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炯清
摘 要:自21世紀以來,博物館建設中融入了大量的高科技,博物館展品在博物館的教育功能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自然博物館普及科學教育的功能和發展措施。
關鍵詞:自然博物館;科普教育;發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自然博物館應該如何將可持續發展戰略,依靠科學和教育進行終身教育的重要任務,提高互動顯示,引入高科技博物館,同時傳播科學知識普及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結合旅游和休閑,全面提高觀眾的科學,如何進行科學管理,塑造21世紀的自然博物館,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
1 我國自然博物館發展現狀
1.1 現狀分析
自然博物館是一個促進社會發展的機構。它是一個對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永久性機構。自然博物館收藏了大量先進的科學設備,用于研究和欣賞,展示和欣賞科學變化的過程。目前,我國自然博物館科普教育主要以講解和操作指導為主。由于科普教育主要是講解和操作指導,我們通常不會主動提問。因此,選擇指導操作和深入觀察的方法無疑是一種有吸引力的教育活動方式。而學習表、導圖等可以對游客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目前的主要集團參觀自然博物館親子家庭和學生團體,但部分設計博物館是不夠的,兒童對游客日益增長的需求,學生訪問組綿羊嚴重,此外衍生品是不夠的,而博物館的主體涉及到更多,但對于深基坑的教育不足,嚴重的同質化現象。
1.2 科普教育的功能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如博物館收藏的化石植物、動物和礦物等能夠代表一個歷史階段,通過介紹敘述者,使訪問者顯示信息,如地理環境、氣候、生物學特性,這些都是直接用于社會主義建設,通過參考資源的博物館,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決策服務是非常必要的。現代社會提倡素質教育。青少年去博物館的最終目的不僅是學習科學知識,更是實現精神教育。孩子進入博物館,感受科學的奇跡,的理解不同事物的原則,實踐自己,館可以安排講座,視聽欣賞、3d影院等項目,并開始使游客漫步在知識的海洋,豐富科學文化氣息,游客的心態會發生一定的變化,也對科學更感興趣。
2 中國博物館面對的挑戰和機遇
如果我們把中國的科技館事業放到世界產業的維度上,我們可能會有一種成就感——在過去的20年左右的時間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博物館發展得像我們這樣快。同時,我們一定會有極大的緊迫感、危機感,因為這段旅程基本上是跟著別人走,向別人學習走。雖然這是發展中國家的必經之路,但是沒有自己的理念和元素,模仿永遠不會是最好的。我常常感慨地感嘆,這些特征并不是刻意追求和制造出來的。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博物館的特點應該通過各自的歷史文化來自然地展現和呈現。事實上,科學博物館也是一種科技的回歸,服務于自然人類的真實世界。這是單一的科學文化與多元的社會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科學館應有的色彩和特色,但我們仍無法實現。目前,我國相當數量的科技館在建筑和規模上存在差異,但其主題、內容和形式大多相似。這需要我們通過在設計理念上的大膽突破和在展示內容和形式上的不斷創新來解決當前的問題。這種創新既是我國科技博物館發展的重大變革,也是轉型的契機。我們可能會錯過彎道,或被甩在后面更遠的地方,或我們可能會超過彎道,這是我們都希望實現的。
3 發展對策
有人說21世紀是博物館的世紀。博物館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它表達了人們對精神生活更高層次的追求和向往,同時也促進了文化教育的發展和公眾科學素養的提高。加強科學技術教育,提高全民族,尤其是青少年的科技素質,培養青少年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和愛好,增強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引導他們樹立科學思想、科學態度,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提高國民科技素質、保障持續增強國家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長期戰略性工程。自然博物館在宣傳教育普及科學知識,特別是向廣大青少年進行科普工作方面有其獨特的地位和作用。
3.1 進行愛國主義和國情教育
我國歷史上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確曾有過驕人的成就。近代由于列強的侵略,封建體制閉關鎖國的制約,自然資源遭受了殘酷的掠奪和破壞,科學技術停滯不前。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發以來,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在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因為人口眾多,使得資源的人均占有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正是因為人口眾多,受教育程度差異大,導致人口素質不高,等等。這些都是自然博物館宣傳教育的好教材。
3.2 科學知識普及、科學思想、方法教育
地質博物館的研究和展示,反映了一部自然發展的歷史,從地球的形成到人類的演變等等。這本身就是科學同迷信、偽科學甚至邪教長期斗爭的過程和結果,并且這種斗爭至今仍是那么的觸目驚心。要獲得真正的科學成果就必須要有正確的思想指導,正確的科學方法,這已為無數科學事例所證實。自然博物館在普及科學知識時對科學思想和方法(包括各種科學工具)的闡述,既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條件的。
3.3 為經濟建設發展提供可靠的資料
經濟建設的基礎是對資源的了解和利用。博物館的收藏研究重要的方面之一,就是對一個或幾個區域或某一方面自然資源的一種基礎的調查,這些調查有文字、圖表和實物,還有資源的變遷,人類的利用(破壞的)歷史等各種信息,有時對某項建設直接可用,有些則是重在借鑒或提供參考資料為決策服務。對國內外資料的互換,人員的互訪也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3.4 對青少年成長有著非同尋常的影響
青少年成長的過程是知識積累、長身體的過程。今天大家都認同了素質教育,青少年科普意識的提高,能促進其他各方面素質的提高。在多年的工作中我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年齡小的參觀者:對參觀博物館有著普遍的好奇心和極高的熱情、興趣;中學階段則越是重點中學的參觀者,他們的興趣越濃厚,提的問題越深刻。我們館有這樣一個實例:一位小姑娘住在我館附近,十幾年前因近水樓臺常來博物館玩,隨著年齡的增長,認識的加深,進中學后仍常來參觀。后來她考上師大地理系,大學畢業后進入一所中等師范任教。今天她不僅年年帶她的學生來參觀學習,連她幾歲的孩子都帶來參觀。這令我們感到非常欣慰。這給我們的教育工作者以深刻啟示:科普教育應從娃娃抓起。
綜上所述,自然博物館科普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以促進文化發展,我國歷史和自然博物館本館強度工人必須加強研發,除其他外,加強宣傳活動,與政府的充分合作、發展與管理方法,為我國文化建設融注新的血液。
參考文獻
[1]徐濤.科技館中后期展項維保方式探討[J].科技風,2017(14).
[2]李毅.淺談自然科學博物館的科普教育功能和發展對策[J].湖南地質,2017,(02):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