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樹清
(玉林市中西醫結合骨科醫院,廣西 玉林 537000)
頸髓損傷即為各種因素導致的頸髓結構功能損傷,損傷水平下軀體出現不同程度的運動、感覺、自主神經功能障礙。通常原因為創傷性損傷,并且很大部分患者合并出現高位截癱[1]。由于該疾病患者需要長時間臥床,自主翻身與更換體位存在困難,局部組織長期被壓迫,出現壓瘡可能性很高[2]。采取科學的措施針對性預防能夠有效降低壓瘡發生率。本次研究將124例頸髓損傷并高位截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自制粟米枕在降低頸髓損傷并高位截癱患者后枕部壓瘡發生率中的應用效果進行探究。報告如下。
從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收治的頸椎骨折、脫位以及伴有頸髓損傷并截癱的患者中隨機選取124例均等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對照組中男性與女性患者分別有32例、30例,年齡20~69歲,平均年齡為(45.1±2.3)歲;研究組患者中男性與女性患者分別有31例、31例,年齡20~70歲,平均年齡為(45.6±2.1)歲。兩組患者進行臨床資料上的對比,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
對照組患者使用傳統的仰臥枕。
研究組入院當天開始使用粟米枕,由責任護士向患者及家屬做好使用方法指導及相關健康知識宣教。準備協助患者仰臥時,先把粟米枕放平,再把粟米撥平后放在后枕部,向下將枕頭移至肩部及頸下,向上平頭頂,詢問患者是否舒適,然后在頭的兩側放沙袋固定。如有明顯枕骨隆突的患者,用手輕輕撥開枕中間粟米,使其成一凹陷,凹陷處對準枕骨隆突,再把患者頭放下。
兩組患者均嚴格按要求每2h翻身一次或2h內按需翻身。
(1)翻身次數。包括每2h、0.5-1h、1-2h翻身次數。
(2)后枕部壓瘡發生情況。
研究組總翻身次數為1 4 88 1次,對照組總翻身次數為14795次,研究組每2h翻身次數比例明顯比對照組高(P<0.05),0.5-1h、1-2h翻身次數比例明顯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1。

表 1 對比不同組別患者每2h、0.5-1h、1-2h翻身次數比例[n(%)]
研究組后枕部壓瘡發生率明顯比對照組低(P<0.05),帶入二期壓瘡與枕部皮膚擦傷發生率不存在明顯差異(P>0.05)。見表2。

表 2 對比不同組別患者后枕部壓瘡發生情況[n(%)]
后枕部壓瘡的發生是臨床上危重病人及高位截癱病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尤其是脊髓損傷并高位截癱行顱骨牽引治療的病人,由于患者不能自主活動并處于被動體位,基礎護理不到位;中午及晚上護士相對人手少,翻身不及時,后枕部持續受壓,容易導致壓瘡發生。脊髓損傷并高位截癱患者本來身體差、抵抗力下降、皮膚彈性及局部血液循環差,一旦出現壓瘡,很難治愈,不僅會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加重其病情,還會延長疾病的治療時間,增加病人的經濟負擔,嚴重時甚至繼發感染引起敗血癥,危及病人的生命。多項文獻資料報道,高位截癱患者壓瘡發生率較高[3-4]。因此,預防壓瘡是脊髓損傷并高位截癱患者護理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問題之一[5-6]。
在以往的牽引治療過程中,我科一直用傳統的仰臥枕,枕芯材料都是棉花或碎片纖維填充物,透熱性不強,不但使患者容易產生局部發熱、后枕部疼痛不適、失眠、煩躁等不適感,還容易引起后枕部壓瘡發生。應用粟米枕后,頸髓損傷并高位截癱患者后枕部壓瘡發生率明顯下降。本次研究中,對照組使用傳統的仰臥枕,研究組使用自制粟米枕。結果顯示,研究組每2h翻身次數比例明顯比對照組高(P<0.05),0.5-1h、1-2h翻身次數比例明顯比對照組低(P<0.05),后枕部壓瘡發生率明顯比對照組低(P<0.05),帶入二期壓瘡與枕部皮膚擦傷發生率不存在明顯差異(P>0.05)。分析原因可能為粟米枕具有以下優點:粟米是人們種植的一種可食用的植物籽,也稱小米,呈圓形褐色細顆粒狀,同時有淡淡的植物清香味,有鎮靜、醒腦等作用;粟米作為枕芯,透氣,可減少頭部出汗不適,特別在夏天使用更舒適;因為有一定的重量(約2.5kg),穩定性好,患者稍稍活動頭部,不會引起枕頭移動,感覺穩定舒適;粟米為圓形及細顆粒,活動性較大,可塑性強,可根據患者枕骨凹凸情況自動塑形,減少枕骨受壓疼痛不適,從而適當延長仰臥時間,避免由于頭部不適而要求頻繁翻身(0.5h至1h翻身一次,按要求2-4h翻身一次)減輕護士工作量,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及生活質量。
綜合以上內容,自制粟米枕在降低頸髓損傷并高位截癱患者后枕部壓瘡發生率上能夠起到積極作用,值得大范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