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位于淮河上游的信陽地區,民間舞蹈資源豐富。本文首先對淮上文化區做了界定,指出位于河南信陽的淮上地區是淮河文化的生成區,它是一個特點鮮明,自成一體的文化區域。其次從歷時性的角度對淮上舞蹈文化的歷史進行了梳理和概括。
關鍵詞:淮上;舞蹈;歷史
基金項目:2019年河南省社科聯調研課題(項目編號:SKL-2019-1865);2019年信陽市社科規劃課題(項目編號:2019WX045)。
1 淮上文化的界定
1.1 地域范疇
從地域上說,淮河干流兩岸地區歷史上稱為“淮上”,區域范圍的大小,“從自然地理、氣候環境和淮河兩岸居民的生活習性等文化現象上來看,大約應包括淮河干流兩岸不超過200公里范圍的地區?!盵1]信陽位于淮河上游,淮河流域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98.2%。同時,信陽位于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帶上,處于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地理分界線上,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造成了淮河南北自然景觀的巨大差異,淮南一片江南風光,淮北北國情調濃厚。
1.2 淮上文化區
“文化區”(culture area),《不列顛百科全書》的定義是:“人類學上指由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或共享一種占支配地位的文化傾向的社會群落所構成的相鄰的地理區域?!盵2]文化區概念重點強調“就地生成”,即在這個區域內,一些相互關聯的文化因素與環境相互作用產生了獨特或者并不獨特的文化組合,這個文化組合是在該區域土生土長的。所以,文化區主要從文化生成的角度來理解。
淮河干流兩岸地區歷史上稱為“淮上”,學術界對“淮上文化”的存在也是基本認同的。曹天生教授曾指出,淮河干流區域存在以地方地域文化為代表的多樣文化樣態。[3]淮河文化研究專家陳立柱、洪永平教授認為,淮河文化存在著地方性與統一性的問題,淮河流域的地方性文化可以分為淮河上中游地區、下游淮泗河地區和徐淮河地區以及江淮地區幾個部分。[4]淮河流域文化與同是流域文化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文化相比,在考古學上,遠古時期漢淮間的動植物以及勞動工具有別于黃河、長江流域,具有南北混合的特征;在文化層面上,漢淮間地域文化與黃河、長江文明相比,更具層次。
因此,位于漢淮間的信陽,在自然地理意義上,形成了明顯與地理位置有關的文化特征。在人文地理意義上,民風民俗自成一個單元,具有耐人尋味的文化風貌。可以說,位于河南信陽的淮上地區是淮河文化的生成區,它是一個特點鮮明,自成一體的文化區域,同時也是淮河文化核心區,它與淮河流域其他地區共同構成了淮河文化圈。
2 淮上舞蹈文化的歷史脈絡
2.1 淮上諸侯舞蹈文化
據考古專家研究發現,淮河兩岸早在8000多年前就有裴李崗文化、龍山文化遺址多處,原始農業也具有一定的規模。此時的舞蹈與生產勞動、生殖崇拜、原始祭祀緊密相關,群體性和自娛性是它兩個非常明顯的特征。這時的舞蹈是原始人類在生存發展目標的刺激下,用生命在跳舞,用整齊劃一的動作動員生命、強調生命、表現生命、保障生命,展現出了崇高、敬畏、神秘的美。
進入奴隸社會后,舞蹈進入了表演藝術領域,祭祀舞蹈進一步發展。據考古發現,淮上區域發現了夏朝時期的二里頭文化遺址。二里頭遺址出土了距今至少3700年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它的出土,為中華民族的龍圖騰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直到現在,信陽地區仍然有龍燈、舞龍、龍舞等舞蹈藝術形式。
春秋戰國,禮崩樂壞,各諸侯國不斷崛起,文化相互融合。隨著楚國的崛起,信陽地區原有的諸侯國逐步被楚國所吞并,同時,楚國把此地作為重要的戰略要地,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加強影響與管理。在這一時期,細膩、浪漫、有激情的楚文化與厚重、古樸、綿密的中原文化相遇、碰撞、融合,逐漸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淮上文化。同時,隨著楚國疆域的再次擴張,向東發展,與吳越文化交融,各方文化在淮上地區相互影響,加快了淮上文化的定型,奠定了淮上文化兼容并蓄,包羅萬象的特質。
