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云霞 張鑫靈
【關鍵詞】互聯網+護理服務,網約護士,安全,制度
1.1互聯網+護理服務2019年1月22日,國家衛健委下發《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于展“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確定了北京市等六省市作為“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省份。2月12日國家衛健委正式發布《關于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的通知》及試點方案。4月30日浙江省衛健委發布了《浙江省“互聯網+護理服務”工作實施方案(試行)》通知。“互聯網+護理服務”依托互聯網平臺的注冊護士,為患者或健康人提供護理相關服務。主要包括兩類服務:一是“線上申請、線下服務”,為患者提供護理服務;二是互聯網護理專科門診,為老年病、慢性病、特殊疾病患者或孕產婦等健康人群提供醫療行為相關護理指導和護理健康咨詢等服務。
1.2網約護士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2.4億,占總人口17.3%。慢性病老年患者1.5億,占老年人總數65%;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近4000萬。失能、高齡、空巢老人的增多,使得很多帶病生存的老年人對上門護理服務需求激增。同時隨著“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推行,產生了“網約護士”。
幾年前就出現多個網約護士平臺,如醫護到家、u護、金牌護士等。但規范不夠,存在諸多問題與爭議。而今的“網約護士”是市場需求的產物,也是互聯網經濟下的必然產物。
本文以浙江省杭州市某醫院93名護士就“網約護士”相關問題展開調研。其中男護3人,女護90人;護士47人,護師28人,主管護師16人,副主任護師2人;行業職齡≥10年21人,6~9年14人,3~5年36人,≤2年22人。
2.1護士如何看“網約護士”本調研結果顯示:84%護士只聽說過,但并不了解;9.7%護士沒有聽說過;只有6.3%的較了解。對“網約護士”的出發點:91.4%服務方便行動不便的患者;86%提高高齡和失能老人的生活質量;63%為了實現個人價值、增加個人收入。“網約護士”的可提供服務內容顯示:94.6%可提供基礎護理(包括靜脈輸液、肌內注射、霧化吸入等);77.4%可提供專科護理(PICC維護、造口護理、壓瘡護理等);68%可提供檢驗服務(檢驗項目上門采血等);38.7%可提供母嬰護理(孕期圍保、產后護理、新生兒保健等)。
2.2護士的顧慮醫院護士有85%愿意注冊“網約護士”,15%不愿意。而護士的顧慮包括“網絡預約存在安全風險”(84%)、“工作繁忙,精力有限”(78.5%)、“面對多方面挑戰,壓力大”(63.4%)、“不了解途徑”、“交通費用高、耗時長”(51.6%)、“護士短缺”(45.2%)、“單位不同意”(28%)。
“網約護士”的關鍵問題是安全問題,57%擔心護患雙方的安全。需更為詳細、具體、可行的制度“護航”。調研結果顯示93.5%護士需要護理管理相應的制度保障其安全及權益。
2.3醫療垃圾處理垃圾分類關乎民生,醫療垃圾亦不可小視。經調研,醫療垃圾處理方式包括:自備醫療垃圾手提箱(80.6%)、自備醫療垃圾袋(62.3%)、護士帶走處理(39.8%)、用戶處理(4.3%)。
3.1加大宣傳,支持護k"多點”執業調研結果表明,大部分護士愿意做“網約護士”。有專家認為,應逐步、謹慎放開護士多點執業,將“網約護士”納入衛生行政部門監管。以“醫護到家”為例,據統計目前該平臺注冊護士約為3萬余名,利用工作以外的碎片時間兼職,且獲得更多收入,積極性也較高。

3.2建立健全相應制度在推廣“網約護士”的過程,對于護士、醫療機構及網絡平臺各自承擔的責任應明確,有一些需要進一步予以界定。但建立健全相應的制度勢在必行。
3.3保障護患雙方安全可通過采集身份信息或人臉識別系統、安裝一鍵報警裝置、安裝手機定位追蹤系統、配備工作記錄儀達等相關安全保障措施有效保障護患雙方安全。
3.4制定合理的收費標準有調查稱,護士上門服務的費用要比醫院門診高出不少,一般相當于醫院價格的5至8倍。“網約護士”的收費可參照當地醫療服務收費標準,根據護理的項目確定相對合理的收費區間。
“網約護士”在推廣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有待解決和完善。需要加大對此新型服務模式的推廣,建立健全各項制度,界定服務、收費等標準,保障護患雙方的安全及權益,最終推動“網約護士”新型護理服務模式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