據骨科病息情況進行預見性心理護理工作。由于骨科患者發病多因為意外,其心理創傷也較大,在護理工作中應做好骨科患者心理狀態評估,通過引導式交流了解骨科病患的內心疑慮,并積極對其醫療方面的問題進行解答,如果患者本身對骨科疾病存在恐慌心態,還要結合診療活動效果對患者進行心理撫慰,同時對患者講解骨科診療工作的步驟及效果,提升骨科病患的康復信心,同時也能夠拉近骨科病患與醫護人員的心理距離,提高骨科患者在診療活動當中的配合程度。其五,還應積極提升日常護理工作的預見性,要保證骨科病房環境清潔,空氣流通較好,并且要對骨科設備以及床褥等設施進行全面消毒,以防骨科患者出現感染問題。在骨科護理工作中還應積極提升骨科病患的所需設施使用效果,針對老化設施進行報修。其六,針對骨科并發癥問題采取預見護理措施,對于褥瘡,骨科護理人員應制定患者翻身時間表,保證骨科患者都能夠在合理的姿勢下修養,同時還應積極做好骨科病床清潔工作。而針對感染并發癥,骨科護理人員要做好病房消毒執行工作,并指導骨科患者科學排痰,在骨科護理中叮囑患者注意排尿,防止出現泌尿系統感染問題。而對于靜脈血栓進行預防則要求骨科護理人員做好骨科病患病情總結,根據患者情況幫助病患進行康復鍛煉,并針對骨科患者進行肢體按摩等護理服務,加快骨科患者患病肢體的血液循環,盡量避免血栓形成。
1.3統計學處理本研究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預見組和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詳見附表。

在骨科護理工作中,并發癥及各種不安全因素較多,因此應采取預見性護理模式,它是一種采用超前思維對骨科病患可能遇到的護理問題進行預見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控制的護理模式。在骨科護理工作中采用預見性護理模式能夠有效降低其并發癥問題,改善骨科患者康復情況。由于預見性護理工作模式融合骨科護理工作時能夠針對骨科患者潛在并發癥危險因素進行控制,因此能夠有效降低骨科術后并發癥發生的幾率,同時也能夠有效防止骨科護理工作風險的出現。在本次研究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預見組骨科患者比對照組出現骨科并發癥的幾率要低得多。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在骨科護理工作中融入預見護理模式能夠有效防止骨科并發癥發生,同時能夠拉近骨科護患距離,有效優化骨科護理工作認可度。
總之,在骨科患者的護理工作中比對其可能發生的病情發展情況以及護理風險進行預估,并能夠采取措施提升護理服務的針對性,有效保證骨科患者接受骨科護理服務的效果,骨科護理工作融入預見性護理理念還學積極提升護理服務的細節性,完善護理工作流程,為骨科護理效果優化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