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雙一流”建設給高校圖書館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在此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應該在館設、管理、館員、服務等方面據實轉型,爭取為“雙一流”建設提供必要的支撐。
關鍵詞:“雙一流”;高校圖書館;轉型發展
1 引言
“雙一流”指的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專業。2015年8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五次會議,會議通過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同年10月24日,國務院正式印發此方案。方案指出要“推動一批高水平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加快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高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水平,使之成為知識發現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先進思想和優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培養各類高素質優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支撐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等方面發揮重大作用。”2018年8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發布了《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探索一流大學建設之路,打造一流學科高峰,形成“雙一流”建設合力。這是繼“985”“211”工程之后,中國在高等教育的又一偉大工程,旨在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為實現偉大中國夢提供支撐,這標志著中國將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自此,諸多高校紛紛出臺一系列雙一流建設方案,將雙一流建設作為學校發展的重要任務和目標。
2 高校圖書館轉型
圖書館轉型絕不是某個方面的單一改變,而是多方面的綜合變革。縱觀學術界,對圖書館的轉型大多主張從環境、空間、資源、服務等要素展開,環境和空間其實可以融為一體,就是館設。轉型需要從多方面、多要素協同進行, 但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一流的館設”、“一流的管理”、“一流的館員”“一流的服務”這四個方面的轉型是必須的。
2.1 一流的館設
過去,比較富裕的大戶人家以及官府都會設有一個專門藏書的地方,俗稱藏書樓,這種藏書樓具有私有性、專用性和封閉性,一般只供自己及內部人員使用,主要用于查閱,這便是圖書館的“前世”了。“雙一流”建設驅動下的高校書圖書首先應該具有“一流的館設”,這個“館設”不同于以往的藏書樓,它至少應該包括:實體的物理建筑+先進的設備+豐富的資源三個方面。
首先,高校圖書館不能是數間屋子里擺放著數排書架,書架上陳列著數本圖書就完事的,它一定是干凈、整潔、舒適、優雅,能夠滿足師生閱讀、研習等多方面需求的多功能空間。比如,廣西師范大學雁山校區圖書館建筑總面積達到5.5萬余平方米,是目前廣西乃至西南地區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圖書館,館內除了常規閱覽區,還設有多媒體視聽區、休閑閱讀區、研討間、研究間等,館設不僅寬敞明亮、高端大氣,而且漂亮、干凈、整潔、舒適、溫馨,是我所見過的圖書館中最心向往之的地方,對這座圖書館的一見鐘情讓我來校后毅然決然地選擇在圖書館工作。
其次,全人工服務的時代已經過去,自助檢索機、自助文印機、自助借還機、等智能化設備在圖書館得到有效運用,這里的有效運用指的是設備能夠正常使用,而且使用的頻率較高。我以往去過一個圖書館,自助檢索機有三分之二都是壞的,同學們檢索還要排隊,一流的的圖書館絕不是這樣的。
再次,紙質文獻資源的數量已經不再是衡量一個圖書館館藏資源是否豐富的唯一標準。高校圖書館是除課堂教學之外的第二課堂,是課堂的延伸和擴展,各種豐富的資源不僅能讓學生鞏固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而且還可以挖掘知識鏈,學到課堂上無法學到的內容,高校圖書館是推動和促進雙一流大學建設的有效杠桿一流的大學和一流的學科建設需要一流文獻資源的支撐,高校圖書館的文獻資源的數量、質量、多元服務載體的建立,直接關系到教學、科研的成效,是學科建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①。
2.2 一流的管理
一流的管理至少包括服務管理和人員管理兩個方面。傳統圖書館一直以陣地服務、手工服務、為到館讀者服務為主要服務模式②。
