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芳芳
摘 要:在幼兒水粉畫教學中,運用“借形想象”這一美術教學理念展開實踐,是一種新的探索。本文以促進幼兒藝術想象與表達為目標,結合幼兒年齡特點,歸納梳理了不同年齡段的指導策略并結合案例闡述了具體方法。
關鍵詞:借形想象;水粉畫教學;幼兒
“借形想象”是由兒童美術專家薛文彪老師提出的一種運用于美術教學的新理念,是指將自然界不規則的圖形通過我們視覺的感知將其想象加工表現成某一具體的形象。我們認為“借形想象”作為一種靈動稚拙的想象方式,與幼兒的想象思維方式是完全吻合的:由外界刺激物引起幼兒的想象,想象不指向于目的,僅以想象過程為滿足,愿意反復進行想象。同時,“借形想象”作為一種生動有趣、直接有效的教學方法,與幼兒的藝術表達能力是相吻合的。
幼兒園水粉畫教學是指以運用水粉顏料為主,輔之于多樣化材料而進行的以提升想象力為目的的創意美術活動。在近年來的水粉畫教學實踐中,我們大膽運用了“借形想象”這種教學理念,引導幼兒開展了一系列的教學活動,探索了對小中大三個不同年齡段實施的具體策略。
1 在玩色添畫中植入想象的萌芽
3-4歲的幼兒手部小肌肉發展還不精細,繪畫水平還處于后涂鴉期,因此還不適合開展規范的握筆繪圖的美術活動,更多的是采用一些游戲性的玩色活動,即是把顏料噴涂或者拓印在各種物體或者紙張上進行游戲活動。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偏愛鮮艷明亮的顏色,能識別三原色或更多差異明顯的色彩,他們使用顏色僅憑喜好與方便,對顏色深淺的辨別也尚不敏感,因此對于“玩色”時所用的水粉顏色,我們仍然建議采用單一的色彩,幫助孩子建立最初的色彩認知印象。
1.1 用用自己的身體
小班孩子最熟悉莫過于自己的身體了,指尖蘸點藍色,表示天下雨;伸長手指印在紙上,變成一排小樹;握成拳頭,留下蟲爬的痕跡;張開五指,小樹開花……夏天的時候,把畫布鋪在地上,讓孩子們光著腳丫或者穿著不同的涼鞋從畫布上走過,他們會驚奇地發現,畫布上留下了各式各樣的圖案,原來小腳也能畫畫。
1.2 找找有趣的東西
大自然是一個寶庫,我們可以尋找到很多有趣的東西。圓圓的可樂瓶蓋、不規則的柚子皮,各種各樣的樹葉,切出最大橫截面的蘿卜頭……這些都可以成為孩子們玩色時最好的工具和材料。
案例:作品《熱帶魚》用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穿的襪子,將舊襪子在蘸取白色顏料后在深色的紙面上“躺一躺”“睡一覺”,留下了奇形怪狀的圖案,然后用棉簽沾取其它顏料進行想象添加。
1.3 試試特別的紙質
開展水粉畫教學,除了水粉紙外還有很多特殊的紙質,如卡紙、牛皮紙、沙粒紙、布紋紙……等等。
案例:作品《鳥和魚》采用的就是過濾布。過濾布是一種工業材料,可以任意裁剪,吸水性好,韌度強,滴上水粉顏料再用噴壺噴水渲染,色彩交融明顯變化豐富,是一種很容易出效果的繪畫材料。
1.4 添上“心靈的窗戶”
幼兒的天性就是玩,各種玩色游戲讓他們樂此不疲。小班的孩子即使年齡小,繪畫技巧很稚拙,但是仍然有豐富的想象力,只不過他們的表達方式需要借力于老師的引導。
案例:作品《彩虹寶寶》,創作過程:先把幾種水粉顏料調稀釋,將顏料水隨意地倒在平整的KT板上,再將白色的水粉紙覆蓋“親一親”“拍一拍”進行拓印,留下了各種不規則形狀的印跡。趁著孩子們玩得很高興,我借機詢問:“呀,老師看到這里像一只小雞,它有尖尖的嘴巴,你們看這里還藏著哪些動物?”我一引導,孩子們都瞪大了眼睛,努力地去找。“老師,這里像恐龍!”“還有小魚,我看到有魚!”“大尾巴,像狐貍的尾巴”……孩子們天馬行空地讀出來很多“形似”的東西,繪畫的興趣被有效延續著。“請你們給看到的小動物添加上亮晶晶的眼睛,看到恐龍,加個眼睛……”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個還處于孩子想象中的動物,如果有了眼睛,其形態就呼之欲出了。畫上眼睛,就是教師教給孩子的一個學習方法,通過添畫眼睛,幫助孩子固定借形想象的主體。小班的孩子剛開始可以是購買的裝飾性眼睛,讓孩子動動小手,把眼睛黏貼在想象出的動物身上,隨著入園經驗的增長,逐漸過渡到用棉簽手指點畫眼睛。添加眼睛的水粉玩色,使得孩子的作品立馬就有了獨特的繪畫語言,畫面也充滿了童趣。
