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良君 楊修飛 徐玉梅 孫克春 黃 蕾
(洛陽理工學院 土木工程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通風是通過采用技術手段合理的組織氣流,抑制或消除工作空間中產生的粉塵、有害氣體[1]、以及余熱和余濕,從而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對從事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以下簡稱“建環專業”)工程技術工作的學生來說,熟練掌握《通風工程》課程的基本知識尤為重要和必要。隨學科發展和技術更新,《通風工程》課程教學正面臨新挑戰,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工建規模正在向大型化、集約化、智能化發展,民建工程則向混合化、分散化、智能化發展,通風工程相關技術發生著快速變革,而教材知識更新具有明顯滯后性和周期性,內容滯后于工程實際。二是建環專業雖伴隨土木行業歷經了幾年的低谷,但隨經濟形勢的變化,各行業對建環專業人才的需求十分火爆;再則“千禧年”臨近年份出生的孩子涌入高校,其思維模式不同于以往學生,這些因素影響了建環專業學生學習專業課的積極性。新形勢下,傳統的課程教學模式已無法適應教學要求[2,3,4],如何改革課程教學手段和方法,培養自主學習該課程的積極性、工程應用能力和職業安全意識,是當前應用型技術大學建環專業教育工作者需要積極思考的問題。
根據我?,F行建環專業本科教學培養方案的要求,通風工程課程設置在第六學期,該階段屬于后續發展的規劃期。其一,學生對本專業就業形勢以及職業發展有了一定了解,因歷屆畢業生就業供不應求,部分即將選擇就業的同學產生了消極學習情緒,專業學習動力不足;其二,部分選擇深造的同學,已著手復習功課,因絕大多數高校未將本課程列為初試科目,即使復試也僅占較少份額,所以考研同學抱著初試過關、復試再補的心態,不學或不重視該課程;其三,少部分同學壓根不喜歡建環專業,已準備跨專業就業或創業,對課程的學習就更不放在心上。
我校實行高年級不統一購買教材,學生可任意購買高年級使用過的或教師推薦的教材。推薦的一般為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通風工程》和高等學校建環專業規劃教材《工業通風》,這兩部教材雖已進行了修訂,但基本沿用了前版教材中大部分課程內容,對通風新技術及理論涉及較少[4,5,6],教材內容滯后于工程現場,不能及時跟進最新理論發展。近幾年內,與建環專業相關的設計規范和技術標準不是修訂就是新編出版,而教材中已有的內容仍舊沒有更新。與此同時,任課教師需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引入新技術和新條文,深入工程現場制作案例,而學生則無相關知識儲備,對內容的理解大打折扣。
目前我校建環專業在職教師中還沒有一名博士,對博士及以上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基本處于停滯狀態,而高層次專業人才對通風的前沿理論與技術研究深入,對學科整體科研水平有促進作用。目前我?!锻L工程》課程由本專業教師承擔,教師的工程實踐經歷相對較短,長期從事通風研究的教師很少,通風理論深度不足;因專任教師數量少且有部分非本專業教師,教學工作任務繁重,導致與通風相關的課程間交流較少,銜接不夠密切。
在我?,F行版培養方案中,通風工程雖然被列為專業方向特色課程之一,但教學學時較少,而課程知識點多、重難點分散,且該課程教學學生人數多(近幾屆均為三合班授課,人數近100 人),授課教師為了完成教學計劃,以教師講授為主,課堂上與學生互動性不足,課堂氛圍較沉悶。缺少互動性的課堂教學較難關注學生聽課情況以及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3,4,5,6],課后就更難把控學習效果。因本課程未列入校企合作課程,無校外學時安排,故而授課期間進行室外教學時辦理手續繁瑣,其室外教學僅依靠授課教師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影響了理論向實踐的快速轉化,一定程度打擊了室外教學的積極性。
本校以往通風課程的考核按平時20%、期末試卷80%進行折合,基本通過“一張試卷、一考定論”的方式來檢測學習效果。而學生通常要求進行考前復習,采用記考點、猜命題、備小抄等臨考突擊的方式應對考試,出現了平時學得好不如考試做得好的激進思維。平時考核多采用課堂點名、課堂隨機提問、課后作業來檢查學生出勤情況和對知識的掌握度,課堂點名既占用教學時間,又易產生抵觸情緒;因多方面因素影響,課后作業題抄襲現象十分普遍[2,7],教學效果過程檢測力不足。雖然課程教學曾嘗試淡化試卷考試,強化過程考核,但因受諸多因素限制,也沒有較好的進行下去。
我校是省重點培育的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示范院校之一,教學要以為了促進學生更好的掌握專業技能,強化工程應用能力培養?!锻L工程》教學改革的核心也要以學生“學”為中心、教師“教”為輔助,多舉措改變既有教與學模式,轉變重教輕學和重學輕思的思維;轉換學生與教師的角色定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學思結合、知行合一。
