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摘 要】公共空間,理應全民共有,公眾共享。然而,在很多城市或者農村都出現了侵占公共空間的現象。這些本來是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的公共資源,卻成為少數人獲取利益的手段。政府應尊重群眾意愿、順應百姓訴求,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充分認識開展公共空間治理的重大意義,算清“政治賬、經濟賬、社會賬、生態賬、文化賬”,還公共空間于公共大眾。
【關鍵詞】基層政府;公共空間;治理
【Keywords】grassroots government; public space; governance
【中圖分類號】D631.43?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19)01-0085-02
1 引言
公共治理理論被認可是在20世紀90年代,并伴隨時間的推移不斷豐富和完善,而且公共理論普遍所關注的問題是“如何在確保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政府和社會組織維護公共利益?并通過動用各種社會資源和媒介滿足公眾需求。[1]”開展鄉村公共空間治理,是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創舉,是順應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生活必需的民心工程。鄉村公共空間治理已成為壯大集體經濟、夯實黨在基層執政根基的重要平臺,成為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強大引擎,成為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增強文化自信的有力抓手,成為實現共建共治共享、創新社會治理的關鍵舉措,成為建設美麗家園、推進生態文明的重要手段。
2 全面開展鄉村公共空間治理的重要意義
第一,有利于公權力全面介入公領域,夯實黨在基層的執政基礎。在公共領域彰顯公權威信,讓“公家管好公家的事”,讓基層政府直通人民群眾,讓基層黨組織成為群眾的主心骨、公權力的代表人,有利于樹立黨員良好形象、加強組織威信、聯系群眾感情、夯實執政根基。
第二,有利于推動社會資產的保值增值,保障基層群眾的公共收益。鄉村公共空間治理是增加集體收入、推進精準扶貧的有效途徑,不是與民爭利,而是通過治理,恢復完善農田水利、生產道路等基礎設施,改善廣大村民生產生活環境,還有利于增加集體收入,為大多數群眾帶來利益,增加社會公共資產,提高社會經濟效益。例如,徐州市邳州市開展的公共空間治理案例中,經過三年的努力,全市梳理出集體土地18萬畝,新增房屋資產46.5萬平方米,進入產權交易平臺成交總額6.2億元,50個經濟薄弱村村年均集體增收20.03萬元;城區新增停車泊位近2萬個,通過市場化運作有償使用5600個,實現收益400多萬元。治理后環境顯著提升,周邊商鋪和房產大幅升值,住宅平均增值達到30%~40%,商鋪平均增值達到50%以上,帶動了資產保值增值,提高了社會總資產。
第三,有利于塑造崇德向善的文明風尚,樹立良好的社會公共秩序。公共空間治理不僅是物質層面,更涉及精神層面,觸及文化、思想和民風。推動公共空間治理由物質向精神層面延伸,把維護公共秩序、社會良俗,強化道德約束納入村規民約,用老百姓身邊的事、身邊的人、身邊的美教化引導村民,有助于加快形成養成新習慣,塑造新民風,共建共享新基層的濃厚氛圍。
第四,有利于構建尚法守制的善治格局,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開展公共空間治理,有利于確立公共資源有償使用的價值取向,樹立公共空間一分一厘不能侵占的正確導向,推行民意社會治理新模式,轉化打擊極少數,凝聚最大公約數,全面匯聚強大的群眾力量,真正讓群眾做基層政府的堅強后盾。
第五,有利于打造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改善社會的公共環境。開展公共空間治理,用標準化辦法治理垃圾亂扔、廣告亂貼、車輛亂放、攤位亂擺、工地亂堆等亂象,有效解決亂耕亂種、隨意焚燒秸稈等面源污染,推進生態環境整治長效化,讓門前老樹、河上清風、田間蛙聲這些“鄉愁”回歸,真正“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我們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
3 充分開展鄉村公共空間治理的主要舉措
目前,基層政府在公共空間治理中還存在失位問題,一是治理“缺位”,二是治理“越位”,三是治理“錯位”,因此要準確把握治理的關鍵措施[2]。
第一,提高站位、主動作為,構建完備的組織體系。開展公共空間治理,為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提供重要抓手、強化要素支撐;為整體提升農村環境面貌闖出改革新路、形成系統方案;為持續增強群眾獲得感伸張公平正義、完善利益保障;為著力創新社會治理補齊短板弱項、夯實基層基礎?;鶎诱浞终J識鄉村公共空間治理工作的重大意義和重要作用,結合實際,強化市級統一領導、鎮級統籌推進、村級履職盡責、群眾共同參與的運行機制,形成條塊結合、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充分激發各方面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廣大群眾發揮共建主力作用。
