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妍 席華星
【關鍵詞】醫療廢物管理;分類監督
醫療廢物是一種危害極大的特殊廢物,如果被隨意丟棄或處理,其中含有的傳染性物質、有毒有害性物質等必然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給群眾身體健康、生命安全和生存環境帶來巨大威脅。按照《醫療廢物分類目錄》將醫療廢物分為五類,感染性廢物、病理性廢物、損傷性廢物、藥物性廢物、化學性廢物。醫療廢物中還有大量的病菌和有害物質,如不能對其正確處理,就很容易對環境、水土、空氣造成大量污染,進而破壞原有的生態體系,對人體構成嚴重威脅。按照國家衛健委開展的醫療衛生機構傳染病防治分類監督綜合評價工作要求,對山西省2018年開展傳染病防治分類監督的2418家醫療機構進行調查分析,及時了解山西省醫療機構醫療廢物管理現狀,并對進一步強化醫療廢物的監督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1.1對象本研究選取山西省2418家醫療機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90家、一級醫療機構553家、未定級醫療機構1775家。
1.2評價項目及方法按照《醫療機構醫療廢物管理監督檢查表》要求,對二級及以上、一級和未定級醫療機構進行現場監督檢查,其中每一項規定了相應的監督檢查內容及分值,表中并設有重點項、關鍵項和合理缺項,采用標化分作為醫療衛生機構綜合評價的最終得分,評價結果分為優秀單位、合格單位、重點監督單位。評價原則為:優秀單位:標化分大于85分、關鍵項合格且本年度未因違反傳染病防治法律法規受到行政處罰;合格單位:標化分60-85分且關鍵項合格;重點監督單位:標化分小于60分或關鍵項不合格。如果重點項不合格則該項目熬體不得分;如果有合理缺項,應在總分中減掉該項分值,為應得分,即應得分=100-合理缺項分。標化后得分=(各項實際得分的總和/應得分)×100。檢查結束后,對該醫院醫療廢物管理監督檢查情況進行現場打分,現場評價。
1.3統計處理現場監督檢查工作結束后,將收集的資料統一編碼,應用Epidata建立數據庫,進行數據錄入和校驗,利用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
2.1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本次研究共選取山西省醫療機構2418家作為研究對象,其中二級以上醫療機構90家、一級醫療機構553家、未定級醫療機構1775家。
2.2山西省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綜合評價結果比較2418家醫療機構中,各類別醫療機構醫療廢物管理監督綜合評價結果二級及以上、一級、未定級合格率分別為97.78%、96.02%、91.04%(見表1)。



由表2結果可知各類醫療機構醫療廢物的分類收集、交接運送、暫存及處置登記等六個方面完成率分別進行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
3.1山西省醫療機構醫療廢物管理分類評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國家衛健委開展醫療衛生機構傳染病防治分類監督綜合評價的工作基礎上,探索高效的工作運行機制,制定了《醫療機構醫療廢物管理監督檢查表》,對醫療機構醫療廢物管理進行分類監督,并建立了科學合理的醫療機構醫療廢物管理分類監督評價體系和制度。通過開展醫療機構醫療機構醫療廢物管理分類評價和衛生監督員現場檢查,取得了很好的成效:(1)增強了醫療機構醫療廢物管理的法律意識,醫療機構上至管理層下至普通醫務人員,對醫療廢物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大大提高,不論是硬件設施配備還是軟件管理上都取得了長足發展;(2)提升了衛生監督員醫療廢物管理監督水平,通過醫療廢物衛生監督工作實踐,監督員的業務能力得到了鍛煉和強化,基礎理論水平及執法水平都大幅度提高。
3.2山西省二級醫院醫療廢物管理整體水平高于一級及未定級醫院現場監督檢查發現,醫療機構大部分能建立醫療廢物管理制度,設有專職或兼職管理人員,實行分類收集,使用專用包裝物或容器,相關培訓記錄、醫療廢物交接、運送、暫存登記較齊全,設立了醫療廢物暫存點,相關人員采取了相應的衛生防護措施。調查分析結果顯示二級醫院醫療廢物管理各項指標完成率高于一級及未定級醫院,且差別有統計學意義,說明二級醫院的醫療廢物管理水平整體高于一級醫院及未定級醫院。主要原因為與一級及未定級醫院相比,二級醫院規模相對較大,人力資源相對固定,醫務人員整體素質較高,法律意識較強,基本設施相對完善,基本可以做到專人專職。因此,需進一步加大對一級及未定級醫院醫療廢物監管力度,提升醫院的醫療廢物管理水平。
3.3山西省醫療機構醫療廢物管理監督下一步工作目標為加強對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監管,杜絕違法行為的發生,我省將啟用醫療廢物在線監督管理平臺。通過對全省醫療廢物的產生、轉運及處置過程數據進行統一采集、存儲和分析構建醫療廢物全過程監督體系,實現對全省醫療廢物的實時在線監管,有助于預防醫療廢物流失、泄露、擴散和意外事故的發生,提升醫療廢物監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