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曉君

摘 要:筆者以課例為研究對象,針對當前小學語文低年段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提問繁雜細碎、課堂教學低效的現象進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主問題設計的方法。
關鍵詞:課例研究;閱讀教學;主問題的設計
布魯姆在《認知目標分類體系》中提倡課堂教學不能局限于初級認知的問題,在適當的時機,高級認知的問題更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然而,在當前的小學語文低年段的閱讀教學中,由于識記類的內容較多,教師提問繁雜細碎,缺少對有價值問題的整合,造成學生思維層級得不到提高,課堂教學低效的普遍現象。因此,設計好課堂教學的提問,是提高教學效率及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需要。筆者對一二年級教學課例進行跟蹤研究,提出低年段閱讀課中設計好“主問題”的方法。
首先,什么是“主問題”?“主問題是基于知識本身的系統性和延續性,指向教學目標,立足于學生的認知水平,提出能夠引領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等的主要問題。”[1]緊扣教學目標,呈現一個或幾個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著很強的內在牽引力的“主問題”,能一改傳統閱讀教學中面面俱到、枝蔓叢生的局面。同時,它能帶領學生圍繞主問題展開學習活動,思維的觸角延伸到文本的各個角落,思維空間更廣闊。
筆者對大量的語文教師的常態課提問的情況進行觀察,以下是四節具有代表性的閱讀常態課的提問情況,見表1。
從以上數據可見,三位教師課堂提問的次數在31次至64次之間,低年段(T1、T2)的提問次數比高年段(T3)的多。低年段的教師提問的內容主要檢測學生“知道”、“領會”、“應用”的能力,對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訓練較少。同時,由于設計的問題缺乏整體性,瑣碎的一問一答較多,部分問題指向不明。筆者和這部分教師開展了磨課和研討活動,探索出以下設計閱讀教學主問題的方法:
1 目標導學——緊扣單元教學目標與課時目標設計主問題
統編版教科書教學目標和語文要素的訓練點非常清晰。閱讀教學主問題的設計,首先應結合單元與課時的閱讀目標。如某位教師上統編版二年級下冊的《傳統節日》一課時,她以“引導學生了解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為教學目標,在集中識字后的第二課時,圍繞目標設計了一個主問題:“你最喜歡的哪一個傳統節日?為什么?請認真閱讀,結合課文及課前查閱的資料,小組內討論并準備匯報。”圍繞這個問題,學生開展了自主探究式的學習活動,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課文的朗讀和開展小組交流學習活動。接下來,該教師組織學生上臺匯報學習成果,并進行適當的點撥指導。該問題既是對全課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又能很好地訓練了學生分析、綜合、評價等高階思維能力;既有開放性,又緊扣教學目標。
2 學情導學——根據課前先學的情況設計課堂的主問題
“學情導學”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展前,讓學生借助課前學案對課文進行預習,獨立填寫自習單。教師在導學案中,設計與課堂教學高度關聯的問題。通過這份學案,教師可以考查學生對課文理解的程度,以便發現重難點,設計出針對性極強的教學的主問題。
如某教師在上部編版教材一年級下《小猴子下山》一課前,把“借助插圖,圖文對照,讀懂故事內容,通過表格提取信息,能說出‘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見什么,就怎么做,初步懂得做什么事情自己心里要清楚,不可三心二意”作為本課的重難點,因此她設計的課前學案內容為:“認真朗讀課文,思考:小猴下山走到哪兒?做了什么?”
在回收的學案中,該老師發現,全班除了5位同學,其他都能準確地提取文本信息,說明這些問題相對簡單,學生往往能能夠直接從文本中獲取答案,因此,不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在這個大部分學生已掌握的問題上。對此,該教師在課前對那5位同學以專門的指導。課堂教學中,該教師設計了兩個思維能力要求較高且需全班匯報的問題——①借助表格,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見什么,就怎么做”這個句式,說說這個故事。②小猴子為什么兩手空空回家呢?你會對小猴說些什么,讓它下次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這兩個問題,一個要求對學生的表達能力要求較高。另一個是本課的難點,二年級的學生往往只能照本宣科答出表面的原因,但通過“你會對小猴說些什么,讓它下次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這一問,能引導學生往深層次去尋找問題的根源。
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逐步學會通過主問題去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學習隱含于主問題背后的語文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與關鍵能力。這些有效主問題的提出與解決,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思維處于活躍狀態。長期訓練,對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有明顯的作用。
3 通過問題鏈的設計,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推動課堂教學
筆者所指的“問題鏈”,就是以一個綜合性的問題為切入點,將幾個問題串聯,層層深入,并且將展示性問題和參考性問題巧妙的融合,不僅精簡了課堂提問的數量、提高了提問的質量,提問的方式也激發了學生探討文本的興趣,讓學生在掌握相關知識的基礎上拓寬思維的寬度,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表達問題的能力。比如部編版二年級下《蜘蛛開店》一課,陳德兵老師在主問題的設計中,“問題鏈”設計得很巧妙:Q1:蜘蛛一共開了三家店,為什么都沒有賺到錢?Q2:如果開店不至于虧本關門,你能給蜘蛛一點小小的建議嗎?Q3:同學們,如果真的這么一改,故事就不好玩了。請大家想一想,如果定價不變,但是故事這樣寫,也一定不好玩!Q4:你能給大家講一講這個好玩的故事嗎?
在該課例中 ,陳德兵老師抓住主問題展開教學,把學生思維引入深層,引導學生發現里面的“好玩”的因素,再進一步思考,故事怎樣寫就不好玩,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文本的表達秘妙,最后落實到講故事,水到渠成。
總體看來,設計主問題要求教師具備深研教材,能高屋建瓴地審視文本,精確把握學情的能力,在設計問題的時候盡量做到開放、自主,即要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又要找到學生的提高點,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只要我們恰當而巧妙地設計好主問題,就能進一步提高學生深透地把握課文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巖.從“主問題”出發,整體建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體系[J].教書育人,2014.
[2]拾景玉.小學閱讀教學中“主問題設計”研究[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