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凱 錢敏嫻


摘 要:本文根據(jù)筆者平時的教學觀察和反思,對數(shù)學練習課的功能做了重新定位,結合教學實踐,采取具體措施改變“乏味”的文字練習為“有趣”的活動體驗;變“純粹”的技能訓練為“綜合”的素養(yǎng)提高。既繼續(xù)發(fā)揮了數(shù)學練習“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等功能,又進一步拓展數(shù)學練習“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開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潛能”等方面的功能。
關鍵詞:練習設計;有趣體驗;綜合提高
課堂練習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徑,是貫穿過程的必要載體,是拓展思維的重要手段,隨著現(xiàn)代數(shù)學教學的發(fā)展,我們有必要對練習的功能重新進行思考和定位,進一步研究設計練習的策略,以提高練習的實效。
1 變“乏味”的文字練習為“有趣”的活動體驗
1.1 從單一到多樣
生動的情境式練習,往往能使學生精神狀態(tài)迅速由抑制達到興奮,而且還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知識的自我需要,引起學生內部認知矛盾的沖突。讓學生在趣中生疑、疑中生奇、奇中生妙,不斷激起學習欲望。如為了鞏固計量單位的學習,筆者設計如下的練習:
你相信嗎?藍鯨是地球上現(xiàn)有最大的動物,一般體長為24-34(分米、米、千米),體重為150-200(千克、克、噸),相當于25只非洲象的重量。比已經滅絕的恐龍還要大。
藍鯨的身體如此巨大,一條舌頭就有2(千克、噸),心臟就有500(克、千克、噸),肝臟有1(千克、克、噸),它的肝臟相當于15-20人的重量。如果把它的腸子拉直,足有200-300(厘米、分米、米)長,血管粗得可以裝得下一個小孩,藍鯨一張嘴就是10個成年人自由進出的寬度。
此題將抽象的計量單位的練習改為學生所喜歡的動物知識,學生感到新鮮有趣,不僅能鞏固所學的只是,而且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學生倍感練習有趣,進而喜愛上了練習。
1.2 從靜態(tài)到動態(tài)
教師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fā)。提供給學生實踐活動的機會,加強相關學科的整合,使學生理解數(shù)學知識,把握解決問題的全面視野與策略。
如:學校舉行50米短跑賽,其中小華的決賽成績被墨水玷污了。請你當回“小裁判”,算出小華的成績,同時取出前三名。
實際生活中,類似的數(shù)學問題經常遇到,讓學生解決這些問題,是一種最好的探索,學生必須知道跑步時用時最少,說明跑得最快。同時,可利用逆向思維,根據(jù)斯人的平均成績求出剩余一人的成績,這樣才能正確解答此題。因此,學生對這樣現(xiàn)實可感的挑戰(zhàn)性題目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
1.3 從封閉到開放
傳統(tǒng)的一些練習,答案是唯一的,學生解題的方法也是程式化的,由于缺少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學生不能很好地利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因此,我嘗試以學生探究為主,建立一些開放式的課堂練習形式,使學生對問題的認識達到結構化。
如在學生學完乘除法的初步認識后,我安排了一道對話式的開放題“我是家庭小能手”。內容傳達的信息是:元宵佳節(jié),王奶奶買了2袋湯團,每袋15顆,共花去10元錢。要求學生承擔元宵為家庭送湯團的任務,說說根據(jù)對話信息,結合自家實際,準備買幾袋湯團,為什么?需要帶多少錢?怎么算?