2 運用點線面的結合促進幼兒的想象
“美術”是由“美”和“術”兩個字組成的,“美”是“美感和體驗”,而“術”則是“技藝和方法”,因此我們認為教給孩子一定的技能是必要的,但教師應該力求教得無痕,教得藝術。中班的水粉教學是在玩色的基礎上,形成了點、線、面,再借助于線條和塊面進行的觀察想象。此時,孩子的手部控制能力明顯增強,開始接觸使用水粉筆,在基本掌握了如何握筆,用筆及一些清洗調色的方法,我們會讓孩子用線條將玩色后的各種色塊勾勒出來,可以說是中班的玩色獲得了塊面,而后再運用線條來表現塊面,這也使得孩子們在線條的表現過程中開始由無意涂鴉轉向了有意涂鴉。
2.1 色塊勾勒---用突出的形激發想象
中班孩子的想象往往是伴隨著活動的進行而逐步挖掘出來的,他們會畫著畫著覺得這個像恐龍,繼而用簡單的特定符號添畫出恐龍周圍其它的東西。我們在指導孩子色塊勾勒的時候會特別強調線與線連接的流暢和平整,“把線接住”“畫圓要把門關好”,鼓勵孩子把顏色落到紙張外面去,落筆之處差次不齊即出現構圖上所謂的“出穴”,再添加上豐富的五官,展開相聯的想象。從畫面效果的把握來看,我們會建議多讓孩子采用水粉技能中的薄畫法,調制顏色水分多一點,促進色塊之間的相互融合,這樣線條的連接也不會顯得很突兀。勾形的色彩也會較多的運用中性色,即黑白灰金銀這五色;有時候同一個繪畫主題,我們讓孩子分組自由選擇,嘗試采用不同的色調作畫,暖色系與冷色系的對比,呈現的畫面風格也是截然不同的,借此提高孩子們的色彩感知力和表現力。
2.2 變化角度----觀察豐富想象
一個不規則的塊面,如果僅僅是從一個角度去觀察,就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趨同心理,同時也會給幼兒帶來想象難度。我們引導他們把勾勒出的色塊看做一個形體時,會讓他們把畫紙“倒過來看看”“身體歪一歪”又會變成什么,“換個角度看問題”多角度的觀察可以啟發孩子拓展想象的思路。
2.3 添畫細節----增加完善想象
相比小班時單加眼睛的要求也有所提升,中班要添加的是眼睛和其它五官,還要把動物的主要特征表現出來。譬如眼睛有很多種,微笑的眼睛,圓圓的眼睛,雙眼皮的眼睛……各種各樣的眼睛作為學習的重難點可以單獨提取出來,做局部的示范,但是這些眼睛的樣本不是來源于老師的直接示范,而是引導孩子對于真實物先觀察再創作。“恐龍有什么特征?哦,牙齒尖尖的,很鋒利”“烏龜的背上有龜甲紋”引導孩子添加上尖牙齒等一些細節特征,原本模糊的形體立馬有了清晰的分化,“將一個形轉換成了另一個形”,孩子就學會了想象的遷移和跳躍,體驗了思維的轉換。
3 虛實交融拓展想象的空間
六歲左右的大班孩子已經不再滿足于游戲式的玩色了,有目的地去表現繪畫成為幼兒內在的需要,而且此時他們的三維空間知覺能力迅速發展,也具有了初步表現物體整體結構的能力,因此大班的水粉畫教學會涉及到臨摹和寫生這兩大內容。幼兒寫生不同于成人寫生,它不受透視學的約束,只是讓幼兒把自己對物體空間位置的認識大膽地表現出來。由于幼兒感知客觀事物外部特征的視點和個人態度不同,以及表達表現的技能不同,就出現了同一個物體不同的孩子表現出千差萬別的形象,這是幼兒寫生的特點,也為后期的“借形想象”奠定了基礎。寫生、臨摹等成為幼兒要借的“形”,即通過幼兒自主想象與表達的基礎(實形)來展現孩子豐富的內在世界(虛形)。