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儒,曾繼紅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耳鼻咽喉科,重慶 400016)
喉癌(laryngeal cancer)是常見的頸部惡性疾病,發病人數占耳鼻喉科惡性疾病的11%~22%[1]。一般表現為聲嘶、吞咽困難及呼吸困難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營養情況和心理健康。手術作為主要的治療方法,存在著疼痛、器官功能不全、惡心、嘔吐、術后消化道梗阻,睡眠障礙、饑餓和活動受限等不良情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恢復延遲。本世紀初丹麥學者Kehlet提出了快速康復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理念,該理念逐漸得到醫學界的認可,現在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各種惡性腫瘤的治療中[2]。快速康復護理在胰腺癌、肝癌等惡性疾病的治療中取得了良好效果[3]。本次研究將快速康復途徑應用于喉癌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本次研究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我院治療的5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均為25例。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病理檢查確診為喉癌,并且經評估可行手術治療。排除標準:①非手術治療或微創手術者;②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③精神疾病及不愿意配合者。實驗組中男性19例,女性6例;年齡為27.4~74.5歲,平均為(56.3±6.4)歲;其中全喉切除術5例,部分喉切除術20例;家庭月收入為5500~73000元,中位數為18320元。對照組有男性21例,女性4例;年齡為28.3~75.4歲,平均為(56.3±6.8)歲;其中全喉切除術3例,部分喉切除術22例;家庭月收入為4800元~55800元,中位數為16300元。比較兩組實驗對象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的方法:①術前心理護理,由醫務人員向患者介紹喉癌的手術方法,引導患者客觀地認識到手術的效果;②呼吸道護理,提醒患者戒煙、保持口腔清潔,避免呼吸道感染;③常規術前準備,囑咐患者術前12h禁食,對患者進行各項常規檢查。④常規術后護理,檢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保持好呼吸道暢通是護理的關鍵。
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快速康復護理:①術前,對患者及家屬的進行評估與宣教,指導家屬參與到患者的護理工作中,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消除患者的焦慮,改善患者其他臟器的功能,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個人衛生,為患者制定合理的營養計劃。②術中做好對患者的體溫護理,監測患者體溫變化,預防出現低體溫等情況。③術后向患者講述疼痛的原因及緩解方法,根據自身疼痛程度采用鎮痛泵鎮痛。④術后6h內,指導患者家屬按摩患者肢體,輔助患者進行簡單的床上活動,術后6h之后指導患者進行適量的身體活動;術后還做好呼吸道護理,保持氣道內的濕度,并且每天更換一次,幫助患者進行排痰。術后要加強營養支持,評估患者所需營養的總量,術后1~2天采用鼻飼的方法進行完全腸內營養,以流質飲食為主。⑤出院指導,向患者講解相關知識,教會帶管出院者自我護理的方法,做好清潔,保持瘺口的衛生。鼓勵患者進行發聲練習,盡早恢復語言功能。鼓勵患者進行適當的運動,增強體質。
①記錄兩組患者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術后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②根據患者的情況,由醫護人員對其進行依從性評分,分為高與低兩中程度。③由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護理滿意度評分,分為滿意、一般和不滿意三種程度。④根據中國頭頸部癌生命質量量表(QLICP-HN)對患者進行評分,總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4]。⑤根據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 對患者的自理適應能力進行評分,總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5]。
本臨床統計所獲得的數據結果采用SPSS15.0的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各計量資料均以(±s)表示,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指標設為0.05,P<0.05時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病人術后下床活動的時間、依從性和滿意度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呈顯著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及依從性的比較 [n(%)]
比較兩組病人干預后QLICP-HN的評分,實驗組在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共性癥狀及副作用、特意模塊和生活 質量這6個方面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呈顯著性(P<0.05)。
表2 兩組病人干預后QLICP-HN評分的比較(±s)

表2 兩組病人干預后QLICP-HN評分的比較(±s)
組別 軀體功能 心理功能 社會功能對照組(n=25) 51.31±9.64 45.35±10.83 54.12±10.23實驗組(n=25) 61.32±10.21 58.93±8.93 62.53±8.53 t 3.564 4.837 3.157 P<0.05 <0.05 <0.05組別 共性癥狀及副作用 特意模塊 總體生活質量對照組(n=25) 77.92±10.03 64.25±8.52 59.83±8.25實驗組(n=25) 86.15±8.35 74.93±9.73 70.36±8.64 t 3.153 4.129 4.407 P<0.05 <0.05 <0.05
實驗組術后并發癥發生例數為2(8%),對照組為8(32%),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呈顯著性(c2=4.500,P<0.05)。見表2

表3 比較兩組病人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比較兩組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實驗組在自我概念、健康知識、護理操作、責任感和護理能力總分這6個項目均優于對照組,切差異均呈顯著性(P<0.05)。見表3

表4 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比較
喉癌的發病因素有很多,目前并沒有確切的病因,吸煙、飲酒、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以及環境污染等與其發生均有一定的關系[6]。在多數惡性腫瘤患者中,都會產生焦慮、抑郁、悲觀等負面情緒,降低依從性和護理滿意度,甚至會導致術后康復明顯延遲的情況[7]。為了提高患者對手術及康復治療的信心,醫護人員往往會對患者進行細致的心理疏導[8]。本次研究中,實驗組醫護人員通過講述成功救治病例、喉癌相關知識、手術方式等途徑,以期更好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在郭曉東等人的研究中,通過良好的圍手術期康復護理的實驗組在干預后進行焦慮自評量表(SAS)的評分為(37.7±3.8),明顯高于采用常會圍手術期護理的對照組的評分(51.1±4.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中,雖然未對患者進行SAS評分,但是在對患者進行的QLICP-HN評分中,實驗組心理功能的得分(58.93±8.93)明顯高于對照組得分(45.35±10.83),差異呈顯著性(t=4.837,P<0.05);比較兩組的依從性和滿意度,實驗組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呈顯著性(P<0.05);這也可以說明在圍手術期采用快速康復路徑護理,可以改善喉癌患者的心理健康程度,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和護理滿意度,與上述研究結論相符合。
快速康復路徑護理是由西方國家推廣而來,目標是提高患者在圍手術期的恢復速度、縮短住院時間。相關研究顯示,在喉癌患者的圍手術期采用合理的康復護理能夠有效減少患者的負面情緒,促進患者術后的快速康復。本次研究中,實驗組的患者中術后24~48h下床的例數為16(64%),對照組患者中術后24~48h下床的例數為22(88%),差異呈顯著性(c2=3.947,P<0.05),這說明采用快速康復路徑護理相比于常規圍手術期護理,可以明顯提高患者身體的康復速度。
在部分氣管切開的病例中會出現出血、感染、皮下氣腫等并發癥,并且在手術后較長一段時間會存在語言障礙、疼痛、呼吸習慣改變以及切口護理的復雜操作等情況,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大為下降,因此自我護理的能力同樣是一項重要的指標。在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術后并發癥發生例數為2(8%),對照組為8(32%),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呈顯著性(c2=4.500,P<0.05):實驗組的自我護理能力在6個項目均優于對照組,切差異均呈顯著性(P<0.05);實驗組在快速康復護理干預4d后進行的QLICP-HN評分,在6個項目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呈顯著性(P<0.05);這說明快速康復護理運用于喉癌患者,可以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有并且利于患者在更大程度上恢復正常的生活狀態。
綜上所述,快速康復路徑應用于喉癌患者的圍術期護理可以明顯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程度和自我護理能力,減少并發癥,加快患者的恢復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