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育紅
摘 要:目前思辨能力的培養是外語專業的重要課題之一,也是日語專業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日本文學課對精讀課程有重要的補充作用,學生通過原汁原味的文學作品的閱讀對日本文化和日語語言能有更深的認識。那么區別于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的學習,文學課肩負著打開學生視野,辨析國別特點和批判思維的能力培養的重任。本文以思辨能力的培養為重要教學目標,從課程評價,課堂設計兩方面進行日本文學教學的模式構建。
關鍵詞:思辨能力;日本文學;課堂設計;課程評價
1 先行研究
目前國內對思辨能力在高等教育領域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有以思辨能力為導向的外語教學改革理論探討(孫有中2011;阮全友2012;任文2013;孫有中等2013),主要從培養目標、培養模式、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測試方法、教材編寫和師資發展改革從理論方面做了探討。第二,教學中的思辨能力培養實踐研究,涉及寫作( 韓少杰,易炎2009;李莉文2011a,2011b)、精讀( 楊莉芳2015)、口語(任文2013)等技能型課程和英美文學(嚴姣蘭等2013)、跨文化交際(伊蕊2014)、語言學(苗寧,苗興偉2015)等知識型課程。第三,以文秋芳為代表的對中國外語專業大學生思辨能力現狀和發展趨勢的量化研究。如外語專業大學生思辨技能發展趨勢跟蹤研究(文秋芳2018),我國英語專業與其他文科類大學生思辨能力的對比研究(文秋芳2010),我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客觀性量具構建的先導研究(文秋芳2010),我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量具的修訂與信效度檢驗研究(文秋芳2010)等。
而通過知網以關鍵詞日語和思辨能力檢索結果不足10篇文獻。如一,教學改革理論方面有提高商務日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的研究(王潤芳2013),二,教學中的思辨能力培養實踐研究的有以培養學習者思辨能力為目標的高年級日語視聽說課程設計(趙冬茜2017),中高級日語精讀課的思辨能力培養教學模式及效果評估——以北京外國語大學日語系為例(魏然2016)。可見日語教學在思辨能力研究無論是理論研究和是實踐研究都是亟待豐富的。
2 思辨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2018年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已將思辨能力培養列入人才培養目標。最新出臺的日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也在能力要求中提出“日語專業學生應具備日語運用能力、文學賞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與創新能力、一定的研究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思辨能力已成為我國外語教育界的重要研究課題。由于日語專業是零起點教學,低年級階段(一、二年級)主要是語言技能的培訓,但是三四年級可以將教學重點從技能訓練轉移到思辨訓練。
3 日本文學的教學現狀
目前國內日本文學教學主要有兩類課程,一門為《日本文學史》,一門為《日本文學選讀》。由于各校學時的調整,有的學校或只開設其中一門,或進行學時壓縮。如筆者所在應用型院校將兩門課程合并成《日本文學概論》,課時調整為24學時,要在有限的課時內要掌握日本文學的概況,還想精讀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實屬困難。
4 以思辨能力培養為導向的日本文學教學模式構建
思辨能力是指思考和辨析的能力。思考包括分析,推理,總結概括等思維活動;辨析是指對事物的類別,事理等的辨別分析評價。針對以上的能力要求,首先應確立相應的課程評價內容和形式,再根據評價標準設定教學內容。結合日本文學的教學現狀中存在的問題和培養目標,筆者做了以下教學實踐。
4.1 課程評價
《日本文學課程》主要聚焦三大能力,包括概括能力,辯論能力和評價能力。概括能力主要考察學生對日本文學的每個階段的背景特征代表作的概括能力,并能按照一定的邏輯排列能力形成書面稿。辯論能力主要是學生對典型作家作品深入分析和中日作家作品等比較能力。評價能力是點評其他同學的分析評論的能力。根據以上三大能力的評價板塊,設計出了以下打分模板。
以下為模板說明:第一部分概括,學生要有提取重點的能力,還有整體規劃分類排版的能力。第二部分依托于本階段典型的文學形式或者文學風格,讓學生做中日對比研究,方向定了題目由學生頂。給與學生自由思考的空間。第三部分評價能力,右邊的互評欄目是由另外一個同學來寫的,張三的作業由王五來評價,互評欄的得分不是張三的分數,是教師對王五的評價情況給王五的分數。所有打分的部分都是由教師來完成的。例如王五的總分等于他的概括分數,對比研究分數,和評價張三作業得到的評價分數。
4.2 課堂設計
1)課前準備。(1)基于以上的打分模板,課前同學們需要熟讀課本內容做好第一部分概括。這樣可以減少知識點學習對課堂時間的占用。對本階段的日本文學內容和特征有一定了解之后,查閱資料文獻,結合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做好第二部分中日比較報告并形成文稿。(2)提前預習老師布置的需要精讀的日本文學作品。了解作品的主要內容風格和作家的主要特點。
2)課中教學。課堂教學分為三大板塊。(1)作業互評,時間為20分鐘。課堂上學生們將做好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作業評價模板帶到課堂上來,互相交換,每次交換的形式可以不一樣,班內交換,也可以兩個班交換。完成第三部分互評。(2)教師對上一次作業情況,選取典型,做總結和點評,給與學生反饋。時間為25分鐘。(3)日本近現代作品日語原文賞析,時間為45分鐘。教師可以從作品的寫作手法,人物形象,主題風格,時代背景等方面引導學生討論和歸納,從主題導入、課堂設疑、小組合作三方面探討如何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并指定兩三位同學進行總結發言。此階段的學生討論發言情況計入平時分。
3)課后作業。利用網絡資源,鼓勵學生將課堂知識進行延展,課下進行更多的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師給學生推薦書目,線上給學生拋出問題和答疑討論,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
5 課堂活動難點
通過一個學期的課堂實踐,從作業和課堂表現來看,學生們期末的表現比第一次課進步了很多,寫作能力還是表達能力都得到了提升。但是也有如下問題。
1)學生閱讀文學作品能力不夠。較之精讀課程的課文,文學作品的難度更大。精讀課文往往包羅萬象,篇幅短小,而一篇小說或者一個章節相對長。文學審美的用詞和造句會更難,再加上各種修辭手法和意象化描寫,學生難懂。課堂需要老師帶讀,占用時間較多。
2)深入辨析能力有限。學生在中日兩國異同點的展開比較很薄弱。總的來說,教師要有意識的進行啟發式的教學,幫助引導學生去展開想象,這樣學生討論的質量會更高。
6 結語
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教師要有更多啟發性的任務給學生。教師要落實預習情況,保證課堂達到預期。除了文學課,其他課程也需要重視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希望隨著老師們不斷的深化研究能推動高校對于人才培養和考核機制的完善。
參考文獻
[1]王潤芳.提高商務日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的研究[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0):77-80.
[2]阮全友.構建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理論框架[J].外語界,2012(01).
[3]宋毅.英語口語教學中交流學理論對提高學生思辨能力的作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05).
[4]魏然.中高級日語精讀課的思辨能力培養教學模式及效果評估——以北京外國語大學日語系為例[J].東北亞外語研究,2016(04).