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雙權
(武山縣農業農村經濟服務中心,甘肅 天水 741300)
我縣山區農民一直有種植線椒的習慣,但種植面積較小,經濟效益低。通過近二、三年試驗、示范,我縣1800m以下干旱、半干旱山區雙壟溝全膜覆蓋種植線椒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拓寬了產業扶貧,脫貧致富的路子。
為了調整干旱、半干旱山區產業種植結構,壯大產業扶貧,進一步拓展農民的經濟收入來源,加快農民脫貧致富步伐,尋求適合山旱地雙壟溝全膜覆蓋種植的線椒優良新品種,特設本試驗。
通過品種比較田間試驗,掌握各個品種在不同時期的生理性狀及產量,從而篩選出性狀穩定,豐產性、商品性好的栽培品種,為大面積推廣提供科學依據。
試驗地選擇咀頭鄉王山村,海拔1640m,屬典型北部淺山干旱區。試驗區正常年份年日照時數2500~2800h,年平均氣溫9~9.6℃,≥10℃的活動積溫2960℃,無霜期170~180d;年均降雨量為400mm左右。
栽培方式為雙壟溝全膜覆蓋,壟寬1.1m,每壟種兩行,每小區種兩壟,壟長5m,小區面積11m2。本試驗設6個處理,3次重復,小區采用隨機排列。小區試驗株距30cm,每穴點播4粒,定植留2株,密度8000株/667m2。種植示意圖見表1。
參試品種六個:A.航椒7號、B.豐收線椒、C.天線1712、D.天線1715、E.航椒4號、F.甘科線椒。
(1)試驗地選擇咀頭鄉王山村,海拔1640m,屬典型北部淺山干旱區,選擇地塊土地較平坦、肥力水平基本一致,能代表本區域。
(2)試驗地雙壟溝覆膜于點播前半月結合施肥搶墑進行,施肥量和大田一致,農家肥1000kg/667m2,45%三元素復合肥40kg/667m2;4月27日試驗種植;6月2日出苗。生長期記載見表2。
(3)5月~6月,受到連續低溫天氣,影響了出苗及苗期的生長;7月下旬到8月上旬開花及結果期又遭受連續高溫干旱影響,嚴重影響了辣椒的產量,9月份又遇連陰天,影響了辣椒的品質。各處理產量見表3。

種植示意表1

生長期記載表2 單位:日/月、cm
通過方差分析,各品種之間產量差異性不顯著,見表4。主要原因是前期長時間的低溫天氣和干旱影響了辣椒的出苗和苗期的生長,導致各參試品種的特質特性沒有很好的表現出來。
盡管各品種之間產量差異性不顯著,但通過產量統計分析,見表3,各品種之間還是有差異:航椒4號最高,為1654.3kg/667m2;其次為航椒5號,1631.6kg/667m2;第三為甘科線椒,1628.4kg/667m2;豐收線椒第四,1624.8kg/667m2;天線1715第五,1610.2kg/667m2;天線1712第六1603.8kg/667m2。

產量統計分析表3 單位:kg
綜合各參試品種生物性狀表現及產量結果分析得知;航椒4號為干鮮兩用型,辣度適中,是做辣椒醬的理想產品,產量較高,適合山旱地雙壟溝全膜覆蓋種植,應該作為主推品種大力推廣。航椒5號為鮮椒,甘科線椒為干用線椒,產量也較高,可為搭配品種種植。

方差分析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