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薇 郭若云
摘 要:琉球王國從洪武五年開始一直到清朝末期,作為中國重要的藩屬國之一,一直與中國保持著密切的交往和聯系。而朝貢是中琉之間相互交往的重要活動之一。
關鍵詞:琉球;道光;朝貢
明清檔案與甲骨文、敦煌藏經洞遺書一起并稱為二十世紀中國最重要的三大發現,從這一歷史地位上來看,明清檔案所蘊藏的文化價值和學術價值絕對是不可估量的。明清檔案分為內閣大庫檔案、軍機處檔案、內務府檔案、宗人府檔案、國史館檔案、清宮中各處檔案和清各部院衙門檔案等。其中,除大部分為漢文外,還有滿文老檔以及英、法、德等文字的外交檔案。故宮明清檔案部現存的明清歷史檔案,是從原清內閣大庫檔案、清軍機處方略館大庫檔案、清國史館——清史館大庫檔案,宮中各處檔案以及清代宮外各衙門和一些私人所存的檔案等六個方面,逐漸集中起來的。其總藏量約有九百多萬件(冊),內容十分豐富。由于明朝檔案已在明末清初之際損毀殆盡,現存甚少,姑且不論。以清代檔案而言,可以說有清一代,無論政治、經濟、軍事或文化,無不皆備其內。
故宮明清檔案部所存清代檔案,包括清天命前九年(1670年)至宣統三年(1911年),三百多年間所形成的檔案文件,另外溥儀退位后于一九二一至一九三一年間所形成的檔案,也保存下來。而在這之中,清代中琉關系檔案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清代中琉關系檔案主要有《清代中琉關系檔案選編》、《清代中琉關系檔案續編》、《清代中琉關系檔案三編》、《清代中琉關系檔案四編》、《清代中琉關系檔案五編》、《清代中琉關系檔案六編》、《清代琉球國王表奏文書選錄》共七本資料。這七本資料按檔案內容編輯成冊,詳細載錄了清王朝時期中國與琉球之間相互交流往來的文書資料,對于研究中琉關系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道光朝時期的中琉關系檔案主要分布在前六本檔案中,也就是《清代中琉關系檔案選編》、《清代中琉關系檔案續編》、《清代中琉關系檔案三編》、《清代中琉關系檔案四編》、《清代中琉關系檔案五編》以及《清代中琉關系檔案六編》。
而在這些檔案中,有關琉球貢使朝貢一項的檔案所占數量最多。朝貢是指藩屬國派遣使者定期向宗主國進奉方物一事。自明朝起,琉球國就開始定期向中國派遣貢使進貢方物,以示臣服。中琉間的官方關系始于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派遣使臣楊載攜帶著皇帝詔書前往琉球,向琉球宣告建朝即位。詔書上寫到:“朕為臣民推戴,即位皇帝,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蠻夷酋長稱臣入貢。惟爾琉球,在中國東南,遠據海外,未及報知。茲特遣使往諭,爾其知之。”當時的琉球國中山王察度接到明太祖的詔書之后,即刻派遣自己的王弟泰期隨同使臣楊載來到中國,向明太祖奉表稱臣。中國與琉球之間長達五百多年的宗藩關系就此展開。琉球開始定期向中國派遣使者進行朝貢,依照慣例請封,而中國也會向其進行賞賜,對其授封。依據中國的具體規定,各藩屬國的貢期都各不相同,琉球國按規定是兩年一貢。
道光年間琉球國也一直嚴格遵守著這一規定。而琉球國貢使一行在到達福建之后,會分為三個小組成員,一組是上京,上京組負責進京面見皇帝;另一組是存留小組,存留小組則是負責留在福建當地,等待上京小組完成任務后歸來;最后一組則是摘回,摘回組的主要任務就是負責護送貢使一行順利到達福建,所以在完成他們的任務之后他們就會立刻返回琉球。道光朝三十年間琉球國共進貢了十五次,進貢相關的檔案始于道光元年,終于道光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這也是道光朝中琉關系檔案的最后一條檔案。進貢使臣在完成面見皇帝、向皇帝朝貢的使命之后,會收到來自皇帝的大量的賞賜,這些賞賜包括對使臣自身的,也包括對琉球國王的賞賜物品,所以完整的“朝貢”流程,除了進貢之外,還包括“接貢”活動。“接貢”就是指琉球國派人前來迎接貢使和皇帝賞賜物品回國一事。“接貢”與“進貢”活動合起來才是一套完整的“朝貢”流程。