學生參與設計作業(yè)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鉆研教材、運用新知的過程,也是同伴合作交流的過程。現(xiàn)在他們完成的作業(yè)不再是老師一廂情愿、強行布置的。那些作業(yè)凝聚著他們自己的勞動和智慧的結晶,他們感受到“我是在完成自己的作業(yè)”,這樣的開放題使他們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把他們自己的作業(yè)完成得與眾不同,獨具匠心,主動學習的意識得到激發(fā)和增強。
2 變“純粹”的技能訓練為“綜合”的素養(yǎng)提高
2.1 融數(shù)學練習與閱讀理解為一體
教師若進行創(chuàng)造設計,學生的練習激情很易被調動起來。如果把這些練習內容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讓學生在練習中閱讀,在閱讀中理解。那么,枯燥乏味的數(shù)字也就被賦予一定的意義,學生則會樂此不疲。
如教學除數(shù)是兩位數(shù)的除法的計算練習中,教師設計如下練習:用豎式計算下面各題,并將題目的結果填入短文中,使短文成立。
722÷38? ?16×121? ?130÷26? ?99×19? ?1210÷22? ?317×6
你知道嗎?魯迅是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山,浙江紹興人,? ? ? ?年出生于破落封建家庭。? ? ? ?年前往日本學醫(yī),后棄醫(yī)從文,1918年? ? ? ?月,首次用筆名“魯迅”發(fā)表中國現(xiàn)代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 ? ?年10月病逝于上海,終年? ? ? ?歲。
此題只要是練習用兩位數(shù)作除數(shù)的豎式,但也復習了不久前剛學過的三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乘法,將6題的答案:19,1936,5,1881,55,1902巧妙地和一段介紹魯迅先生的文字結合起來,既用到了過去的年月日的知識,有需要推理,還讓學生通過閱讀達到了拓展知識面的目的。同時配上色彩及魯迅的面像,實為學生所喜愛。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計算技能和學生的推理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真可謂一舉多得。
2.2 融數(shù)學練習與責任意識于一體
對學生來說,練習中要做大量的習題,要進行很多枯燥的演練,有時還需要去機械地重復等,這些因素使學生很難對聯(lián)系保持一種持久的興趣和積極參與的欲望。
例如:教學“乘法分配律”這一內容時,根據(jù)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性,可為同一層次的學生提供如下課外練習:登山比賽獲勝組獎勵
山腳:54×(100+2)? ?97×(200+4)? ?59×7+59×93? ?142×8+58×8
山腰:101×52? ? ? 98×47? ?259×99+259? ?74×26-24×26
山頂:25×16? ?25×32? ?39×8+6×39-39×4
如果直接讓學生來做這幾道題,學生可能也會完成,但這樣的完成對一部分學生來說是被動的,他們不會主動投入。筆者把枯燥的計算蘊含在情節(jié)中,能促使學生主動、認真地完成。究其原因,是有一種信念在催促著他們:一定要搶先登頂,哪怕做錯了還要重新再來,不拖組內的后腿。這就是一種責任感,正是這種責任感才使學生主動地參與練習。
2.3 融數(shù)學練習與合作交流于一體
學生面臨的練習更多的將是探究性練習,練習過程需要學生密切合作。教師設計練習時要打破傳統(tǒng)練習“獨立作戰(zhàn)”的形式,變個體型為合作型,采用互動協(xié)作原則,讓學生與學生、學生余老師相互切磋,共同合作完成練習。
如練習設計:“它們有多重”
估一估、稱一稱
一支鉛筆 一本字典 50顆花生 一個土豆
我的估計
稱量結果
要求:先估一估每種物品的質量,再用天平稱一稱。
在稱質量時,由于平時學生使用天平的機會很少,在稱量時,天平的使用數(shù)據(jù)的讀取都需要學生間互相指導、監(jiān)督,會用的幫助不會用的,會讀的指導不會讀的,在學中干,在干中學。這一練習的設計,將合作活動與獨立分工和諧的統(tǒng)一起來。學生在明確了各自的任務的同時,借助小小的天平有機的將小組成員集中起來,充分發(fā)揮了小組成員各自的特產,通過組內成員的互相啟發(fā)和幫助,學生積極承擔并出色的完成了共同的學習任務,讓有差異的學生在集體學習活動中也能發(fā)揮自身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