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維芬
【關鍵詞】少腹逐瘀湯;子宮內膜異位癥;寒凝血瘀型;痛經
子宮內膜異位癥(Endometriosis,EMT):是臨床上常見婦科疾病之一,臨床表現以進行性痛經、不孕、盆腔粘連等為主要臨床癥狀,其中進行性痛經是其最常見臨床表現,且近年來發病率逐年升高。筆者在臨床中運用少腹逐瘀湯加減治療EMT痛經,臨床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本次研究選取40例患者均來自我院婦科門診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的門診患者,隨機將40例患者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20例。40例患者中年齡最小為21歲,最大為43歲,平均30歲。病程最長13年,最短6個月,平均6年。其中試驗組患者平均(32.31±11.05)歲,對照組患者平均(33.24±11.20)歲。試驗組病程平均(10.53±3.42)年,對照組病程平均(9.94±2.73)年。兩組在平均年齡和平均病程方面,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診斷標準
1.2.1西醫診斷標準: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子宮內膜異位癥協作組制定的《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與治療規范》。
1.2.2中醫診斷標準:寒凝血瘀型盆腔子宮內膜異位參照《中醫新藥治療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993年版)制定。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主癥:經前下腹隱痛,經行疼痛加劇,得溫則減。伴隨癥狀:①形寒肢冷;②月經推遲、量少、色暗或夾血塊;③帶下量多、色白,大便稀;④舌暗紅或邊尖有痕斑點,苔薄白或膩;⑤脈弦或沉緊。其中主癥必須具備,且伴隨癥狀①及②至⑤其中1項。
1.3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者;②年齡在20歲到45歲患者;③月經規律正常者;④近期未服用其他激素類藥物者;⑤經本院倫理會通過,且患者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
1.4排除標準①不符合上述納入標準者;②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等嚴重疾病者;③生殖器官發育異常者;合并有子宮肌瘤、盆腔惡性腫瘤等;④處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的女性患者。
1.5剔除及脫落標準①患者依從性較差,且不能按照規定服用藥物者;②在治療過程中,因患者自身原因退出研究者。
1.6治療方法對照組:對照組20例患者予以布洛芬緩釋膠囊治療。口服,成人一次1粒,早晚飯后各一次,于經行前一周開始服藥,連續服用3個月經周期。
試驗組:試驗組20例患者予以中藥湯劑少腹逐瘀湯口服,中藥組成:當歸、川芎各10g,延胡索12g,蒲黃、五靈脂各10g,干姜、肉桂各3g,小茴香6g,赤白芍各10g,炙甘草6g。(中草藥均來自于本院中藥房)。若伴有腹脹,加入青皮、枳殼;若伴有乳脹,加入郁金、佛手;若小腹冷痛加重,加入艾葉等,根據不同伴隨癥狀隨癥加減。水煎煮,每日1劑,飯后半小時聞服。服藥時間為經行前一周至經行結束,連續服用3個月經周期。
1.7評價指標①比較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評分(VAS評分法)。②治療前后兩組中醫證候評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所有癥狀均分為無、輕、中、重4級,主癥分別為0、2、4、6分,次癥分別為0、1、2、3分。③中醫證候療效評分:療效指數(N)=[(療前積分—療后積分)/療前積分]×100%。痊愈:N≥90%;顯效:70%≤N<90%;有效:30%≤N<70%;無效:N<30‰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病例數)/總病例數]×100%④實驗室生化指標:包括CA-125及PGE2。
1.8統計學方法本研究采用的是SPSS22.0進行統計學分析。以(π±s)表示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程度比較由表1可知,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均較治療前減低,且治實驗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由表2可知,治療后,兩組患者中醫證候評分均較治療前減低,且實驗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療效比較由表3可知,治療3個月經周期后,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0.00%優于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A-125及PGE2比較由表4可知,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CA-125及PGE2均較治療前下降,且實驗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中國傳統醫學中并無EMT的明確論述,可將其歸屬“經行腹痛”“癥瘕”“不孕”等范疇,其病機離不開“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的虛實二端。本次研究選取的患者為寒凝血瘀型EMT痛經,屬于“不通則痛”范疇。中醫學認為“瘀血阻滯胞宮、沖任”是EMT發生的基本病機,經期、產后胞絡空虛或感受寒邪等病因可導致寒凝血瘀,阻滯胞宮、沖任而發本病。EMT病灶可以呈周期性的增生、腫脹或者組織粘連等反復變化,這與中醫理論的“離經之血”不謀而合。
本次研究采用少腹逐瘀湯加減為實驗組方劑,此方出自《醫林改錯》。全方由小茴香、干姜、元胡、沒藥、當歸、川芎、官桂、赤芍、蒲黃、靈脂等藥物組成。該方具有溫經散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臨床作用,在治療宮內膜異位癥時常常可以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研究證實,給凝血瘀型Ems模型大鼠應用少腹逐瘀湯治療,可以改善這些大鼠的全血粘度及血漿粘度,同時還可以改善TT、APTT等實驗室指標,可以很好的改善大鼠的血瘀情況。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具備補而不滯,活血不破的優點,另研究發現,當歸揮發油可以通過對抗腎上腺素腦垂體后葉素來達到對子宮興奮作用的目的。川芎活血祛瘀,行氣止痛,且川芎提取物(川芎嗪)可以通過阻止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等,來優化盆腔環境。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散瘀止痛,其提取物TPG是其主要有效成分,此成分可降低血小板及紅細胞的聚集,降低全血粘度及血漿粘度,從而減少血栓的形成。肉桂功效散寒止痛、溫經通脈,動物研究發現,肉桂揮發油成分可抑制離體小鼠的子宮收縮,與其散寒之痛作用相吻合。延胡索功效活血散瘀、理氣止痛,其主要成分為延胡索總堿,張先洪等發現,醋制延胡索止痛效果最強,酒炙延胡索抗炎效果好。小茴香功效溫腎散寒、驅寒止痛,研究表明,小茴香揮發油可抑制對醋酸引起的小鼠扭體反應,因此小茴香揮發油具有緩解疼痛和抗炎的作用。干姜的功效為溫中散寒、溫肺化飲,王夢等發現干姜有很好的抗炎和鎮痛作用。沒藥功效活血止痛、散血祛瘀,是痛經閉經的常用藥,研究證實㈣,沒藥水提取物及揮發油具有明顯抑制血小板凝集作用,且沒藥還可以通過倍半萜成分、莪術烯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發揮鎮痛活性作用。蒲黃主要功效為活血化瘀,藥理實驗表明,生蒲黃及蒲黃炭粉能縮短血瘀大鼠活化APTT,降低FIB。五靈脂具有活血化瘀止痛之功,研究結果表明,該藥提取物能顯著改善急性血瘀大鼠的全血黏度、紅細胞壓積等指標,發揮通利血脈的作用。
綜上所述,少腹逐瘀湯治療寒凝血瘀型EMT痛經可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及中醫證候,可明顯緩解疼痛,也明顯改善CA-125及PGE2等實驗室指標,對比優于對照組,具有療效顯著,副作用少,安全性高等優點,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