《通風工程》教學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根據專業培養方案和課程要素規劃。構建以課程教學改革為主線,以加強過程考核和應用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教學模式,竭力做到知識型課堂向能力型課堂轉變;封閉式課堂向開放課堂轉變;灌輸課堂向交流討論式轉變,由重理論掌握、輕實踐能力培養,向知行合一、理論知識與工程能力并舉轉變。
本專業已有的課改單純強調改變課堂教學方式,孤立了接受知識的過程,忽視了課堂教學以外的其他環節對教學效果的影響,不利知識的掌握與應用。因此,《通風工程》課改著力從課程教學、考核評價、實驗教學、課程設計教學方面綜合考慮,四環節緊密協同,提高課改效果。因該課課程設計直接面向工程應用,且涉及同其他課程的融合,其教改在它文另行探討。
針對本校建環專業《通風工程》課程師資匱乏的問題,擬從這些方面促進教學建設。其一、加強老教師的知識更新,提升通風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同時,充分發揮老教師的幫、帶作用,要求年輕教師助課和觀摩教學課。既增進教師情誼,又能教學相長。其二、重視通風理論研究的高學歷人才引進,縮短新理論、新技術進課堂周期,深化教師的學識根基。其三、積極開展課程教研,組織教研室所有教師共同備課、集體研討、集中說課,增強教師對《通風工程》課程的理解,集百家之長,竭力做到全面把握整個課程的知識點,提升教學效果。其四、促進理論同工程應用的對接能力。力爭把該課設成校企合作課程,適度安排校企合作教學學時,聘請設計院所、工程建設等工程一線人員深入課堂和現場授課,使知與行互補。
在傳統的教學中,課堂上低頭族特別多,尤其是九零后、零零后,沉迷于手機上精彩的畫面,雖然教師采用了多種方式提升聽課專注度,但收效甚微。杜絕學生玩手機已不現實,基于“堵”不如“疏”的目的,本課程教學中采用了三種 方法:其一是建立課程學習QQ群和微信群,師生不僅可以及時探討知識,而且也可交流學習、生活中的困惑,拉近師生距離,增進師生友誼。其二是積極應用超星和麥可思網絡平臺,開展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和評價,要求學生利用手機進行課上互動和自主學習。課前將授課資料上傳至平臺,例如課件、工程實例、專業視頻等,開展網上授課、測驗、討論、展示、考勤等多種教學活動。采用這種信息化教學方式降低了課上和課下利用手機做其他事的幾率,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促進了課前預習、課上參與。其三是積極利用新建的信息化室,錄 制知識點微視頻,并分享到課程學習群和教學平臺上,供教學和學習使用。
科學的課程考核是激發學習積極性和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為此,筆者嘗試改變傳統的“一卷(80%)+平時(20%)”的考核模式,注重過程考核,提升過程考核占比,實行“一卷(50%)+考勤(10%)+平時測試(10%)+課堂展示(10%)+線下調研(10%)+課后習題(10%)”,使考核方式更加透明、更加合理。由于建環專業學生較多,授課時盡量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培養臨場發揮、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能力,所以授課時針對不同專題進行不同人員編組,每個研討小組8-10 人,進行資料查閱、現場調研、PPT 制作、成果展示等,在成果展示環節增加了組內自評、組間互評和提問答辯,實行師生角色互換,讓學生擔任臨時授課老師,極大提高了學習主動性,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增進了知識理解與應用。
課程實驗是課程知識鞏固和驗證必不可少的環節。建議結合專業導向,加大粉塵防控和樓宇防火防煙設施兩方面投入,增設實驗器材和場地,讓學生進行這兩個方向的設計、制作、檢驗、專業規范等知識體驗。通過實驗教學,既鞏固理論理解,又鍛煉動手能力,還能建立職業安全意識,又實現工程意識和理論驗證,促進理論應用于實踐,實踐檢驗理論的學思結合、知行合一能力。
(1)《通風工程》課程教學改革需要從課程建設全局和專業培養方向綜合考慮,涉及課堂教學、考核評價、實驗教學、課程設計四方面,四者必須聯動、制約,相互促進,盡可能學思結合、知行合一,才能收到滿意的改革效果。
(2)通過課程教學改革,提高了專業教師的教學素質和工程能力,建立了良好的師生情誼,同時將混合式教學、微課教學、翻轉課堂以及麥可思評價引入課堂教學,完善了課程教學手段和方法,激發課上課下學習興趣、熱情和主動性。
(3)突出課程的過程考核,淡化一紙試卷考核機制。引入分組展示、課堂討論、線下調研、平時測試等考核要素,淡化了“一卷考試定論”的考核方式,強化了過程監控和反饋,有效地學生檢驗了專業知識掌握程度,提高了知識向能力轉化,鍛煉了團隊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