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笛
(天津職業大學,天津 300410)
特種設備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險性較大的各類設備,包括鍋爐、壓力容器、壓力管道、電梯、起重機械等。高職院校中的特種設備種類較多,牽涉到日常教學和管理等多個環節,其安全管理的有效性也因此得到廣泛重視。目前來看,我國高職院校的特種設備安全管理工作依然存在進一步優化的空間和必要,針對管理要素和加強方法進行分析,具有較為突出的現實意義。
高職院校特種設備安全管理是一大類工作的總和,具體開展過程中,主要依托明確的管理制度。如電梯檢修的間隔、實驗器材更換的要求、壓力容器檢查的項目等。管理制度形成后,其執行效果也會影響特種設備的安全管理質量,如要求每周檢查一次化學實驗用具,技術人員在執行的過程中,可能未給予足夠重視,沒有嚴格執行制度要求下所有條目的精細化測試,導致設備的漏氣、破裂等問題無法得到察覺,誘發使用過程中的安全問題。管理制度的明確和有效推行,可視作高職院校特種設備安全管理的基礎[1]。
管理標準直接影響高職院校特種設備安全管理效果。我國高職院校數目眾多,校內管理工作壓力大,為保證高職院校特種設備的安全管理成效,相關部門出具了《高校特種設備安全管理》(2018)等標準文件進行工作指導和約束,是目前較為重要的管理標準。由于影響特種設別安全性的因素較為復雜,且帶有動態變化,單純以各類文件作為框架,可能無法充分滿足實際工作需要。如在《高校特種設備安全管理》(2018)中,規定“電梯保養單位應當在維護保養中嚴格執行國家安全技術規范的要求,電梯應當至少每15 日進行一次清潔、潤滑、調整和檢查。”但如果在某一時間短電梯的工作壓力較大,頻繁進行重物搬運,其故障率也可能升高,依然以15 日為檢修間隔并不妥當[2]。
我國各地高職院校特種設備安全管理帶有一定的相似性,即普遍采用校內部門管理、部分承包管理相結合的模式,一些安全性較理想、專業要求不高的設備,由校園內人員負責管理、檢修,較為重要、檢修專業性強的特種設備,則由第三方機構負責管理。該模式的優勢在于有助于提升管理效果,降低管理成本,弊端在于部分設備出現問題后,可能難以快速得到察覺。管理模式也具有一經確定、長期應用的特點,也應設法針對現有不足進行完善。
我國國內高職院校中,特種設備安全管理方面較為理想的包括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等。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特種設備安全管理的特點之一是推行分級管理制度,各項工作由學校實驗室工作委員會負責統籌,并做歸口處理,明確所有設備的類別、老化情況和管理要點等,一一進行記錄,建立全校特種設備信息檔案。檔案建成后,再針對所有管理部門和人員進行注冊、登記,實現管理的對應。在此基礎上,由校內行政部門進行管理監督,督促相關人員做好特種設備的定期檢驗、日常維護。值得注意的是,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在《高校特種設備安全管理》(2018)等標準文件的基礎上,額外出具了符合校內要求的文件,使特種設備的管理工作能夠和校園實際需求更加契合[3]。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的特種設備安全管理更重視分散化,校方出具管理框架,之后由各個學院、部門對設備進行靈活的實際管理。如用于理工研究的各類設備、壓力容器等,由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理學院負責管理,而電梯等公用特種設備,由學校負責管理,并委托第三方進行檢修和維護,所有檢修維護工作均生成紙質檔案,對檢修內容和結果進行記錄,電梯檢修工作周期進行,工作壓力較大時(如開學季),則于投入使用前進行一次全面維護,提升其使用安全性。
國外高職院校在特種設備安全管理方面存在不同思路和方式,如德國部分高職院校,學生數目、院系較多,需要應用大量設備用于教學和管理。針對特種設備管理方面,學校采用對外承包制度,由具有管理資質的第三方機構進行設備的日常維護、問題檢修、故障處理,以此保證學校管理、行政等工作能夠充分服務于教學、學術研究。在對外合作時,學校會與第三方簽訂工作合同,詳細規定需要檢修的特種設備以及安全標準,由校方管理人員和第三方共同進行結果評估,確保檢修過程規范、特種設備性能理想、使用上也足夠安全。
