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華雙
(吉林省遼源市東遼縣人民醫院,吉林 遼源 136200)
手術這種治療方法比較直接,但也是最為有效的一種,但是由于侵入性操作,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到患者的機體健康,使組織完整性遭受破壞,手術于機體而言也是一種比較強的應激源[1]。行手術治療的患者容易產生較大的情緒波動,如陌生感、畏懼、焦慮,尤其是非全麻的手術患者,大部分患者在意識清醒狀態下進行手術,故而患者的不安心理更為嚴重,不利于手術治療[2]。對此,本文以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非全麻手術患者76例作為研究對象,特此分析了護理干預對手術非全麻患者負性情緒及護理舒適度的影響。現做如下報道:
研究對象為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76例行手術治療的非全身麻醉患者,于2017年03月--2018年03月收治。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倫理學要求;ASA美國麻醉醫師協會分級Ⅰ-Ⅱ級。排除慢性疼痛病史、全麻者、精神病、惡性腫瘤、癲癇、酒精依賴或藥物依賴者。通過電腦完全隨機分組法,將之分為常規組與研究組,兩組分別有38例。研究組中20例男性研究對象,18例女性研究對象,年齡20-66(44.3±9.8)歲;常規組中21例男性研究對象,17例女性研究對象,年齡22-67(44.5±9.9)。對比兩組臨床資料,結果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性較大。
常規組應用常規化護理,即術前注意事項告知;術中體征變化的觀察、靜脈通道維護、落實無菌操作要求;術后安全送患者回病房等。
研究組在常規化護理基礎上應用護理干預,具體為(1)基礎護理:術前1d對患者進行訪視,了解患者病歷資料以及身體情況,入室前1h,嚴控手術室內的濕度與溫度,術中盡量避免醫療器械的碰撞,限制人流出入,不要在患者面前談論與手術相關的事情,也不要在術中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分析。(2)心理護理:術前探訪患者時,了解患者心態變化,予以針對性心理干預。為患者尋求家庭支持、社會支持,讓親朋好友、家人多關心患者,以減輕患者負性情緒。以患者理解能力,為其介紹麻醉知識、手術知識。術中主動問詢患者感受,營造良好的手術環境,加強肢體語言交流,若患者術中神情較為緊張,可握緊其雙手,或是輕拍其肩部,讓患者感受到被重視,提高其安全感。(3)生理護理:手術前指導患者肌肉放松,2-3次/d,30min/次;可根據患者個人愛好、教育背景,為患者播放舒緩的輕音樂,2-3次/d,30min/次;患者入室后,協助患者保持舒適體位,集中思想,閉上眼睛,安定心神,想象自己處于一個非常舒適、寧靜的空間中,以達到全身放松的目的。
護理后,采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評估兩組負性情緒,評分越高,負性情緒越嚴重;采用GCQ(簡化舒適狀況量表)評估兩組患者護理舒適度,評分越高,護理舒適度越高。
研究組SDS、SAS評分均低于常規組,且GCQ評分顯著高于常規組,組間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SDS、SAS、GCQ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護理前后SDS、SAS、GCQ評分比較(±s,分)
小組 小組 SDS SAS GCQ研究組 38 44.4±4.5 40.4±4.6 103.5±5.5常規組 38 55.6±4.9 50.5±4.7 72.5±11.3 t- 10.377 9.467 15.205 p-<0.05 <0.05 <0.05
手術治療會引起應激源,導致患者心理、生理產生非特異性反應,特別是非全麻手術患者,應激反應比較突出,對患者病情改善十分不利。基于此,減輕手術所致的應激源,至關重要[3]。護理干預是現代化新型護理模式,通過預見性、主動性護理,來改善患者負性情緒,有利于患者術后疼痛減輕。護理干預旨在提高患者認知程度、改變其行為,緩解其痛苦,促使其主觀能動性得到激發,進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患者身心舒適程度[4]。本文中,研究組護理后SDS、SAS評分明顯低于常規組,且GCQ評分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這是因為通過基礎護理,加強患者身心舒適度,緩解抑郁和焦慮;心理干預旨在通過健康宣教、手術知識普及等內容,促使患者行為得到改變,讓患者以最佳身心狀態迎接手術,便于手術順利開展;通過音樂療法、肌肉放松、意象引導等生理干預措施,讓患者生理得到放松并處于高度舒適狀態中,以減輕術后疼痛,釋放不良情緒,建立克服疾病的信心。
總而言之,護理干預對手術室非全身麻醉患者的負性情緒以及護理舒適度具有積極的影響。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