2.2 漢唐繁榮的淮上舞蹈文化
漢唐時期,人口的遷入,水利的興修,戰爭的刺激,促使淮西農業經濟區崛起,淮上文化逐步成熟起來,形成了淮上文化的繁榮鼎盛階段。
漢代是中國封建社會舞蹈大發展的第一個時期,這個時期,中央設立了樂府,采集管理民間俗樂,民間俗樂舞取得了合法地位。據史料和漢畫像等資料顯示,漢代舞蹈,漢代舞蹈可分為巾袖舞、道具舞和情節舞三類。巾袖舞是古代舞蹈的一大創造,且一直延續到現在。今天舞蹈中的水袖、紅綢、絲巾等,都是古代巾袖舞的延續和革新。信陽地區的秧歌、花鼓燈等舞蹈中,也保留有巾袖舞的遺存。
道具舞更是豐富,如拿劍、拿棍、拿刀、拿鼓。其中《盤鼓舞》為代表的鼓類舞蹈,最為典型?!侗P鼓舞》等鼓類舞蹈,將舞蹈與與武術、雜技等高難度技巧相融合。在信陽民間舞蹈中,從最為代表性的舞蹈形式《花鼓燈》中,就可看到漢代鼓舞的特征。
唐朝建立后,淮上農業經濟繁榮,人口迅速增長,光州、申州盛產的茶葉、石斛、絹布,成為御用貢品,這里再次成為統治者財源、兵源、糧源重地。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淮上文化的繁榮,尤其是唐代舞蹈,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音樂舞蹈成為統治者和群眾歡慶節日、自我娛樂的重要方式。
2.3 宋元淮上舞蹈文化的定型期
北宋開寶九年,信陽由申州改名為義陽郡,因避宋太宗名諱,改名為信陽州,州治設在信陽。這一時期,境內長期無戰事,經濟文化均有了新的發展。
舞蹈方面,宋代的舞隊對信陽當地的舞蹈文化影響較大,廣大農村的“村歌社舞”空前繁榮。“隊舞”在當時稱為“社火”。包括武術、雜技、說唱等游行表演。如宋代典型的隊舞形式“訝鼓”,這是一種擊鼓伴奏的歌舞形式,中間穿插各種人物表演的情節性舞蹈小品。這種表現形式,在現在信陽地區廣泛流傳,連角色名號都與宋代一致,如信陽的“岔傘”“火綾子”“四梳四挎”“逮蠟花”等舞蹈形式,中間拿岔傘的角色叫“竹竿子”,從名稱到表演形式與現在的信陽一模一樣。
從宋代舞蹈歷史和當代信陽民間舞蹈的關聯上可以看出,信陽民間舞蹈,在宋代已基本定型,宋代“隊舞”嚴格的程式性與前代舞蹈有很大差別,這也標志著舞蹈形式的成熟與定型,這種舞蹈符號體現的確立,深刻影響固定了信陽民間舞蹈的表演形式。
2.4 明清淮上舞蹈文化的勃興
明朝建立后,淮上經濟得以恢復,申、光、息三州獲得中央政府的優待,人口大幅增加,文化迅速復興。清代,光州升為直隸州,淮上地位進一步提高,文化教育事業取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明清兩代是市民文化大發展的時代,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的風俗性舞蹈大受歡迎。每年的春節前后是民間舞蹈活動的旺季,人們在此時通過舞蹈祈福消災,辭舊迎新。明代《光州志》記載:“上元張燈演雜劇,自十四日至十六日,凡三晝夜?!鼻宕?,人們又將燈節或迎神賽會上游行的民間歌舞雜技等綜合性表演叫做“走會”?!白邥敝休^受歡迎的節目有“高蹺”“秧歌”“大頭和尚”“龍舞”“獅舞”“面具舞”等。這些節目現在在信陽地區仍然大受歡迎。
信陽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為文化藝術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花挑、花傘、龍舞、獅舞隨處可見。這些獨具特色的舞蹈藝術形式在這里生根發展,反映了信陽人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豐富的藝術創造力。
參考文獻
[1]田青剛.族群活動與淮河文化的形成[J].貴州民族研究,2010,(4).
[2]《不列顛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修訂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7年版,第5卷,第56頁.
[3]曹天生.淮河文化導論[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1.
[4]陳立柱,洪永平.淮河文化概念之界說[J].安徽史學,2008,(3).
作者簡介
汪法萍(1983-),女,河南信陽,信陽農林學院,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傳統音樂舞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