隨著智能化的發展,自助借還機雖然減輕了人工勞動,但是仍然沒有逃脫一本書對應一個讀者的桎梏,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們對知識的索取。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生活節奏飛快的時代,人們對閱讀和知識的獲取要求快速、簡便、碎片化,數字和電子資源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恰好可以滿足這一點。從信息時代推動圖書館變革到后知識服務時代圖書館主動變革,圖書館的管理模式必然要發生相應的變化。于是,許多高校圖書館開始借鑒國內外先進的管理模式,比如24小時圖書館、嵌入式學科服務、產學研合作模式、服務外包等。但是,這些服務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問題,24小時圖書館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勞動力的使用,外包服務也會產生一些責任糾紛問題等,在“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大可不必追求什么最先進的管理模式,選擇合適的、切實可行的管理理論和方法,將之運用到自己的圖書館才是最成功的。
2.3 一流的館員
很多人對圖書館的印象至今仍停留在工作人員都是學校引進博士、高層次人才或者其他原因解決的家屬配偶,這些家屬一般學歷都比較低,年紀都比較大,工作能力也不夠,每每出現了什么問題好多人都會“理解式”的說“沒辦法,那些圖書館的老師都是學校老師的家屬,學歷不高,年紀大,素質低,都是些不做事,一問三不知的”這是我親耳聽到過的吐槽。的確,很多高校的圖書館確實有一部分工作人員是教工家屬,但是我想說的是不是每一位圖書館員都是家屬,圖書館不乏有高學歷、高職稱的人才,不乏有專業技術過硬的館員。正因為這些認識上的偏頗,所以提高圖書館員的綜合素質尤為重要。 館員決定服務,館員的素質和能力直接決定了圖書館的服務水平和質量,“雙一流”建設給高校圖書館服務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為服務主體的圖書館員擁有過硬的專業素養與業務能力才能與高校“雙一流”建設新要求相匹配。當下,高校圖書館建設急需在人才引進,館員繼續教育等方面加大力度,真正打造出一支和“雙一流”建設需求想匹配的一流館員隊伍。
2.4 一流的服務
“雙一流”建設需要高校圖書館提供新型智慧服務。圖書館依賴于用戶而存在,用戶需求是圖書館存在的基礎與發展的動力。物聯網和智能化的發展給圖書館的生存帶來了問題,人們還需不需要圖書館?圖書館到底該如何存在?這些都是圖書館管理者需要深度考慮的問題。信息化建設下,傳統的圖書館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和公眾對圖書館的需求,他們需要的不再是簡單的紙質圖書、文獻和信息服務,而是諸如大數據、智能查新、競爭情報、數字人文、決策支持、智庫服務等更具專業水準與深度的高層次服務,從以往以館員為中心、被動服務、館內服務的傳統服務模式,向以用戶為中心、主動服務、延伸服務的智慧型服務轉變。
3 結語
當下,圖書館轉型問題迫在眉睫,“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的轉型仍處于研究與探索階段,尤其是智慧圖書館建設,目前還沒有可資借鑒的優秀案例。高校圖書館應根據自身實力,確定轉型發展之路,力爭為“雙一流”建設添磚加瓦。
注釋
①徐建暉.“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創新研究.《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17年。
②陳傳夫、陳一.圖書館轉型及其風險前瞻.《中國圖書館學報》,2017年7月,總第四十三卷,第二三0期,Vol.43.No.230
參考文獻
[1]廉立軍.高校圖書館學科化服務機制研究[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5.
[2]程煥文.圖書館的價值與使命[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4.8.
[3]吳高,林芳,韋楠華.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績效評價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9第2期,P60-67.
[4]陳傳夫,陳一.圖書館轉型及其風險前瞻[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7,第43卷,第4期,P32-50.
[5]李新霞.高校圖書館支撐“雙一流”建設的能力與策略[J].圖書情報,2019,第4期,P15-19.
[6]趙樹穎.論“雙一流”建設理念的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轉型發展[J].卷宗,2019,第13期.
作者簡介
李媛媛(1988-),女,漢族,河南新蔡,圖書館員,碩士研究生,廣西師范大學,研究方向:圖書館文獻資料研究,文學、文化中人文精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