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偉,呂云飛,李慶生,付立新
(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 安全工作處,河北 承德 067000)
隨著智能手機越來越智能方便,絕大多數大學生都是通過網絡電商消費。而網絡支付方便快捷的同時,會一定程度增加非理性消費、過度消費[1]。目前,大學生的生活費主要靠父母提供,因來源單一,往往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校園貸”以此為契機,以其門檻低、手續簡單、到賬快等優勢而泛濫成災。本文以承德市大學城幾所高校大學生發生的校園貸情況為案例,探討校園貸現狀、泛濫的原因,并給出對策建議。
大學生的網絡貸款平臺主要有:1)網購電商平臺,如螞蟻借唄、花唄、京東白條、任性付、唯品花等;2)P2P網貸平臺,如愛又米、名校貸、學生態校花、愛學貸等。此P2P類網袋平臺門檻低、手續簡單、到賬快,缺點是利率高;3)分期網絡平臺,如分期樂等。通過調查統計,網購平臺利率大部分在1%~2%之間,額度一般在2 000元左右;P2P平臺網貸利率一般都會超過36%以上,額度一般在10 000元以上;分期網絡平臺利率在22%以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借款人請求出借人返還已支付的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超過36%的利息屬于無效利息[2]。正因如此,校園貸往往用裸照、威脅、恐嚇方式催還賬款,而不是采用法律途徑。根據相關報道以及統計數據,校園貸主要發生在P2P平臺。近年來,發生裸貸、輕生、抑郁等悲劇屢屢上演,校園貸已成為近年來轟動校園及社會輿論的話題之一。
1)家庭教育缺失。通過調查統計,90%借校園貸的都是家庭地處偏遠地區,父母文化不高,家庭條件不好,生活費用不夠,而不想被人瞧不起。大部分校園貸用于購買手機、化妝品、整形美容以及高檔服飾等。其主要原因首先是家庭教育程度不夠,很多家長都沒聽過校園貸,往往發生了,才知道其中的危害;再就是大學生風險信用意識淡薄[3],沒有考慮到自己的還貸能力,只顧一時刺激,同時信用意識沒有形成,甚至不知道信用記錄的重要性;最后是家長與孩子之間缺少溝通,大部分家長以為給了孩子生活費用就算盡到義務,很少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4]。
2)學校缺少長期持續的監管機制。目前,高校最主要的職能是教育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管理的重點仍是教育教學方面。對校園貨管理還沒形成系統的、長效的、持續的監管機制。管理方式基本上是上級發通知,傳送到系里開班會、調查統計,甚至存在學生因還不起貸款,報警后學校才知道案件情況。
3)社會法律法規不完善。校園貸廣告中經常出現零首付、零利息、無抵押、1 min注冊、5 min貸款等吸引眼球的字眼[5]。由于不需要復雜信用證明、抵押物,只需要學生證、身份證就可以辦理,使得校園貸能夠大范圍、快速推廣。在實際的申請過程中,有的校園貸平臺,身份認證形同虛設,甚者不需要實名就可以批下貸款,根本不符合銀監會教育部等六部委《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網貸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
1)各級政府出臺法律政策規范引導性文件。各地金融辦(局)和銀監局應協同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大整治力度,嚴查校園貸或者其變種—學業貸、創業貸等網絡平臺,重拳出擊,打擊以暴力、恐嚇和威脅等手段催收貸款,嚴重危害大學生安全的行為。督促現在發放校園貸貸平臺限剘整改,主動下線校園網貸等相關業務產品,對拒不整改或超期未完成整改的,應依法依規予以關閉或取締。同時要加大平臺監管力度,嚴格限制平臺準入資格,從源頭把關。
2)發揮家長的教育作用。以家訪或者告知書形式,告知家長校園貸的危害。每學期組織校園貸專項宣傳教育活動,發放校園貸風險告知書給每一位學生并讓家長簽字確認。通過類似活動,使家長知道、了解校園貸的危害,發揮家長的教育作用、監督作用,讓家長參與學生的管理。同時也加強了家長與孩子的溝通,讓家長能夠看到孩子的真實需求,減少校園貸發生的概率。
3)建立長效工作機制,開展安全教育、主題班會。學校要成立校園貸風險防范領導小組,完善工作機制,建立專項應急方案,建立不良校園貸責任追究機制,切實擔負起教育管理學生的主體責任。開展金融、法律法規常識等安全教育課,定期召開校園貸主題班會,加強典型案例通報警示教育,讓學生充分認識校園貸危害性,提高警惕,防止陷入校園貸的陷阱中。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合理的消費觀,提高大學生的信用意識。
4)建立以輔導員、信息員為主體的信息報送制度。根據班級情況,輔導員應該合理的設置信息員,信息員要求具有較高的政治覺悟、較強的責任心、良好的思想品德。信息員負責收集可能使用校園貸學生的情報信息,第一時間反饋到輔導員,由輔導員老師做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視情況是否上報系里或者學校相關部門。
整治校園貸的蔓延亂象,需要多方聯手。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家長和學生應多方聯手,形成有效防控體系。校園貸風險防范應該從法律上規范網絡平臺的金融行為;學校應該做好安全教育,同時監督與管理學生日常行為;家長應該發揮教育監督作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消費觀;學生應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以上做法,力求從根本上防范校園貸的泛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