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智 芳
(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工程管理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研討式教學,即在探究、研究的教學理念下,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圍繞某一問題,通過研究、討論、實踐、探索、提出問題解決辦法等方式,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一種交互式教學方法[1]。與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相比,它追求的是以學生為中心而非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這一教學模式的核心是解決問題,在這一教學模式下,學生不再只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個體,而是主動掌握知識和學習方法的有創新意識的人。
房屋建筑學是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價、房地產經營與管理等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專業基礎課程,通過該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建筑設計內容和程序、建筑設計基本原理與基本方法、建筑各組成部分的構造原理和構造方法等基礎知識,具備進行一般民用建筑設計的能力[2]。該課程綜合性、實踐性很強,其掌握程度對于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效果和效率具有直接影響,課程設計是該課程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
以往《房屋建筑學》課程設計教學,學生依賴于教師的模式化指導,設計成果相似、設計方案缺少特色[3],考核方式單一。筆者將研討式教學模式引入《房屋建筑學》課程設計,進行了教學改革探索。
以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工程管理專業為例,從課程設計題目的確定、教學模式改革、融合傳統課程設計模式和形成性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等四個方面實施了基于研討式的《房屋建筑學》課程設計教學改革。
《房屋建筑學》課程設計是大學期間的第一個集中實踐課程,學生對于研討式教學模式和實踐課程如何進行都比較陌生。因此,選擇一個好的設計題目非常重要,可以極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房屋建筑學》課程設計的題目從學生最熟悉的建筑類型上選取,如單元式住宅樓、中小學教學樓、幼兒園、別墅等中小型建筑,由于學生對這些建筑的功能非常熟悉,可以迅速進入設計狀態,集中精力應用建筑設計原理與構造知識,設計功能合理、技術先進的建筑物。提供多個備選的題目供學生自主選擇,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培養其想象力與創造力。選題內容涵蓋建筑平面、剖面、立面設計原理,以及建筑構造原理與方法等,使學生受到綜合訓練,培養學生的建筑設計能力、利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題目“單元式多層住宅設計”為例。1)確定單元數與層數:就設計題目本身而言,學生應該重點掌握單元式多層住宅的構成特點與建筑功能,通過功能分析使設計科學合理。因此在單元數與層數的確定上,只要求學生設計2個單元,5層或者6層,因為增加單元數或層數,重復工作量會增加,但設計深度和難度不會增加。2)套型的確定:給出總的建筑面積,要求設計兩種以上套型,具體套型由學生自己確定,給學生充分的自由。3)結構類型:磚混結構或者框架結構,由學生自主選擇。
采用分組研討式的教學模式。1)分組:考慮到研討的方便,原則上以寢室為單位,四位學生一組。2)確定題目:學生以組為單位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題目。3)查閱資料:查閱相關的文獻與參考資料,如《民用建筑設計通則》《住宅設計規范》《中小學校建筑設計規范》《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建筑抗震設計規范》《房屋建筑制圖統一標準》等設計規范與標準。4)組內研究與討論:組內各成員進行充分的研究與討論,得出一個初步的設計方案。5)匯報:每組選出代表制作PPT、上臺匯報,組內其他成員進行補充。6)組與組展開討論:其他組的學生在聽取匯報后,進行提問和質疑,組與組之間展開討論。7)教師點評:教師進行點評和提煉升華,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研討。
研討式教學模式貫穿于課程設計的整個過程,分階段進行,在方案設計的平面設計、剖面設計、立面設計階段、施工圖設計的構造設計階段均組織集中討論與匯報,多輪修改,達到理想效果。實施過程中,兼顧所有學生,充分調動每位學生的積極性。教師不僅僅提供集中指導、進行答疑,而且起著導師和討論組織者的作用。
在不同的設計階段,側重點不一樣,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方案設計階段,重點做好建筑功能分區,處理好建筑平面、剖面與立面之間的關系,在這個階段,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采用研討式的教學模式,分組進行研究與討論,最后每組確定一個方案。施工圖設計階段,重點提高學生的識圖與繪圖能力,綜合運用建筑制圖知識把設計成果完整、準確、規范的表達出來,在這個階段,在進行了充分的研究與討論之后,采用傳統的課程設計模式,每位學生獨立繪制施工圖。
不以單純的設計成果作為唯一評價依據,而是針對每位學生在整個設計過程中的具體表現,采取出勤成績、方案成績、研討成績、圖紙成績等四項成績以不同的權重進行評分,權重分別為10%,30%,30%,30%,其中出勤成績主要考核學生的學習態度、出勤情況,方案成績主要考核方案設計是否合理又有創意,研討成績主要考核每位學生在研討過程中的參與度,圖紙成績主要考核施工圖設計內容是否準確、制圖是否規范。方案成績以小組考核的形式,其他三項成績以個人考核的形式,小組的成績會影響個人的總成績。在整個課程設計過程中,教師應全面掌握學生的情況,對所有學生每個環節的表現均作詳細記錄與客觀評價。
通過四年的教學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實現了設計方案合理且富有創意。每組學生的設計方案,都是在廣泛查閱資料、充分研究與討論、反復修改與完善的基礎上得出的,確保了方案的科學合理,同時,選題多樣化,在設計過程中,尊重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學生的設計方案不拘一格,富有創意。
2)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整個設計過程中,都是“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自主查資料、研究、討論,教師兼導師和討論組織者,改變了以往“以教師為主”或教師僅僅只答疑的現狀,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了其自主探索的精神。
3)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生在研討過程中,查閱了大量房屋建筑相關的設計規范、標準、圖集與參考書等,查閱資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每組的設計方案既滿足規范要求又不拘泥于某一固定形式,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了提高;通過組內研究與討論,學生的組織、協調與溝通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時也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通過PPT的制作與上臺展示,學生的材料組織與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通過組與組之間進行質疑,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通過研討式教學,學生的查閱資料、創新、組織、協調、溝通、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批判性思維和團隊合作精神得到了培養,相應的綜合素質得到了發展。
課程設計是《房屋建筑學》課程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通過研討式教學改革實踐,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建筑設計原理與建筑構造知識分析和解決了實際問題,熟悉了施工圖的內容、表達方式及工作步驟,培養了學生的組織與協調能力、溝通與表達能力、實踐與創新能力,學生的綜合素質明顯提高。但改革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如課題組教師研討式教學參與度把握,在進一步改革中將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