第二,把握關鍵、精準發力,構建嚴格的標準體系?;鶎诱迩骞浇缦?,明確治理的范圍和重點,劃清公私邊界,摸清資產底數、理清整治重點,做到有的放矢;要廣泛發動群眾,形成治理的聲勢和氛圍,發動群眾參與,贏得群眾支持,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濃厚氛圍;要把握政策底線,統一治理的尺度和原則,牢固樹立規矩意識,嚴格落實黨的農村政策,堅持底線思維真正讓群眾滿意、放心;堅持常態長效,健全治理的體制和機制確保治理工作常態化、治理成果長效化,要把握關鍵、精準發力,全面推開鄉村公共空間治理工作。
第三,解放思想、系統謀劃,構建完善的制度體系。要在深化思想解放中推進公共空間治理,創新理念思路,提升工作標桿,系統謀劃推進。要把鄉村公共空間治理,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相結合,集中整治環境突出問題,加快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與農業產業發展相結合,著力拓展現代農業發展空間,努力實現公共空間治理產出效益最大化;與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相結合,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持續增加村集體和農民收入;與鄉風文明建設相結合,加大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陣地建設的支持力度,大力提升農民群眾精神風貌;與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相結合,重塑村支“兩委”權威,不斷夯實黨在基層的執政基礎。
第四,轉變作風、擔當作為,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站位“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落實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笨傮w要求,制定科學有效的公共空間治理考核評價辦法。加大督促檢查力度,總結推廣好做法好經驗,強化工作落實和責任追究,確保公共空間治理各項目標任務全面落實到位。要堅持把公共空間治理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突出鎮村兩級在治理中的主體地位,切實強化組織領導、強化投入保障、強化考核督查,確保公共空間治理有力有序推進、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把公共空間治理這件極具意義、順應民心的大事好事做好,讓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第五,帶群眾干,讓群眾享,提高群眾參與的主動性。喚醒群眾的主體意識,公共空間從“我治理”轉變為“我們治理”,公共收益從少數人“我獨享”轉變為全市人民的“我們共享”。公共空間治理的重要前提是要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不僅要求關注每個公民的個人利益,同時更要關注集體和公共的利益,“這種社會責任感將使公民共同參與對話和決策過程,同時也將使公民關注我們所共有的利益,而不是那些驅使我們四分五裂的東西。[3]”因此,提高群眾的參與度,喚醒群眾的主人翁意識,讓廣大社會群眾做公共空間治理的實踐者和成果的享受者。
第六,總結經驗,放大效應,推動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公共空間治理是一項創新實踐,推進治理的過程就是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相結合的過程。在開展公共空間治理的過程中,要善于總結經驗,認真學習成功地區的優秀案例,全面放大綜合效應,認真對待群眾反映的問題,不斷完善和推廣好的做法和思路,同時積極總結失敗的經驗和教訓。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的重大決策部署,通過深入開展公共空間整治,基層政府統籌規劃、因地制宜,通過實施“村莊整潔、宅田界清、路通河暢、集鎮規整”等整治標準,讓越來越多的群眾感受到公共空間治理帶來的新變化、新成果。
【參考文獻】
【1】陳振明,薛瀾.中國公共管理理論研究的重點領域和主題[J].中國社會科學,2007(3):140-152.
【2】吳英國.“越位”“缺位”“錯位”與“弱化”“強化”“轉化”——關于政府職能轉化和依法行政的思考[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3(4):42-45.
【3】DENHARTT BR.Public Organization Theory (Fifth Edition )[M].Beijing: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