關于貢使一行的具體活動的地點,孫薇在2001年其《檔案所見乾隆二十七年的琉球國的進貢》一文中,已通過乾隆二十七年的中琉雙方資料,對乾隆時代的朝貢進行了詳細的論述。由此可知琉球國貢使在中國的朝貢過程可以主要歸納為三個階段,貢使入閩—貢使上京—貢使歸國。貢使一行首先抵達福建,然后再從福建啟程出發進京,在北京完成拜見朝貢皇帝的使命之后,再返回福建,從福建坐船回到琉球。關于這一點,2017年,于亞在她的《乾隆古道上的文化交錯》一文中也進行了相關的論述,這篇論文從琉球上京的貢道著手,通過對乾隆朝中琉關系檔案的梳理,對琉球國貢使一行進貢的全過程進行了細致的梳理和分析,最終得出貢使朝貢的具體路線先是從琉球出發進入福建,然后由福建經過浙江、江蘇、山東等地最終到達北京這一結論。而在于亞之前,黃莉丹在2016年,《雍正時期琉球對中國的向化》一文中也對雍正朝六次朝貢過程進行了梳理。孫晴2018年在《嘉慶朝中琉關系研究》一文中,同樣通過對嘉慶朝287件朝貢相關檔案的具體梳理,對嘉慶朝琉球朝貢的整個過程進行了細致的探討,進一步驗證了貢使一行從入閩到進京再到歸帆的這一歷史事實。
而本文通過對道光朝331件朝貢檔案的梳理,發現道光朝貢使在中國活動的例行內容大致是四個部分,分別是入境、途中、在京活動、出境。入境是指琉球使者按照歷年的慣例,每年10月抵達中國境內。途中是使者一行離開福建,沿貢道前往北京的過程。在京活動是指使者一行在順利抵達北京之后,在北京期間進行各項工作。這其中包括恭進例貢方物、領取賞賜、領辦銀兩、貢使瞻仰文廟、迎送聖駕等。出境則是琉球國使者在圓滿完成自己的使命之后帶著中國皇帝的下賜品返回琉球的過程。由此可以證明上述先行研究得出的結論同樣適用于道光朝。
道光朝只是五百多年中琉交往關系中的其中一段時代的縮影。透過道光朝真實的檔案記載,足可以證實在道光朝時期,中琉依舊保持著友好交往的歷史事實,朝貢活動也依照歷史的慣例在按部就班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孫文范,李治亭,王慎榮.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形成與發展[J].學術月刊,1983年.
[2]李治亭,楊旸.清史研究的必讀之書——評<清代中央國家機關概述>[J].檔案學通訊,1985年.
[3]米慶余.<隋書·流求傳>辨析[J].歷史研究,1995年.
[4]米慶余.明代中琉之間的冊封關系[J].日本學刊,1997年.
[5]修斌,付偉.清琉封貢關系的確立及其影響因素探析[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
[6]張啟雄.超越朝貢體制——回歸中華世界秩序原理[C].北京論壇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中國與世界:傳統、現實與未來:“比較中的審視:中華秩序的理想、事實與想象”專場論文及摘要集,2014年.
[7]張啟雄.中華歷史文化價值中的“天下共同體”[J].東亞評論,2018年.
作者簡介
孫薇(1962-),女,漢,遼寧沈陽,教授,博士,天津工業大學,研究方向:中琉關系。
郭若云(1995-),女,漢,甘肅武威,碩士研究生在讀,天津工業大學,研究方向:日本語言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