與德國類似,美國部分高職院校也采用外包方式進行特種設備安全管理,但紐約大學較為重視通過預防性檢修的方式將問題發生率降低至最小水平。如學校內的升降式電梯,當地規定每兩周進行一次檢修,學校在此基礎上縮短檢修間隔,每周均對關鍵性能指標進行評估,包括線路、轎廂等,使各類安全隱患可消除在萌芽狀態。而用于理工類教學的各類壓力設備、起重機械等,每次投入應用前均進行一次檢修,了解設備是否存在破損、漏電等問題,保證使用安全。
以我國以及國外高職院校經驗為參考,嘗試提升高職院校特種設備安全管理水平,應重視制度的完善,建議在后續工作中推行管理責任制度。所謂管理責任制,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特種設備管理強調專業化,重視專業責任的明確;二是特種設備管理環節實現工作責任的明細化,重視管理責任的落實。設備管理專業化方面,因高職院校特征設備數目較多、類別各異,片面強調高職院校內部管理并不可行,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加強內部人事管理,針對特種設備安全管理需要,聘入若干具有專業知識和管理能力、管理經驗的人員負責對應工作。明確需要檢修和管理的各類特種設備,如壓力容器每周進行1 次檢修、不同設備分別存放、每月進行一次信息管理等。工作責任的明細化,則強調管理制度與高職院校內特種設備的管理需求的契合性,如校內電梯數目較多,應保證管理人員與電梯數目的比例維持在1∶3 左右,避免工作壓力過大,導致安全管理責任無法落實的問題。所有制度經確立后可暫行1 個月,評估其中的不足,做針對性改進,再大范圍推廣。
管理標準的明確,可保證特種設備管理行為有據可依,能夠提升安全管理的水平和實效。以我國目前高職院校特種設備安全管理需求為著眼點,建議以國家標準為思路,出具更具實用價值的校內標準,作為工作開展的具體指導。如我國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遵循國家對高職院校特種設備的安全管理要求,同時以校內情況為基準進行了更多的細化,為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多的約束條件和目標。如壓力容器的管理為例,常規引入國家管理標準條文,可額外規定所有壓力容器“非作業狀態下收入設備庫中”、“按使用年限分別存放”、“注明使用次數和時間”等。所有管理標準應強調可行性,避免標準過低、過高的問題。當特種設備投入使用超過一定年限時,還應重視給出更換時間標準,如部分壓力管道在氣體/液體材料的沖擊下,可能出現性能老化的問題。學校應結合設備的使用情況,給出更換時間標準、性能要求標準等,以保證其后續使用的安全。
高職院校特種設備安全管理模式的優化,著眼于現有模式的不足,也重視契合管理的實際需要,可采用校內、校外聯合管理的基本框架,重視層次化管理模式和第三方管理模式的共同應用。框架方面,簡單的管理和日常檢修,依然由學校負責,包括壓力管道是否破裂、設備的連接部位是否松動等。電梯檢修、壓力容器壓力測定等專業工作,選取具有專業資質的人員、部門負責,并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明確工作內容和標準。層次化管理是指以專業/系為基礎單元,設定基層管理人員,以學院為中間單元,選取中層管理人員,以學校為核心單元,選取總負責人,分別負責特種設備安全管理的執行、匯總和分析決策。第三方管理機制需要重視專業化、規范化,確保所選合作單位能力和資質滿足要求,之后對每一項安全管理工作的效果進行分析、評估,核準其滿足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再謀求長期合作。管理模式的優化還應重視監督,成立校內監督部門,進而確保管理措施得到有效執行。
高職院校做好特種設備安全管理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影響相關工作的3 個要素是管理制度、管理標準和管理模式。以國內外高職院校的積極經驗為參考,加強高職院校特種設備安全管理的可行途徑集中于3 個方面,即構建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確管理標準、優化管理模式。管理活動開展時,高職院校應在國家標準的基礎上,結合自身需求進行工作安排,保證特種設備管理安全,提升綜合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