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和關于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指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學校體育和健康中國行動的戰略部署,由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中國教育學會、德陽市人民政府指導,中國教育學會體育與衛生分會和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辦,德陽市教育局承辦,德陽外國語學校協辦的第八屆全國中小學優秀體育課和健康教育課教學觀摩展示交流活動于2019年10月18日—21日在四川省德陽市舉行。
19日上午,在德陽市體育館舉行了開幕式。中國教育學會副秘書長張東燕,教育部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國教育學會體育與衛生分會理事長楊貴仁,四川省教育學會副會長周雪峰,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國強,北京市東城區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體育與衛生分會副理事長蔡福全,德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何蘋等領導,以及中國教育學會體育與衛生分會、德陽市教育局的有關負責同志和評課專家出席了開幕式。
張東燕在講話中指出,從2001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課程內容結構和功能不斷完善;2017年頒布的《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了體育與健康學科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三方面的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指導并引領著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改革實踐,體育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發生了積極變化,為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和教學改革奠定了扎實基礎。
張東燕認為,從2004年開始,通過連續8屆的體育課教學觀摩展示交流活動,涌現出一大批認真學習、理性實踐、堅持改革、不斷創新的優秀教師,呈現出一大批體育與健康教育教學改革實驗的優秀成果。實踐證明,舉辦觀摩展示交流活動有力地推動了課程標準的實施和體育教學改革,起到了很好的導向作用,對提高體育教師的專業水平,不斷提高體育課教學質量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本屆觀摩展示交流活動,共有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及“十四城市”和“十城市”2個體育學組參與,報送課例462節。總體上既有三大球、田徑、體操、武術等傳統項目(報送比例占70%),也有民族民間體育項目,還有新興體育項目和大眾健身內容。有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送了103節健康教育課,涉及視力保健、情緒控制、社會交往和運動安全的教學內容最多。中國教育學會組織專家對課例進行了審查,確定展示交流活動現場觀摩課體育課64節、健康教育課14節,確定在線視頻交流體育課371節、健康教育課83節。為了確保交流展示課的質量,學會再次組織專家對推薦的64節體育課和14節健康教育課逐一進行審核,以呈現出應有的特點與特色。
一、小學體育課堂:情景化設計,游戲化實施
本次現場展示課共有32節小學體育課,可以從教材的選擇、教師的教、學生的學3個方面來分析其特點。
1.教材在傳承的基礎上露出新意
小學體育展示交流課除了指定的基本體操和小足球教材,自選教材比較多,既有常見的跑、跳、投擲、小籃球、軟式排球、基本體操(技巧)等教材,又有頗具新意的起跳與落地、軟式棒壘球等教材,還有跳房子等民間傳統體育的教材。比如,開著“小車”(拍著籃球)去“找朋友”,學生能在身體練習中與他人溝通、交流、合作。運球的同時保護自己的球,并且要搶斷他人的球,既培養了學生護球的意識,又能在規則的限制下與他人進行良性競爭。起跳與落地是有新意的體育教材的代表,它打破了傳統以運動項目為分類的思維方式的束縛,基于人類動作發展理論,讓學生在郊游的情境下,通過模仿各種小動物去自由、快樂地體驗奔跑、跳躍等動作,而不再停留在單個動作的學練上。并且,在這種移動式技能的學練中穿插著非移動式技能(柔韌性練習等)的學練,使得學生的體能得到補償,結構化知識在游戲情境中得到運用。比如,開著“小車”(拍著籃球)去“找朋友”,學生能在身體練習中與他人溝通、交流、合作。運著籃球保護自己的球,并且要搶斷他人的球,學生既培養護球的意識,又能在規則的限制下與他人進行良性競爭。
2.教師在認真的教學中展現能力
執教展示交流課的教師儀表整潔,教學基本功扎實,動作示范規范、準確,神態與語言親切自然,適時的動作示范與隨機的學法指導,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大部分教師減少了停止性的信號,增加了巡回指導,學生的練習時間和練習密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比如,河南鄭州的張辰老師扎實的籃球基本功,在一邊運球一邊巡回講解與指導學生中,給學生建立正確動作表象;在參與到學生的合作或競爭練習中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使得課堂的氛圍融洽,激發了學生的練習積極性。
3.學生在快樂的體驗中獲得健康