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將眼睛看到的東西,用畫筆直接沾取顏料表現在紙上,中間不設草稿,這多少還是需要一點勇氣的,但這也是能真正體現水粉魅力所在之處。我們鼓勵孩子把主要的物體在畫紙上畫大,占據大篇幅,成為構圖的要點,但一旦落筆畫小了怎么辦?--修改!教師可以啟發幼兒結合繪畫內容,用改變圖像、添加特征等辦法進行彌補,通過顏料的疊加,孩子們驚喜地發現原有的物體被掩蓋掉了,色彩的融合又幻生出新的色彩,于是他們不再畏懼落筆,反而把修改當作一種游戲,玩在其中。所以說水粉的覆蓋性特點,也充分滿足了幼兒的探索需求和表現欲望。
3.1 整體與局部的轉換
畫家曹力的《馬系列》,歷史故事中的《水滸人物》,生活中熟悉的各類明星肖像都可以成為我們大班水粉借形想象的對象。我們借用原有的色彩、布局,用水粉的筆觸厚厚地模仿覆蓋,畫面首先呈現的是整體,而后再化整為零,讓孩子對形成的整體色塊中的某一細微局部展開添加想象。例如讓幼兒先用水粉在臨摹明星基礎上的再創造,粗粗看就是一張普通的明星肖像,再細細看就發現里面藏著很多神奇奧秘:人物原本黑黑的發髻就成了一張非洲小伙黝黑的臉,兩道彎彎的劍眉就成了一條睡著的鯨魚,嘴巴和鼻子連在一起就是烏龜和螃蟹……這時就不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有了有趣的創造。
3.2 正形與負形的轉換
美術中的正負形指的是形體和空間相輔相成的關系,我們將形體本身稱為正形,也稱為圖;將其周圍的空白稱為負形,也稱為底。借助于主要形體物進行的想象是正形想象,而將畫面中的“留白”和原本的“底”進行的添加想象就是負形想象。大班的孩子不僅要熟悉正形想象,也要嘗試著巧妙的運用負形想象。
案例:《春天的花》教學活動反思。前期對花的多次感知,已經積淀下深厚的情感烙印,孩子們在畫紙上或濃或淡地描繪著自己喜歡的花卉。“花可以變幻成其它的東西” 我們先引導孩子進行正形想象,“想到的都可以畫出來”于是孩子的筆下張著大嘴的鯊魚、伸著舌頭的小狗……出現了。“春天的花里還會躲藏著什么呢?”“嗯,會有小螞蟻,各種小甲蟲”“桃樹下的小白兔”……借助于過往的文學作品讓幼兒創編故事情境,個體的經驗性講述能激起群體的遐想。“將沒有的情境轉換成有的情境”這也是“借形想象”的最高要求。我們鼓勵孩子在水粉的黃底上用記號筆大膽地進行負形添畫,“添加的小動物要相互躲藏,露個嘴巴,側著身體,各不相同”,盡管此時已“花非花”,但是創意想象卻讓孩子的美術創作更加精彩。
“幼兒的美術教育不應是枯燥的美術知識的灌輸和美術技能的訓練,而應是能讓孩子充分感受和體驗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大膽想象并進行的創作活動”。我們認為“借形想象”是美術教育工具論和本質論的巧妙借鑒與結合,它為幼兒提供了趣味性的學習經驗,對激發孩子的想象創造,實現教與學的互動,提供了一個很好地選擇,在把借形想象運用于水粉教學實踐的三年來,我們也驚喜地感受到了孩子們的變化,他們對美術的興趣越來越濃厚,繪畫大膽而自信,稚拙中妙趣橫生。
參考文獻
[1]李倩文.中班幼兒水粉畫創作中的關鍵經驗研究[D].南京示范大學.2014
[2]湯毛琴.幼兒水粉畫教學初探[J].江蘇教育研究,2010(32):38-39.
[3]金立萍.幼兒園“借形想象”活動的有效開展[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6(4).
[4]金敏麗.借“形”想象[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7):280-281.
[5]王秀麗.幼兒美術教育的教與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