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友
【內容摘要】《道德與法治》作為義務教育的一門課程,在2016年的時候,走進了初中的教學課堂,這門課程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發揮著重要的育人的作用。而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實效性成為了重中之重,那么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途徑有很多的方法,既可以通過改變教師的教學方法來實現,也可以通過完善每節課的教學內容來實現。本文從如何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效性入手,從多個方面來探討研究其實效性。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教學實效性
引言
作為一個新的時代,青少年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處在一個教育強國,重在托起祖國明天的希望。需要教師懷揣夢想,激情昂揚,活力四射。而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加強和提高初中生道德與法治的教育成為了教育的中心,而如何促進初中生健康、陽光的成長,成為每位教育者必須著重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此課程的教學必須遵循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過程,只有遵循此過程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本文以下幾個方面來探索有效的,可行性的教學策略。
一、掌握學情,吃透教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想提高初中生學生的思想品德,教師必須要掌握所教學生的各種情況,深挖教材,做到每節課教案在心上,并且能夠靈活的應用教材,吃透教材的知識點,課堂上講授技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就能潛移默化的感染學生,也可以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效性。
1.深入了解學生,掌握學情
通過調查表明,身處農村與城市的孩子的個人素質千差萬別。在城市的孩子,每天注重素質教育,而且孩子的父母又都是高學歷,所受得到的教育也是高素質的,因此,孩子自身的素質就會很高。而作為農村的學生,學生要么是貧困家庭的,要么是單親家庭,要么就是留守兒童,這些孩子的爸爸媽媽都會外出打工,而孩子的撫養都交給了老人,隔代撫養使得孩子的素質就會普遍降低。而農村孩子的學習習慣也是相當的差,所以首先得在課堂上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多鼓勵孩子遇事要知難而上。近幾年的調查發現:初一學生對于學習提不起興趣,自學能力差,自制力弱;初二的學生,學習方法不恰當,出現叛逆心理,導致學習效率下降;初三的學生面對的困惑以及選擇多,導致無從下手,這些現象表明,學生會出現貪懶的現象。他們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對于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無所謂,進而從中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也體會不到成長的快樂。
2.了解《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吃透教學
要想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時效性,教師是最關鍵的。針對所了解到的學情,教師必須吃透教材,通過鉆研教材,確定行之有效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重視學生的現實生活,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
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緊貼我們的現實生活。通過每一個生活中的小故事,生活中遇到的每一個案例,來引導學生積累生活經驗,感悟生活,感悟知識,教師可以讓多元素、多元化的形式參與到教學環節中。如在教學《保護環境》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孩子出去看看現實生活中的環境是怎么樣,總結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通過走訪、觀察、發現,讓學生提出幾條保護環境的合理性建議以及寫一條呼吁大家保護環境的標語。學生參與到生活事件中,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了現實生活中,既快樂又印象深刻,又學到了保護環境從小事做起。
三、讓學生多感悟,促進課堂的推進速度,提高教學的效率
好的課堂,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課堂上就會多思考,多提問,這樣有利于孩子的思考,學生只有認真的思考了,就會有深深的感悟,這樣的就會收獲滿滿。基于這樣的學習現狀,作為老師,要積極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課堂中來,打造高效課堂。課堂靈活,學生靈活,知識靈活。
1.教師要明確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
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由主體地位轉化為了主導地位,這就意味著教師的角色和教學方式也進行了轉變。創設情境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積極發言,并且引導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進而達到樂中學,學中樂。
2.教師要明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學生從客體地位轉化為了主體地位,在課堂中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課堂中來。比如在《親情》的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角色表演。一群孩子通過自己的表演將難理解的問題都一一的呈現出來,并且積極的參與到問題的討論中,通過小組競賽的方法,總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體驗學習的快樂,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總之,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肩負著育人這個重要的功能,抓好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為初中生全面發展奠定重要的基礎。所以,在提高學生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要注意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實現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路暢.大數據背景下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途徑探析[J].中國報業.2017(18):90-92.
[2]李燕宇.學生誠信教育的重要維度[J].2016(16):243-245.
[3]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九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