在現場觀摩以及在網上觀看直播的教師們,應該能夠發現學生們表現出來的是一種自然而然、由內而外的快樂。他們的這種快樂是在體育課堂上積極主動參與運動獲得的快樂。之所以有這樣的運動學習場面,正是因為體育教師課前作了精心的教學設計與準備,以及課中豐富多樣的學法指導與實施等。體育教師利用設置各種情境、各種游戲帶著學生去練習技能、學習知識、掌握動作、體驗快樂,他們已不僅僅是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者,更是運動的引導者、挑戰的支持者。生活化、游戲化的情境與比賽情景的相互交融,使得學生在獲得體能儲備的同時,掌握多種不同的動作,并能運用在各類運動情景中,形成“學、練、賽、評”一體化的體育教學設計與實施新樣態。比如,江蘇徐州的陳雷老師以《小雞舞》作為運動場景,將肩肘倒立等相關技巧動作融入到“母雞、公雞”等相關情境之中,在游戲中教,在游戲中學,并逐漸突出肩肘倒立的關鍵元素,在層層遞進的學練中,學生逐層獲得相應的收獲。新疆烏魯木齊的許萍老師以“熊貓”為主題,設計吃竹筍、甩泥巴等情景,學生進行著分腿聯系、直腿練習等,在步步導入中深入到前滾翻動作掌握的本質上,充滿了故事化、生活化。
當然,小學體育課中還是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一方面體現在教學設計的文稿上,如少數教案中的目標表述不明確、不具體、不易觀測,沒有寫清楚在什么樣的條件下應該做出哪些行為,進而達成什么樣的標準;把教學內容寫成了教材內容;運動負荷一欄表述不夠清晰,練習時間、練習強度、練習次數等寫得不準確,等等。另一方面表現在課堂教學上,如教師在游戲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比賽,缺乏對規則的確立和正確的行為示范;技巧教學中,教師對“保護與幫助”研究得不夠深入,保護與幫助不到位;球類教學未能抓住項目的特點,滲透攻防對抗的意識欠缺,等等。
二、初中體育課堂:滿足學生需求,培育學科素養
初中學段的教學展示課,執教教師們在教學設計中進行了巧妙的教學重構與組織,積極優化課堂教學,大膽進行創新。通過課堂教學展示,較好地體現出體育課堂教學以培育學生的運動技能、健康行為、體育品德這三大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作為主要任務與目標。
1.問題情境創設,導向學科素養培育
本次初中段的課堂展示,執教教師們在教學中有目的地進行問題意識下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通過情境的創設,以引導學生深度的思維,提高學習的效果。如在《籃球“二攻一”》一課中,教師在鉆研教材與學情的基礎上,創設多種不同的問題教學情境,如何在籃球“二攻一”中進行戰術的配合,通過多種不同的情境創設,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與團隊精神,從而達成課堂的學習目標。如在《籃球傳切配合》教學中,每一個組織練習前,執教教師首先提出問題,創設一個小的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解決問題,有意識地促進學生的體育學習從淺層學習走向深度思辨,并在學練中掌握運動知識與技能。
2.創新改造教材,滿足不同學生需求
國家課程校本化開發與地方性和民族性的體育項目融合體育課堂,是國家三級課程體系重要的特性。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開發與運用體現當下體育教師課程開發與執行的能力,此核心目的是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豐富學生學習的內容,促進學生全面綜合發展。如在本次展示課《旱地冰球——運傳球基本技術》中,執教教師就很好地將冰球項目進行有效的改造。教學中所體現的一是“新”,課堂內容與形式新穎,針對地方的體育特色,有效進行教學內容的改造與創新。器材的開發與運用比較有新意,器材貫穿整堂課的教學。執教教師擁有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勇于實踐,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養成。二是“活”,課堂練習形式活,學生練習的氛圍活躍,教學中教師以賽代練,不斷促進學生技能的掌握。
3.注重資源利用,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提高場地器材的經濟性與實效性一直是一線教師關注的體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在本次展示課中,執教教師很好地利用有限的教學資源,進行巧妙的科學設計與組織,以提高課堂的練習密度,適宜的強度,促進學生在學練中達成學習目標。在《籃球半場三攻二+體能練習》展示課中,執教教師將一個籃球場分成兩塊進行循環練習,以此來提高課堂練習密度,學生在不斷的學練中掌握運動技能,教學目標有效達成。此外,本節課中教師自始至終利用籃球貫穿于整節課堂,最大化地利用器材,提高學練的實效。
三、高中體育課堂:課標引領,夯實課堂
高中的教學展示課共展示9節自選教材、4節指定教材體育課及2節健康教育課,形式多樣,精彩紛呈。通過創設復雜的情境,學練結構化的知識和技能,保證適宜的運動負荷,進行多樣化的體能練習等手段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1.突出結構化教學
所謂結構化教學即為,課中有組合技術、有基礎戰術配合、有比賽。上課教師在教學教法上形式多樣、手段新穎,能夠圍繞課標引領方向進行結構化教學,對于提高現階段青少年體質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時也是對《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落地實施更好的詮釋。如,湖北省武漢市吳家山中學周志成老師的《足球腳內側射門》,在腳內側射門時,運用新穎器材“足球墻”組織各種有效練習,如對墻傳球、對墻射門、移動球門、5對5的小場地比賽等。再如湖北省武漢市育才高級中學趙偉老師的《籃球:簡單戰術,半場三攻二及體能練習》,這節課有強度,有密度,注重“三攻二”在現實中的應用,能夠根據學生的需求進行精心設計,通過半場的“三攻二”練習,對學生的技戰術動作進行了有效的結合。
