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冬玲
(廣西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廣西 桂林 541001)
腦動脈瘤在臨床上是發病率極高的一種疾病[1],發作時如果不能及時對患者進行治療,會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嚴重的患者會引起全腦功能永久性的停止,臨床路徑護理的開展為腦動脈瘤手術治療的患者提供了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其特點是:針對不同患者,提供不同的護理方法,為患者制定一套全方面的護理措施,提高患者康復速度。因此,從我院選取自2011年5月~2013年7月進行腦動脈瘤手術后的患者98例,對患者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對治療效果進行對比,現報到如下。
從我院選取98例進行腦動脈瘤手術后的患者,分成兩組,組一49例為對照組,組二49例為觀察組,本次研究是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后實施的,對照組男性21例,女性28例,年齡24~68歲,平均年齡為(37.93±4.88)。觀察組男性18例,女性31例,年齡21~69歲,平均年齡(37.99±6.01)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資料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僅對患者實行一般護理,對患者的飲食、日常生活等需要注意的事項進行常規護理。不對患者進行心理指導和臨床路徑的護理。觀察組對患者進行臨床路徑的護理,主要護理內容為:手術前護理,關心患者手術前的情緒狀態,為患者講解手術安全性及重要性,消除患者焦慮的心理,減輕患者的壓力,從而保持患者情緒的穩定,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為患者安置導尿管,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疾病的部位為患者安置頭低足高位。對手術中用到的治療儀器都要檢查,確保儀器在手術進行時不發生故障。手術中護理: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患者的血壓、脈搏、呼吸等,一旦出現危險情況,立刻上報,配合醫生搶救,并且遵醫囑為患者給予藥物治療。手術后護理:手術結束后,根據患者清醒情況,為患者取合適的體位,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意識狀態、瞳孔大小,并及時記錄患者恢復情況,昏迷的患者經鼻飼為其供給營養,并建立靜脈通道,維持患者酸堿平衡,安置導尿管的患者,保持導尿管引流通暢及時更換導尿管,預防感染,了解患者疼痛的原因,給予對癥處理。病情好轉后,護理人員應針對患者的身體狀況制定營養搭配的飲食和符合自身條件的運動,開始進行功能鍛煉,提高患者身體素質,減少疾病的發生。
本文將兩組患者滿意程度和住院時間長短及住院治療費用多少作為評價指標,其中護理滿意度包括基本滿意、滿意、不滿意。
對所有的數據都使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和分析。組間資料使用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則采用x2進行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1 對兩組護理滿意程度進行比較,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滿意率為93.29%,對照組滿意率為72%,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表1 對兩組護理滿意度進行對比[n(%)]
2.2 對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進行對比,其中對照組的時間及費用顯著高于觀察組,提高患者康復速度,減少患者在精神上的痛苦,兩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對兩組住院時間及住院治療費用進行比較(±s)

表2 對兩組住院時間及住院治療費用進行比較(±s)
組別 例數 住院時間 住院治療費用對照組 49 23.9±2.9 33498±1115觀察組 49 14.9±1.9 25988±999 P值 <0.05 <0.05
顱內動脈瘤系顱內動脈壁的囊性膨出,是蛛網膜下系出血的主要病因,病情較為復雜,臨床表現為劇烈頭痛、嘔吐,患者出血嚴重時,出現意識障礙甚至陷入昏迷狀態,所以在搶救腦動脈瘤患者時,在手術中提供安全有效的護理措施極為重要[3]。
本文針對腦動脈瘤患者在手術中提供不同的護理方法,進行效果分析,觀察組在腦動脈瘤手術中采用臨床路徑護理方法,在手術前為患者進行心理護理[4-5],減少患者恐懼的狀態,使患者更加配合醫護人員,增加患者舒適度,在手術中,密切觀察患者血壓、脈搏、呼吸等,提高患者在治療時的安全性,在手術后為患者安置合適的體位,針對患者身體情況,為患者提供合理的飲食和鍛煉,增加了患者滿意度,減少患者住院時間,對照組為腦動脈瘤手術治療中提供常規的護理措施,對患者飲食和日常生活上進行護理,護理人員忽略了術前、術中的護理措施,使患者緊張的狀態難以放松,減少了護理滿意度,增加了患者住院時間和經濟上的負擔[2]。
綜上所述,為腦動脈瘤患者在手術治療中提供臨床路徑的護理,提高患者滿意度,在治療后效果顯著,值得臨床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