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芳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朗讀課文,讀中體會人物的心理。通過教師引讀、同桌合作、對比朗讀,讀中感悟,讀中體會人物心情的變化。
2.從課文整體入手,把握故事情節。讓學生在“我們這一行人”與“向導”前后語言比較揣摩中體會用詞的精妙。在朗讀中體會人物心理變化,從而領悟文章的內涵,落實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律的教育。
3. 借助課文插圖,理解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向導前后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并闡述自己的看法,培養評價與表達能力。
4.通過視頻展示、想象畫面、拓展資料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閱讀能力,進一步引導學生關注自然、了解自然、熱愛自然從而延伸到有保護自然的意識。
【設計理念】
《自然之道》是一篇蘊含著道理的故事,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明白“要遵循自然之道,要按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辦事,否則就會事與愿違”這個道理。《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因此,本課教學設計體現出以下理念:
第一,滲透閱讀方法。閱讀教學,最重要的是交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聚焦我們這一行人和向導對幼龜的不同態度,梳理全文的脈絡,培養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將重難點滲入在品讀的過程中,從文章中作者對同一件事物從兩個不同的方面進行描述達到滲透教育的目的,這種寫作手法落實的水到渠成。
第二,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教課文不是單一的教一篇文章而是要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而達到一種學習的能力,本篇課文是本單元的第一篇引領著學生要從大自然中受到啟示,有所發明創造,告訴我們大自然也人類的老師。所以在課文中拓展學生找的課外資料,從違背大自然人類會受到怎樣的結果和遵循自然規律,人類又能從大自然這位老師身上學到哪些知識,造福子孫后代從這兩方面分別展開調查拓展學生視野,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關注自然、了解自然的興趣,并能從中受到有益的啟示,同時提高語文的綜合素養。
【教學過程】
板塊一、故事入題,揭示課題
1. 講授有關自然規律的故事導入課題。
2. 讀懂題目:自然之道——理解(道的意思)
板塊二、學習課文,品讀體會
1.巧妙設問,指向閱讀能力了
1.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思:作者和同伴們來加拉巴歌島的目的是什么?
2.幼龜想要順利的進入大海,必須要經過一段不短的沙灘,而危機就在它們身邊,你發現了嗎?
3.看來回家的路布滿了危機、充滿了艱辛,不是那么容易的,但身為自然界? 的一員,它們會那么輕易的被天敵吃掉嗎?
2.學生匯報問題一:作者和同伴們來加拉巴歌島的目的是什么?
(1)相機出示文本:
我們的目的,就是想實地觀察一下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
3.學生匯報問題二: 危機
(1)相機出示文本及PPT展示食肉鳥圖片:
從龜巢到大海需要經過一段不短的沙灘、稍不留心,幼龜便可能成為食肉鳥的美食。
(2)學生匯報問題三:它們應有自己的一套生存策略來躲避災難。
過渡:自我保護是自然界中每位成員的本能。現在請同學們默讀
課文第3自然段用橫線畫出相關的語句。
4.交流匯報:海龜出行的險情
(1)課件出示文本:突然,一只幼龜把頭探出巢穴,卻欲出又止,似乎在偵察外面是否安全。
(2)通過提煉重點詞來體會自然界成員自我御敵的能力。
提取信息能力:哪個詞最能讓你感到幼龜有自我保護的能力?
理解分析能力:去掉這個詞語行不行?
聯結運用能力:能把探字換個詞嗎?
統整概括能力:整這個自然段向我們揭示了:這是一只()的幼龜。
5. 指導朗讀:讀出幼龜的小心、警惕、機靈
讀后指導:語調——先抑后揚,動作——手臂向下,手指捏緊,表情——適當夸張。
6.出示幼龜圖片,引發學生的惻隱之心。
7.播放幼龜脫險視頻,為龜群的全軍覆沒打下伏筆。
板塊三、感受情勢危急,體會出乎意料
(1)自讀提示
1. 默讀課文5-8自然段找出讓我們眼前震驚的畫面。
2. 小組交流。
(2)學生匯報
策略一:通過抓重點詞感受龜群的數量之多。
策略二:通過播放食肉鳥食龜的視頻來深化學生的感受。
策略三:通過作者描述龜群的四字詞語及食肉鳥盤旋在空中的場景進行對比感受作者的寫作方法。
策略四:通過文中圖片展示,補白腦海想象,感受龜群慘遭滅頂之災的原由。
(3)師引導:可這悲慘的情景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對此,同學們,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1.我們要了解自然,遵循大自然的規律,要不然就是好心辦壞事。
2.大自然的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生存規律,人類不能去破壞。
3.順應自然,遵循規律,才能保護自然,造福人類。
板塊四、抓住向導的悲嘆,引發學生熱議
1.身為生物學家的向導卻邊走邊發出陣陣悲嘆。為何是“悲”呢?