2.注重適宜的運動負荷
針對我國體育課堂教學長期以來無運動負荷或運動負荷很小或學生上體育課幾乎不出汗的狀況,《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指出每節體育與健康課運動密度,應不低于75%;練習密度,應不低于50%;運動強度,應達到平均心率140~160次/min。如,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第一中學盤龍校區高萌老師的《羽毛球:正手擊高遠球》,運動密度77%,平均心率148次/min,達到了中等強度,符合新課標標準,教師能夠做到精講多練,學生充分地運動起來,提高學生的運動質量和課堂學習效果。
3.加強10min體能練習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每節課最好安排10 min左右的體能練習,包括一般體能和專項體能的內容。”說明體能練習已經成為高中體育課堂教學風向標,教師清楚地知道,體能是提高運動技能水平的基礎,沒有良好的體能做保證,什么運動都學不好。如,《羽毛球正手擊高遠球》中體能練習部分通過“有氧跳繩”,一物多用,非常巧妙;《足球腳內側射門》體能亮點突出,對上肢、下肢、靈敏、速度等都有涉及;溫州市第二外國語學校吳翔老師的《指定教材籃球》,在體能練習中結合運球,具有較強的針對性。
4.關注核心素養的形成
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是《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核心精神和關鍵要求,是未來深化我國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發展方向。教育教學不是針對少數運動精英,而是面向全體學生,不讓一個學生掉隊,使每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從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3個方面協調、全面發展。如,新疆烏魯木齊市第七十中學李瑩老師的《戲曲廣播操》,課堂表現力強,有感染力,課堂上教師有很好的主導能力和控制力,將中國傳統文化運用到課程中,將民族文化、愛國主義的教育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素養提升提供了助力。又如,江蘇省前黃高級中學國際分校何夢皓老師的《橫箱分腿騰越及體能練習》,通過幫助和保護增進學生友誼,提高團結協作意識,注重在提高運動能力的同時關注學生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的培養。
20日下午,在圓滿完成各項觀摩展示交流活動后,本屆活動在德陽外國語學校順利閉幕。在閉幕式上,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院長、中國教育學會體育與衛生分會副秘書長殷恒嬋針對本屆體育課和健康教育課報送與評審作了綜述。殷恒嬋認為,體育課的優點體現為:教學文本規范,教學設計合理;基本功力扎實,專業素養良好;教學目標明確,學生學習效果好;學、練、賽、評融合,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以體育人,課堂中契機滲透;合理利用場地器材和信息技術手段。健康教育課的優點包括教學邏輯性強,切入點設定合理;方式手段多樣,情境教學運用適當;檢驗教學效果,多媒體及時評價。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現為5個方面:教學設計與課程節奏不夠合理;教學方法手段創新不足、針對性不強;教師示范不夠合理,忽略了學生通過觀察學習的效果;學、練、賽、評融合不足,效果欠佳;報送光盤與視頻質量欠佳。
殷恒嬋建議,一是要牢固樹立以體育人、健康第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二是要充分挖掘體育的多元育人功能,進一步加強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真正實現以體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身、育心的功能;三是要加強體育與健康教學資源的拓展、開發、研究,加強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創新研究。
德陽市教育局局長屈直表示,將以本次活動為契機,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學習借鑒各地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工作的好經驗、好做法,努力推動德陽體育更高質量的發展。
楊貴仁對本次活動進行了總結。他認為,本屆展示交流的體育課和健康教育課數量與往屆相比是最多的一屆,且上課質量較高。大家交流了教學經驗,展示了教學成果,引發了教學思考,提升了教學感悟,學術氛圍濃厚;德陽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視,德陽市教育局、德陽外國語學校精心組織,在會議組織、會務接待、場地安排、器材準備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條件,保證展示活動的順利進行。
本次活動受到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教科院與教研室的高度重視,積極發動,認真審查,擇優推薦,把推薦展示體育課和健康教育課的過程作為本地區教研活動的重要內容,作為推動本地區教學改革的有力措施,以開展推薦優秀課為契機,把推薦優秀課與上好常態課有機結合起來,有力推動了各地體育與健康教育教學改革。
(中欄圖為本次通訊報道組成員,從上至下依次為:吳愛軍、王志強、申克才、李寧寧、袁志歡、耿嫚嫚、王安、尹耀、呂兵文、孟凡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