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宇
(湖南文理學院, 湖南 常德 415000)
在城市發展中,濱水片區對城市形態塑造、空間營造、形象展示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城市展示形象的門戶之一?,F今的城市,由于人們對精神層面滿足的關注,對自己所處環境的品質關注度日益增加。通過對濱水片區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有著拉動城市經濟發展,提升城市形象,體現城市文化,改善生活環境,提供休閑開放空間,提高居民生活品質的作用。
一個良好的城市濱水片區空間品質需要考慮片區自身的自然環境、歷史文脈與地域特色、城市視覺空間、城市公共活力等基本要素。
眾所周知,濱水片區之所以能成為城市發展關注的核心地帶,離不開它的“水”,離不開它優美的自然環境。城市濱水片區作為城市中與水最接近的區域,是城市中一個特定的地段。濱水給城市帶來了天然獨特的環境資源,使城市能夠展現出與眾不同的形態,考慮到濱水空間作為人類活動與自然過程共同作用最為強烈的地帶,新開發的濱水空間如何處理好城與水的關系,如何更好的利用濱水區優越的自然環境,是城市優化改造和復興進程中的重要關注點之一。
回顧中外的城市建設史,可以發現不少世界名城都有著悠久的城市發展史,往往保存著大量歷史文化遺產,比如歷史文化遺址、歷史街區、歷史建筑等等,這些寶貴的不可再生文化資源是構成城市文化脈絡的重要因素。與一般新城相比,這些保存著大量歷史文化遺產的城市往往更加富有歷史感和層次感,更具有魅力與文化底蘊。其次,對于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濱水區,其空間與景觀的創造往往能營造出地方性和場所感,突出城市文化特色。但由于城市濱水片區的歷史文化空間特色的模糊化,很多城市在背離自身歷史文脈與地域特色的道路上越滑越遠。因此,新開發的濱水空間如何利用自身的歷史文化資源,處理好新與舊的關系來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如何利用自身地域特色,延續發展并形成可識別的場所,是成為城市濱水區空間變更進程中最具特色的一筆。
城市濱水片區是城市人口聚集度高的地區之一,人群的復雜多元,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充斥多種的交流,加之它是與自然生態系統最接近的一個區域,多種元素的交織使城市空間變得多樣,有著發展豐富色彩的公共生活氛圍的潛力。
在濱水片區的設計中,清晰明了的平面布局、合理有序的景觀結構、舒適生態的濱水界面、優美的城市濱水天際線等等的城市往往可以給人帶來視覺美的享受。然后考慮公眾需求和社會公平,以人為本,關注并提供不同居民的需求,提供多樣性服務的功能,配置多樣的居民活動空間,兼顧居民的功能性需求與精神性需求。
城市濱水片區空間品質提升應貫徹“保護自然生態、保存歷史文脈與延續地域特色、豐富視覺空間、營造社區活力”的規劃設計理念。在具體的濱水空間優化規劃設計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城市設計的宗旨在于“設計城市而不是設計建筑”,且主要作用在于對城市設計要素的控制。通過制定城市設計導則對地塊內道路交通要素、建筑物形態元素、景觀要素等等的控制,使不同設計風格與要素融為一體,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這個有機的整體里,公共空間是開發的主題,高質量的公共空間在提升濱水區舒適度的同時,幫助提高本身及周邊的土地價值。注重對濱水公共空間的引入與打開,在規劃上強調建筑與景觀的融合,呼應城市骨架,控制片區街道兩側建筑的貼線率,豐富街區建筑立面,強化綠軸,打造景觀走廊,創造視覺景觀通廊。
交通是城市發展的血脈,承擔著城市各類物質的交流與轉換。在以往的濱水區空間設計中,多數都是豐富濱河的步行系統,忽視了地塊內的機動車交通與停泊問題。濱水區交通應倡導“行人優先”、“公交優先”,豐富慢性系統。在高強度開發區,可以適當開發利用地下空間,對接地鐵交通,結合地下的商業空間、公共停車場、綠化系統等,構建完整的立體化空間交通。在片區的核心商業地段,可在地塊內部的步行系統中,通過對建筑加設建筑連廊,建立二層及以上廊道空間,靠河一側街區可增設騎樓,提高步行區域的可能性與舒適性,形成一套完善的綠色交通體系。
基于片區上層規劃的前提下開發設計,合理制定地塊的發展優勢與潛力。在現今城市濱水片區的開發中,功能均趨向于復合性,以旨在提高區域內地塊的使用價值,構建多樣活力鄰里社區和商業社區,更有效地為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城市居民生活提供工作與生活的場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遠距離的交通出行量,緩解交通壓力。
圍繞城市空間設計的問題,居民是濱水區的參與者與決策者,他們影響濱水區開發的一些重要決策,更影響著濱水區發展的模式與速度。公共空間的尺度決定了場所空間里人的感受,因此,濱水片區作為居民意愿集聚的重要場所,在設計中應更加注重“人”的感受與需求,通過控制建筑高度,從濱江至內部基地構建高度梯度,以實現最宜人的建筑高度關系;把握步行尺度,打造適宜的步行尺度組團空間,在此范圍外,則依靠城市交通連接組團。
城市濱水區有著最關鍵的兩個城市界面—天際線與水岸線。嚴格控制沿江界面天際線形態,消除呆板單一的建筑高度,適當豐富建筑立面,打造豐富多樣的沿江界面。盡量保留自然的濱水岸線,不宜大修大改,在保護其原本的自然生態系統,盡量保存其原有形態的前提上,豐富沿江駁岸,構建親水設施。
為了保證濱水開放空間的多樣與開放,應道注重對步行濱水景觀視廊的營造,建筑形態宜采用點式形態而不宜采用板式形態,已達到濱江景觀視野的最大化;建筑布局摒棄呆板的行列式布局,采用錯動的布局形態,以豐富空間形式,豐富沿江過渡層次與立面表情。在綠地景觀營造中,將濱江綠帶與城市面狀、點狀綠地相結合,自然生態系統與人工生態系統相結合,呼應城市骨架,強化綠軸,創造視覺景觀通廊,形成系統的城市開敞空間結構,構建一個整體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復合系統。
城市依水而生,城市濱水片區因其所處的獨特空間地段具有城市的門戶和窗口的作用,對于城市濱水地區的研究也伴隨著城市的發展一直在成長。如何解決自然環境與開發建設之間的矛盾,追求城市文化脈絡,引導人們到達濱水區參與公共活動,使片區生態與活力兼備,給城市居民生活品質的提高給予保障,值得更多的探索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