2.通過對文本的解讀,學生各抒己見。
1.因為身為生物學家應該是知道這個規律的,而他卻沒有阻止。
2. 向導先前若無其事的說:叼就叼走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所以大家讓他救時他是極不情愿的。
3.我認為向導是不知道的,因為如果一開始他就知情的話,他就會把接下來會發生什么樣的事情告訴我們了,而不是在食肉鳥大肆捕殺幼龜時,一只只的去救了。
4. 我也認為向導是不知情的,如果他知道接下來會發生這種事情,他就不會把幼龜放入海里而是直接放回巢穴去,那么龜群就不會得到錯誤信息了,也就不會葬送鳥腹了。
板塊五、整體回溯,感悟自然之道
1.出示作者原文,體會自然之道。
1.人是萬物之靈,然而當人自作聰明時,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2.師生共同總結:自然界的規律,人人都要遵循。
板塊六、聯系生活,感悟啟示
1.課前收集有關大自然啟示的資料,課堂交流感受
1.違反自然規律的啟示:鹿群和狼。
2.遵循自然規律所獲得的啟發:通過豬鼻發明防毒面具。
板塊七、自然之道
遵循 規律
善心? ——? 救一只
違道? ——? 害一群
【教學反思】
《自然之道》是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是按事情發展順序,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向導,結隊來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旅游,想實地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當他們看到一只正離開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龜被一只食肉鳥叼啄時,出于好心不顧向導勸阻,要向導趕走食肉鳥,把幼龜抱向大海。正當我們為自己的善舉而喜悅時,卻發生了令人震驚的一幕:原來這只幼龜是偵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龜得到了錯誤的信息,以為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為食肉鳥的美餐。揭示了大自然萬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災難之本能的秘密。而人類是不可以去插手干預的,否則看似在幫其實是害,會走向適得其反的結果。
因此,此次的教學,我引領學生去探尋自然之道,讓學生在:(1)感受幼龜可愛的過程中激發他們的保護欲望,為作者一行人的所作所為打下鋪墊,同時也引導他們明白自然界的萬物都有它們獨特的生存策略,不會那么輕易的被天敵傷害。(2)通過小組討論、提煉重點詞句,朗讀品讀、想象畫面談感悟等多種學習方法,讓學生逐漸明白:大自然萬物的生存與死亡都是符合自然規律的,而我們人類也是自然界中的一員,也要遵循自然規律,否則就會事與愿違。
在備課中一直有個問題縈繞在我的腦海,那就是向導到底知不知道我們的行為會引來大批的食肉鳥來捕龜呢?我覺得這個問題很有探討性,因為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于是我有意識得將交流討論融入到教學中,果然,課堂上引起了學生們思維火花的碰撞,一方學生認為向導是知道的,原因是:他本身是向導而且還是生物學家,這方面肯定有豐富的經驗。他知道后面會發生的事情所以當時才不愿出手相救那只小龜。另一方同學則認為:向導是不知情的。原因是:(1)向導在看到大批的幼龜爬出巢穴引來了大量的食肉鳥捕食后,趕緊接下棒球帽,迅速救龜。從向導這一系列的動詞上可以看出他是不知道會發生這樣的場景的,要不然他也不會這么緊張的救龜群了。(2)從向導邊走邊發出的悲嘆聲中可以體會到:他是不知道的,因為他說: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就不會受到那樣的傷害。這句話中的我們也包括了他自己,說明他對最開始救的那只幼龜是偵察兵這種事情是毫不知情的,所以才會有后面對自己所犯下的錯誤而深深的自責。而正是由于他自己是生物學向導卻在他手上發生了這么不忍視睹的場景所以他才會比其他人更加的悲嘆。
(作者單位: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團育才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